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的文本意义与价值

2022-03-18 10:09陆荣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议论性教养意义

◎陆荣玲

教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语文学科在体现人文性的时候,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学生教养的形成。诚然,教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铺设一条通往教养的路径,却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这个时候来读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一文,就可以发现别样的意义。

从教养形成的机制上来看,教养并非“论”出来的,但当有识之士“论教养”的时候,却依然可以从这样的文本当中读出教养的意义——比如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何形成教养?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真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文本的意义也就在解读的过程中彰显出来了。

《论教养》是前苏联作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作品,这一文章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都是比较新颖的。对于教材里的这些新文章,如何从最初的陌生、新鲜的诱惑,走向成熟的解读,这值得作为解读者的教师认真思考。[1]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理解作者所“论”的“教养”有何内涵,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基于“论”去促进学生对“教养”的理解,并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教养的动力,非常值得琢磨。

一、“论”教养的价值

《论教养》在教材中被确定为自读,其对应的单元写作任务是“观点要明确”,从整套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议论性文章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是“议论性文章”的提法以及相关知识以单元学习重点的形式出现是第一次,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2]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认识到,经典文本中的“论”体并不罕见,“教养”作为经典的话题之一,“论”之亦不罕见。作为对人生有过一定思考与体悟的作者,利哈乔夫在“论教养”的时候,说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话,从这些话中,既可以读出教养的内涵,同时更可以得出“‘论’教养”的价值:

“论”教养首先意味着教养是需要论的,而既然需要论,也就说明人们对教养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正如文中所举的一个例子,“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他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这确实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果只看这段话的前半段,确实可以认为这个男人是有教养的;但是看到了后半段,却看到了“教养上的缺陷”。客观来说,这还是作者说的客气,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样的“教养”的“缺陷”,更多的是为人的缺陷,并不是真正的教养。当然,这或许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观点并不趋于相同,所以才有必要论上一论。

人们常说,“理不辩不明”,“论教养”的目的也正是让人们对教养的认识更加清晰与准确,能够对教养形成普遍的认同,一旦达到这样的结果,那全社会以及每一个个体关于教养的认识,就不会存在张力,教养就能够让全社会处于更好的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论教养》中“论”教养

对于学生来说,“论教养”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对《论教养》的解读中,通过对教养之“论”,来建立起对教养的认识,建立起对自身获得教养途径的认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今天,这个问题就可以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看他是如何教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3]

实际上,作者在文中之论,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比如说,作者一开始就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这实际上指明了教养形成的路径不是唯一的,总体可以化为外因和内因两个途径: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教养是通过“教”来获得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教养却可以面向自身通过“养”来获得,这一点倒是与我国传统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论教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只有从认识上获得对教养的正确判断,那么才能够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之下,通过内在的“养”来获得“教养”。所以说,“论”教养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养形成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论”,很难真正走进获得教养的正确路径。

课文中通过六个“假如”(四个明确说出“假如”,两个以“一个男人”“一个人”指代),来阐述“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这一观点,这其实是为有没有教养提供了一个判断依据。一个很清晰的逻辑是:如果读者(教学视野下,读者就是初中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那么就可以迅速建立起对有没有教养的认识,而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当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能够建立起合乎教养的语言与行为时,教养也就真正开始形成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论教养”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其可以让学生迅速建立起“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的认识,让学生理解“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够“让他心情愉快”——这里的“他”就不是课文中所阐述的一个抽象的对象,而是作为课文读者的学生自己。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继续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有教养的人会有更多的表现,这些表现依然是“论”出来的,依然可以成为学生判断自己有没有教养、如何走向教养的有效途径。

三、《论教养》的人本意义

《论教养》之“论”是有对象的,从行文的角度来看,这个对象自然是读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对象又是学生。如果将《论教养》看作经典作品的话,那么这个经典作品的意义,正在与其通过对人的感化来延续对教养的认识。当“人”成为作品的核心要素时,作品也就体现出了真正的人本意义。

毫无疑问,《论教养》的人本意义是非常突出的,作者通过对生活现象中人的表现的比较,来让读者知道怎样的行为是有教养的,怎样的行为是没有教养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可以保证这一文本有更多的受众。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说《论教养》一文比较适合刚接触议论文学习与写作的初中生,相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此文的特质,拿捏好分寸。[4]。所谓把握特质、拿捏好分寸,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人本意义,这里人本意义的阐述如果更加精确一点,实际上就是生本意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这一判断可以说是至理名言!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人生原本就是复杂的,选择了教养这条路径,选择了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那就意味着放弃了其它的选择。这种选择并非天然形成的,尤其是人们判断诸多事物的依据往往并非是有无教养,而是有无利益或其它,当这些要素与教养形成冲突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这才是对教养形成的挑战。面对生活中的这些挑战,再去读《论教养》之“论”的意义,就可以发现“人本意义”之重要,所谓“人本”,其实就是以人这个个体或群体为本,当利益符合群体时,教养才体现出来了,如此“论教养”也才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议论性教养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写作指津坊
生之意义
教养方程式
情理结合著华章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诗里有你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