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静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随着考古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考古学课程成为普遍现象。很多高校除了必备的考古学概论课程外,也结合地域特色开设一些区域考古课。对于东北地区的高校来说,东北区域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东北历史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材料的支撑,近年来,与东北考古相关的课程在东北地区高校的历史专业开设比较普遍,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如“东北考古”“东北考古问题研究”等),但教学内容均围绕东北考古展开。本门课没有统一教材,各学校均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行设置课程内容,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授课效果也不尽相同。“东北考古”是东北三省高校历史专业普遍设置的课程,由于学科性质的区别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历史专业的“东北考古”应该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与考古专业同类课程有所区别。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主要指狭义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历史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与历史学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阶段的史前时期,考古学可以补充历史的阙如。比如为何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只能从考古学层面进行解释。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有关中华文明发展的线条、机制与特点基本清楚,这些是仅靠文字记载所不能建构的。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为我们清晰呈现了东北地区史前史的发展脉络。
对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可以正史、纠史。历史文献多会受到作者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考古学通过实物来说话,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甚至可以纠正历史记载的错误。
中国历史文献中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记载较少,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这时更需要考古学资料复原其本来面貌。比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对于肃慎、秽貊族、夫余、高句丽、鲜卑、渤海等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不多。通过几十年来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目前有关东北一些民族,尤其是夫余、高句丽、鲜卑、渤海的文化面貌、经济生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已然清晰。然而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多是社会上层人物和政治、军事事件,而对普通人群各种活动的记载甚少[1]。要全面了解这些历史,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历史,考古学是不可或缺的。将文献与考古进行对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重要作用[2]。
历史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同理,对东北历史的研究也离不开东北考古的成果。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历史学和考古学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的观察[3],只有汲取两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历史知识。
东北考古课程设置在本科三年级春季学期,要求学生具备考古学概论、东北区域史等相关学科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具有下列素质与能力:了解东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明代考古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对东北考古的热点问题,如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历史时期的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等进行详细介绍,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正确理解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材料,培养运用考古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
东北考古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的讲授内容均由任课教师自行取舍。目前大多数学校以张博泉、魏存成编写的《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4]一书为教学参考书,该书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有机融合,是研究东北史地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但该书出版时间较早(1997年),随着东北考古新发现的逐渐增多,很多资料需要扩充,有些观点也亟须更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东北考古属于区域考古,时间跨度很大,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鲜卑考古、高句丽考古、渤海考古、辽金元明考古;涉及的考古学文化较多,内容纷繁复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梳理清楚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门课讲授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既要理清整体脉络,又要重点突出。
具体来说,讲授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时,由于辽西地区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研究较深入,要重点介绍辽西地区。在此基础上,主要讲授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而对于辽东地区、第二松花江流域等其他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主要通过布置课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学习,并在每一章节结尾对整个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框架和特点进行总结。
对于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如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则分别从文献角度和考古角度梳理其课程内容。以夫余文化为例,围绕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的夫余分别展开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夫余的社会生活、墓葬制度以及夫余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介绍,学生对夫余文化最新的考古发现、夫余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考虑到东北师范大学是师范类院校,笔者在“绪论”教学中增加了一个内容,即中华文明起源及东北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受五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通过这一章节内容的讲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东北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经过考古学培训、具备基本考古学素养的考古专业本科生,东北考古课程的讲授主要围绕东北不同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展开,介绍每个阶段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编年,以及每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内涵和特征,对于其中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却可以略讲或不讲。
学习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服务,其首要条件是看懂考古学材料,知道如何分析考古报告。因此,对师范院校学生而言,培养考古学思维尤其重要。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中学担任历史教师,而当前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考古知识,历史教师如果欠缺相关知识与思维训练,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在东北考古课程设计中,考古学思维和考古学方法的介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具体来说,在分析考古学案例时,对考古学中常用到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区系类型理论等进行详细阐释。如在讲授红山文化玉器时,引导学生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类型学划分,之后再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其源流;在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对陶器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介绍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陶器种类、陶器形制、陶器组合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不同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这种启发式教学既将考古学基本方法介绍出来,又轻松地让学生了解到其分析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考古学思维的培养。
考古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按照研究对象和内容分,考古学有很多分支学科,包括宗教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农业考古学、饮食考古学、公共考古学等;按技术和方法分,有田野考古学、实验考古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等[1]。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手段检测考古标本,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并学习具体的检测方法;而历史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或通过这些手段解决具体考古问题即可,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相同。
学习目标不同,讲授方法亦有差别。因此,在对历史专业学生讲授科技考古、实验考古内容时,要重点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相关技术手段的工作原理以及借助这些手段所能达到的目标。如在讲授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计方式时,需要讲授植物考古中采用的浮选法,这时只需要通过引入案例,详细介绍浮选法的原理、在实际考古发掘中如何提取土样以及通过这些手段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即可。涉及动物考古研究时,会结合动物考古学的一些常识,介绍如何区分野生动物和家畜,以及动物考古学家如何通过这些动物骨头复原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从而得出当时人们的生计方式。在讲授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器时,会结合学者们发表的文章,介绍如何通过实验考古学方法考察石铲的功能,从而使学生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业已经发展至精耕细作的水平[5]。
案例式讲授舍弃了自然科学手段中最晦涩难懂的部分,而重点突出其在考古学中的作用,颇受学生欢迎。
东北考古课程的讲授离不开考古实践,东北师范大学拥有多处相关实践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建有专属陈列室,拥有6000余件文物,此外还有一些教学标本。笔者在讲授夫余出土的铜镜时,即结合本校陈列室所藏的从战国至明代的71面铜镜进行授课。这种方式使学生很快就对不同时期铜镜的类型和特点有了一个基本印象,而且记忆深刻。
东北师范大学的自然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为本校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地,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在博物馆里讲授。此外,吉林省博物院、吉林大学博物馆对吉林省一些重要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有陈列。这些文物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比课堂讲授更加深刻和生动。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还陆续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践基地。除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伪满皇宫博物馆、长春市博物馆,省外的秦始皇陵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等也陆续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每年四月份,东北师范大学大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为期两周的文物考察项目,由教师领队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进行文物实地考察。
“东北考古”作为一门在历史专业开设的选修课,应该与考古专业的同类课程相区别。如何更好地让历史专业的学生既能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考古学思维,又能利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历史学研究服务,让考古与历史有机融合,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中学担任历史教师,因此,对他们进行考古思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如何与考古专业同类课程相区别,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