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20世纪初,因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当时较发达的经济基础,黑龙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在1920—1931年间尤为活跃,为抗日阶段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近年文献分析来看,虽然关于黑龙江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较多,但存在初级化(有相关文章,缺乏系统的著作)、零碎化(有个别层面研究,缺少彼此之间相互关照)、非系统化(有局部成果,没有相对全局的研究)及理论深度不够等特点。[1](P20)1920—1931年是抗日前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间段,深入研究这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总结其历史经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环境基础。1920年之前在黑龙江的势力主要有三股:一是军阀势力。20世纪20年代,黑龙江地区正处于奉系军阀勾结日本帝国统治压迫人民的黑暗时期,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依靠日本势力的扶植于1922年宣布“东三省自治”,因此第二次直奉军阀大战的沉重负担,直接压在黑龙江人民头上。二是沙俄势力。因中东铁路修建,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势力日益强盛,在1914年达到顶峰,俄国十月革命后,其势力所剩无几,但对当时的黑龙江仍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日本势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黑龙江地区沙俄统治势力逐渐崩溃,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借此时机向北满扩张,东北三省均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达的根据地与军事政治侵略的区域。三股势力使黑龙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2]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将工作重点转向民族革命运动“新重心”的东三省。同年3月,陈为人、李震瀛二人受中共北京区委委派前往哈尔滨,着手开辟黑龙江地区党团建设工作。同年10月,中共北京区委委派共产党员陈作霖到哈尔滨成立了中共哈尔滨组,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它的成立点燃了黑龙江地区的革命火种。
2.中东铁路的建成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步伐。在中东铁路的强大作用下,20世纪初,黑龙江早期现代化进程发展很快,出现了由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和平民等构成的市民群体。由于中东铁路局开办许多学校,使得铁路附属地居民文化素质大为提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其中,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和最主要受众。[3]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成分的铁路职工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开展革命活动,传播布尔什维主义与革命思想。
3.赴俄归国华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基础书籍。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除了中东铁路这一特殊渠道外,还有赴俄归国的大批华人,包括知识分子和雇工,他们带来了新思想和《社会主义讨论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革命书籍。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读物以及宣传革命的小册子沿着中东铁路线传入绥芬河、哈尔滨等重要沿线城市。
4.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舆论基础。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黑龙江形成席卷之势,为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19—1920年,黑龙江先后举行了四次大罢工,青年学生、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努力在工人中开展革命活动。
5.布尔什维克党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宣传人员。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不但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对黑龙江地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作为雇佣劳工的布尔什维克秘密在中东铁路沿线传播布尔什维主义与革命思想,并最终扎根于哈尔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埋下了伏笔。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大批俄共(布)党员干部被派到中东铁路工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总之,黑龙江地区由于较早接受俄国革命,且工人阶级在思想和组织上基础比较深厚,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4]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早期传播就有了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立党之本,只有通过科学的传播才能实现被广大群众普遍信仰。学术界把传播途径分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5](P19)黑龙江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也从这三个渠道展开。
1.广泛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6](P98)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早期的大众传播主要是利用报刊、著作以及通讯社等方式进行传播。
(1)报刊和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成立后,为发展党组织,加强对党员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成立9人委员会负责创办党报党刊。1921—1931年间,省委创办、领导了许多刊物,效果比较突出的有:1923年在哈尔滨创刊的《晨光报》,主要宣传革命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国民党名义创办的《哈尔滨日报》,主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925年8月创刊的《东北早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公开报纸,刊登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章、消息。同时,中国报刊促进会的成立,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速度。
