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华
客观来说,移动互联时代,在视频传播和“速读文化”大潮下,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耐心、能力,正呈下降趋势。所幸的是,青少年学生因为身处特殊的环境,还没有完全被这种浪潮裹挟。我们有责任和使命保护好他们对于文字的感觉、对于写作的热情。这不仅是学业进步、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灵魂和精神构建的基础工程——因为人是用语言文字来思考的。如果我们对文字不敏感了、疏离了,懒于阅读、荒于写作了,我们的头脑就会简化,思维能力就会退化!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课”的功能,一是学习、传承我们的母语和文化;二是构建广义的“审美”——懂得什么是真、善、情趣和美好;三是训练思维,形成思想;四是让学生善于表达(口头和书面)。
语文课如此重要,以至于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过“孩子一生的道路取决于语文”。因为它不仅牵涉知识、思维、审美和文化立场,更关乎立德树人的民族大计。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高阶,是汉语能力的最高形态——如果学生到了一定年龄仍然不会写,写不好,就是语文没有学好(跟考试得高分无关)。而写作的核心价值,是独立思维,建立审美。
说到“思维”,很多人会想到“数学”“奥数”。“数学思维”的特质,是逻辑推理、化简、代入。数学有规范思路,有标准答案。而语文和写作思维,没有规范思路,没有标准答案。其核心,是基于人生体验和生活常识的丰富的联想、想象。
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思维”比“数字思维”更广阔、更精彩。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每次外出采访,我都会列出N 多问题,手稿记录有几千字,而最后写出的文章,只有几百字,一定要选择最好的角度,提炼最精粹的素材,表达最有价值的主题。
从2017年开始,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向农先生主持的国家语委“十三五”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及教学策略研究》,从中深感当下青少年写作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本理念偏差、标准不统一、体系不健全、方法失当、思维(思辨)训练不足……所以一直呼吁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写作课;呼吁在中考、高考中将“写作”单设,与“语文常识”“阅读理解”并列,分值100 分。
每年的“楚才作文竞赛”,都是对青少年写作状况、水平的集中检阅。5 万人同场竞技,不到15%的获奖比例,看起来是比较严苛的。但实际上,大量的作文在基本功上就存在着“高发流行病”,令人不安。“楚才”眼里的“好作文”,有六个方面的要素:
——完整性(完成度)
——清晰度(层次分明,用词造句准确等)
——优美化(生动感)
——创新性(形式、结构、题材、素材)
——感染力(情感、细节、思想等)
——个性化(语言、思维等)
“完整性”“清晰度”,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性要求。不管是记事、写人、状物、抒情、议论,文章的起因、背景、过程、结果都要交代清楚,不缺要件,不漏要素,让人明白你想说什么,说到位了没有。
当下青少年的作文,“完整性”和“清晰度”普遍没有过关。其中有些毛病,我原先以为是“小节”和“瑕疵”,可现在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包括获奖作文),缺乏基本的分段,造成文章臃肿、混乱、繁复,大量的叙述、描写甚至对话都“窝”在一起,阅读起来很不顺畅。
文章分段,好比人的气息、节奏,是必须的停顿、转折、抑扬顿挫。分段合理、恰当,不仅文章气韵舒展、节奏明快,而且有利于表达文意,或突出重点,或留下余味。
每一个分段,都应该是自然的、清晰的、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功能”,哪怕只是几个字,只是一句对话。
很多学生不能合理、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要么断句不好,句子很长,没有节奏,给阅读带来困扰;要么标号符号使用不当,通篇只有逗号、句号。
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在写作的基本功里面,它是“规范性”的一个重要标尺。
标点符号使用得当,可以给文章增色添彩;使用不当,文章的品质会大打折扣。像引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等,对于意思的表达、情绪的烘托,有时会有神奇的作用。
写不好句子,表现为:语句啰嗦重复,用词达意不准确,喜欢用形容词、成语,且多有夸张。
这是语言锤炼的问题,说明积累还不够、选择不多、运用不灵活,也说明平时没有养成反复修改作文的习惯——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要相信“七步成诗”、一气呵成的“神话”。
青少年的作文,尚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很多学生觉得多用形容词、成语,显得“高级”“有文化”。不是说不能用,但要在准确理解掌握的前提下,自然合理地使用。另一方面,形容词、成语用多了,细腻的描写、生动的细节自然就会减少,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不利文章的画面感和形象化。
所谓“感染”,就是感动+传染。如果你的文章不能打动别人、影响别人,不能给别人留下印象、回味,就说明没有价值,只是流水账或自说自话。
感染力是文章的生命,胜过一切华丽的文笔和眩目的技巧。文章的感染力,来自情感、细节、人物形象、感悟、思想等。可以说,大部分的“楚才”特等奖作品,都是以“感染力”取胜的。这些文章,或情感细腻,或细节生动、人物典型,往往能击中人心灵的柔软,启发思想,读来产生瞬间的震撼和持久的共鸣。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和体裁两个方面。运用得好,作文可以巧胜。比如选用冷门的题材、精巧的角度、特别的体裁(童话、寓言、书信、文言、小说、科幻等),或拟人、夸张、想象、梦境等表现手法。
每年“楚才”几万人同场竞技,“同质化”“大同小异”的问题,很容易集中显现——这也是每年评委必吐槽的一个现象。
今年楚才作文竞赛中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大部分学生写到“抗疫”,其中“逆行”概念,钟南山、李兰娟等素材被大面积运用,形成“拥堵”。这些公共信息、非第一手材料,写起来很容易流于形式。自己没有切身感受,只是“复制粘贴”,不要指望别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个性化,是“楚才”特别欣赏和“重点保护”的对象。它包括:文章和作者的气质、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表达风格、思维方式等。“个性化”不等于简单的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而是长期积累、历练之后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个人标签,这是高级的境界。
创新性和个性化,固然利于文章脱颖而出,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不太主张过度使用,以免舍本逐末,矫枉过正,形式大于内容。
“楚才”作文,最提倡的还是“真诚”“本真”。事实上,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就是最好的“创新性”(原创性),就是最好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