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燕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双线并构的单元编排特色,改变了语文课堂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语文知识点线状排列组合等各种相对闭合、独立的教学现状,充分发挥主题性群文化阅读的优势,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分工合作,交流展示,扎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方法,实现精神、文化的自成长。
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堂上的和谐统一,在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我们语文课程承载的重要育人使命。我们语文单元组课文的阅读,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两者水乳相容,相辅相成。
统编教材每一册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充分聚焦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在和学生一起阅读、赏析单元内多种风格的文本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文学作品“文以载道”的特点,善于“借文学道”,巧妙地将人文性融入在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之中,让学生在对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具身体验中,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价值认同、品质提升,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精神的自成长。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内的两篇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和两篇略读课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另有“说明的顺序”和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都是从生活现象说起,揭示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我们只是从道理的阐释角度去阅读这些说明文,思考和体会说明文多种说明方法对表达准确的作用,那么,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就会是一个个散乱着的、碎片化的知识的杂糅。
大单元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务必摒弃这种支离破碎、只见知识不见精神气儿的阅读方式,以全局的意识融合人文和语文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本单元时,围绕单元导读给出的方向,设计了“再现生活常见现象”“触摸求真、严谨科学精神”“探究层层深入阐明道理的思路”这三个学习项目,从课文内容的信息提取、筛选开始,在信息运用中理解事理;从说明方法的列举、比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作者的分析推理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如此,学生对科学的求真、严谨,对说明文的文体表达特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着丰富的原生性艺术价值,我们教师要善于整合整个单元内的各种资源,将它们转化为隶属于大单元主题下的教学价值,从而真正发展学生们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与反思、归纳和提升的语文能力。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演讲”这一探究主题,安排了“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这三大活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演讲活动的真实需要,结合他们在第一单元学得的“仿写”能力,对单元内闻一多、顾拜旦、丁肇中、王选几位大师的演讲稿进行有选择地阅读、探究,从表达方法和思想、精神的传递上去仿其形,仿其神。为让学生更有方向和目标,笔者以“让爱永驻心中”为题,让他们边阅读边搜集资源,边品味边思考自己的观点提炼和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此的目标明确,更能让学生主动关注资源,整合资源,内化资源,形成自己的个性、创意表达。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学好语文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语文的学习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真实语境中,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很多课文的内容和表达都与当下阅读它的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相接近,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所读懂,也更容易被学生所迁移并运用。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的四篇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所讲述的都是一些民风民俗。这些民间文化、风土人情因为其充分地接地气,而弥漫着大家所熟悉的生活气息。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一大单元视角出发,围绕情思的抒发、表达的方式、语言的表现力等凸显散文体裁教学指向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迁移、语用,并在充分阅读、体验、品悟中,进行人文层面的审美、判断、以及民族文化自信、自豪等方面的熏陶、培养。
以《社戏》一课为例。本课中,鲁迅对于想看戏而不得的失落,愿望实现后的急切,老旦咿咿呀呀的无聊,偷吃罗汉豆的快感,描写得淋漓尽致,极易引起与之有相似经历和体验的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们从内容入手,围绕语言的表现力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熟悉的内容、亲近的语言中,轻松理解文章,积累叙述、抒情的策略和方法。
教材中收入的文学作品,大多还是以书面语言表达为主。日常生活中学生口语化的交流与文学味极浓的作品语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然而,我们语文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储备起更多的、更丰富的书面语言词汇,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缩小生活与作品之间的落差,在充分的理解和体验中,发展他们的表达水平。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安排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三篇文言文,以及《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两首古诗文,我们当从文言文词汇的理解积累、古人的思想、情趣了解、审美、智慧的感知,这些方面帮助学生去陌生化,并读出真感受,收到真熏陶,沉淀民族文化基因。
大单元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单篇课文阅读探究为主的封闭、孤独、零碎的知识梳理,以整合的视角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个性化、有创意的学习和表达,提供了更科学、更合理、更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飞跃发展和提升。
以同一个主题编排的单元组课文,它们在思想内容、素材选择、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体会,也有着巩固、强化的意义。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游记,学生循着文字,在想象和联想中“旅游”世界的大好风景,既丰富了自己的见闻,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学习了写游记的取景、构局的方法,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但是,如果我们在和学生阅读这些同主题的写景类文章时,都采用提取信息、理清顺序、详略处理、过渡巧妙、语言品味这样的流程来教学,学生定然索然无味。这时,我们就要有所变通,根据大单元的主题和目标,进行有侧重的教学,如上面说到的第五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角度和方法,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黄鹤楼》这五篇课文则重点从想象和联想入手,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样,学生学得具体,学得深入。
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它们所需关注的知识、能力,所要采取的阅读策略、方法,也必然不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指明了方向,其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梳理与探究”的能力,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完成了一个大单元的教学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回头看”,对这一单元的目标达成,自己的内容学习、探究交流的情况,进行一个系统地梳理、评价、反思,这对于学生查漏补缺、诊断、改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们在对已学单元的再回顾中,可以更好地促进新的发现。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除了对一单元的学习进行系统的梳理探究外,我们对几个单元甚至一学期所有单元也可以展开相关的梳理,从而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阅读策略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效率,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大单元内、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比较,学生在自我梳理、自我反思、自我构建、自我完善中,真正实现了阅读策略的互补,阅读理解力必然能大幅度提升。
大单元教学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之中,让他们在对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文本阅读中,接触到更为多样的思想、文化;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不断发展他们的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从而真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