(2)哈尔滨通讯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独特媒介组织。1923年3月,陈为人、李震瀛等人到哈尔滨开展工作,针对当时哈尔滨只有8家中文报纸却没有通讯机构的情况,创办了独特的媒介组织——哈尔滨通讯社,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哈尔滨第一家媒体。为了扩大通信联络,通信社还特邀国内外各地通信员,如谢振河(巴黎)、张松年(柏林)等人。此外,陈为人还以哈尔滨通讯社记者身份,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编写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遭遇的文章,使哈尔滨通讯社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独立组诞生后,哈尔滨通讯社受其直接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喉舌”——东北第一个宣传阵地,又是秘密开展党、团活动的基地。[7](P48)
2.坚实的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即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6](P82)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早期主要的组织传播有发展、健全党内机构,开办学校,以及成立群众性组织等方式。
(1)发展、健全党内机构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保障。1921年末,罗章龙受组织派遣到东三省考察工人运动,并向北京地委汇报东北工人的状况,并提出东北建党建工会的具体意见。1923年3月,陈为人、李震瀛、吴丽石等受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派遣到哈尔滨开辟工作,从建立中共哈尔滨组开始,迅速发展了中共哈尔滨支部、特支、中共北满地委、中共满洲省委。至1931年春,黑龙江地区共设有中共北满特委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中共宁安县委和中共阿什河珠河、依兰、密山等15个特支,党员427人。[8](P5)随着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黑龙江地区的建立和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开办学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哈尔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陈为人、李震瀛、彭守朴、韩迭声筹备创办了哈尔滨青年学院,该院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宣传文化,改善社会”为宗旨,[9]通过讲授文化知识等方式,向青年介绍国内外形势,宣传革命道理,同时还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所学院最终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活动阵地,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在哈尔滨党组领导下,还成立25所平民夜校,吸收青年徒工和贫困学生,人数高达1 600余人。
(3)成立群众性组织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抓手。1929年,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成立,并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共青团哈尔滨市委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各大、中学均设有青年反帝大同盟组织,反帝大同盟在中共北满特委和哈尔滨市委领导下,组织群众集会、演说、游行示威,在宣传反帝反国民党军阀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直接的人际传播。广义上,人际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凡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都是人际传播的范畴。[6](P59)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早期主要的人际传播有开办演讲所,开展歌谣传唱、话剧表演,以及发展进步青年等方式。
(1)讲演所的出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在哈尔滨、滨江成立两个通俗教育讲演会,其第一讲演所仅在1920年1-7月即举行212次讲演,讲演题目有《社会改造之阶级》《说中国前途之希望》《平民政治》《说爱国》《说欧战之原因》《论民生主义》;第二讲演所于同年8-12月共举行95次讲演,讲演题目有《国耻论》《破除迷信》《说人民须有独立性》《人民不爱国的害处》《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媚外失国民资格》《国民为国家之主人翁》等。[10](P36)
(2)歌谣传唱、话剧表演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形式。受李大钊委派,共产党员马骏到哈尔滨开展群众工作。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唤醒民众起来斗争,他带领学生走上街头,高唱《勿忘国耻歌》,还亲自编导并演出话剧《一念差》,以讽刺袁世凯复辟行为,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他在宁安组织学生进行街头演讲,演出《一片爱国心》等新式剧目,宣传抵制日货和反帝爱国思想。
(3)发展进步青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生力量。1921年末,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马骏在青年中宣传五四精神。1923年3月,陈为人、李震瀛等人利用《晨光报》记者身份,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组成黑龙江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哈尔滨团支部。1926年4月,组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满地方委员会,截止到1931年6月,共建立8个团支部,成立9个团县委,发展团员500多人。[11]哈尔滨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思想进步青年,发展有文化青年,在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去。
1920—1931年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有力的促进了黑龙江人民的新觉醒,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效果,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北地区扩大传播范围,对当时东北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要加强传播主体建设。传播主体要加强自我理论武装,在传播内容上贴近传播对象的现实情况,满足其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传播技巧上掌握各类群体的价值取向,避免“走形式”的传播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传播。二要重视传播对象的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想实现大众化,就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切合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旨归。三要改革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在新媒体时代,要根据传播技术、传播环境等多元创新传播,多渠道并举融合传播,构建多元、立体、创新的传播格局,呈现出通俗语言符号和鲜活实践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最终实现社会大众认同并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产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多维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