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2-03-18 10:21郭晨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郭晨璐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一、交往实践的理论溯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扬弃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并在反作用物质生产过程中制约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不同实践主体之间以客体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的实践关系,或者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正是这样一种把交往范畴与生产、实践、生产关系等联系起来考察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体现了不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普遍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之间进行交往实践为理念和核心,提出的一种新的具有现实性的、适应当下高校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交往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它不仅是一个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说,走向交往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是一种师生主体间性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以交往为主要载体,主张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互动、理解与相互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和谐的交往情境中实现双方思想道德境界和人性的共同提升,内在的包含了课内的交往教学、日常交往活动和课外的非日常交往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21年5-6月期间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情况及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大一年级学生。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77份。对有效问卷分析后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以下问题:

1.师生交往比重虽较之以往有所增加,但交往流于表面,实效性不高。据本次调查显示,有14.3%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仍然是“满堂灌”,51.4%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为主,学生讲为辅”。虽然有些教师试图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但囿于大班上课、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使得课堂交往变成了“赶场子”,为了交往而交往。这种交往是虚假的,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不具有教育性。

2.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据调查显示,有38.6%的受访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示满意,71.4%的受访者表示不满。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材本身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进行过多次修订,但仍存在内容枯燥、课程太过乏味、无法提高学习兴趣等问题,并且教材与生活实际关联度不高,当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时无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导致这一课程缺乏足够的感召力。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问题。从本次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较高的期待,如问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您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类型是什么”时,学生对于教育者的亲和力比较看重,选择“注重师生交往互动”“有人格魅力”与“朋友型”的较多,分别占83.7%、72.1%与55.8%。其次,对于教育者的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受教育者也给予了较大的关注。然而,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对于具体的理论只是简单的罗列堆积,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少,有的直接照本宣科,这样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仅仅停留在传统固有的理论认识上,很难自觉自发地把这些理论与切身实际联系起来。另外,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比重偏低,缺乏交往、对话的教学是缺乏创新和激情的教学,这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心理的郁闷、精神的不完善和师生关系的紧张。三是风险规避的问题。这里谈及的“风险规避”是指大学生从实用角度考虑,容易选择或者重视那些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有所裨益的专业和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相反,如果大学生认为某事物对于其未来发展帮助不大,或者事物的投资与收益比未知,那么这一事物就会被其视为潜在的“风险”而规避。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选修课,您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是什么”这一问题,8%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59%的选择了“很少有学生会选修”,还有8%的选择了“基本不会选修”。很明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在大学生的选择中被风险规避掉了。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事实上大学生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学生特别是新生在以往初、高中的政治课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存在“无聊”“上课内容枯燥乏味,不感兴趣”“纯粹为了考试而学,没多大意思”的心理,大部分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思想来上课。这种思维定势以及风险规避的思想,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常走向交往实践,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自我提升,而且需要受教育者的自我修炼,还需要高校管理者的鼎力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进行再设计。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第二,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交往实践的课堂情境,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教育有效性。第三,培育便于交往教学的心理环境。一些心理因素如个体的态度、意识、气场、情趣、能力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等,会影响人们交往行为的正常发挥。因此,要保证走向交往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有效进行,依赖于学生与教师最佳的交往心理环境的形成和培育。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内在的社会心理和从众心理,启动学生融入社会活动的动因机制,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学生合作、互动的主动建构认知及其他能力的积极态度,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要把反思作为学生参与交往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让学生养成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第四,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交往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善于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再设计,善于组织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给学生足够的供自己理解文本、反思对话、反馈提高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还应深入到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组织个体—群体、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才能让交往走进课堂教学。

2.大学生应转变学习观念,彰显自身主体性。第一,在交往实践视野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转变,这是转型的第一步。因为受教育者只有对自身的主体地位有明确而充分的认知,才能积极融入这种交往中,并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身参与交往的主动性、普遍性与有效性,如此方能体现和发挥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中的作用。第二,提高交往能力,在交往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德性与个性。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在交往中的主体地位,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加入到课堂交往实践中,与同学、老师展开有意义的交流、对话和沟通,在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自身个性,发展德性,在交往实践中实现学习目的和要求。其次要通过交往实践增强表达能力,实现身心的满足和被尊重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其道德修养也会得到同步提高。第三,增强课堂教学交往实践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应主动加入到与老师、同学(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积极思考,紧跟教师的思路,融入到教学交往实践的具体情境中,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提问和讨论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3.管理者应搭建实践平台,促进交往形式的多样化。第一,建立多领域的校内实践平台,如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实现促交往、促发展的目的。大学生通过与各阶层的人或人群交往,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助力。第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人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要贯彻和遵循这一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平台,如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农村等实践基地,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平台,促使大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