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18 08:42解仁美吴丽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核心职业

■解仁美,吴丽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2019年,国家颁布“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立足新时代特征,着眼于长远发展,明确了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为目标、以办学定位高标准为重心、以专业群高水平建设为关键。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改革关键词最终指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意味着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更要有优秀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师要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明确思政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出发,密切关注回应现实问题,改革创新高职思政课,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思政课要对接专业、对接社会、对接热点、对接生活,充分发挥知识学习、能力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在“双高”背景下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必由之路。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职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和职业社会能力(外语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1]。它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可持续性和潜隐性的特点。

一、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因材施教、因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施教,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逻辑起点。”[2]高等职业教育就类型而言,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别,更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就层次来说,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更强调培养对象的高素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其内在本质要求。高职思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切实关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核心课程作用。

(二)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意味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改革步入全面深化阶段,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综合性、通识性、创新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产业人才。思政课具有政治社会化、文化传承、能力锻造和人文素质塑造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因此,高职思政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初心,担负为国育才使命,在教学中凸显职业属性,注重文化素养、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不只是提供谋生技能的就业教育,也肩负着促进教育个体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培养对象的生存需求,为其找到满意的职业和工作提供保障,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照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幸福生活,从而实现由单向度的人转变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显然,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不只是停留在单一的岗位技能培训上。

(四)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

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以提升教学实效是思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当前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仍没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对思政课的要求。传统教育思维更重视教师如何教,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一思维往往导致教师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真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仍然停留在学科思维、知识本位,无法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交流。

自2019年高职扩招百万以来,生源范围、教学模式、教学制度都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这对高职思政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挑战,使得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为培养专才、重知识技能传授上,而应向培养通才、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转变。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从近期来看,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的就业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可以使人力资本更具韧性和持久性,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一)立德树人,以职业核心能力的融入思维创新思政课改革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根本手段,职业核心能力是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自觉意识和理念。高职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一线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任,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和质量。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政教师应开阔思路,做到体现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以大视野、新思维来定位教师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可持续发展,寻找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共鸣点,探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着力点,以创新思维推动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思政课教学。

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工厂、社区等一线进行锻炼,增强指导学生练就职业核心能力的本领。学校应以学术创新为抓手,在推动更高质量开放办学条件下统筹协调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智库思政和学科育人的作用,汇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合力协同育人,为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科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提供充分保障。

(二)导客为主,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历练激发思政课堂活力

思政课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知行合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客为主,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历练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与第二课堂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行业实践等有机融合,在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体验、历练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一门显而易见的技术,而是运用技术去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执行能力,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行为上的改变。

根据高职院校学情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特征,需要思政教师提升课堂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能力点的塑造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主要采取OTPAE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景体验法等。职业核心能力渗透进思政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课堂辩论赛的组织为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前,教师搜集制定规则,指导学生按照演示文稿、操作流程具体实施,按照“自愿报名,骨干示范,共同协商,广泛参与”的原则,组织课堂辩论赛。从选择辩题,选拔参赛选手、主持人、计时员、评委等环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课上,在辩论赛组织过程中,参与的同学各负其责,进入角色状态,主持人准备精彩的主持词,并就辩论环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应急处理应对;双方参赛辩手依据规则,展开立论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捍卫各自所持观点;评委就双方辩论队的表现按照评分标准做出客观打分,并做口头点评;计时员严格执行辩论规则,做好计时提醒;观众踊跃参与提问环节,向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辩方连连发问,将活动再次掀起唇枪舌战的高潮。期间在活动计算得分环节,穿插学生的才艺展示,调节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综合来看,此类课堂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最大可能满足参与人员的广度,这一点不同于第二课堂,后者往往是基于部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发地参与有关活动,不能保证全员参与,第一课堂能够解决第二课堂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此外,因为辩论赛发生在生生之间的朋辈群体,学生往往处在一种不设防的、无意识心理状态,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惑。教师在辩论赛组织过程中,可以就学生的疑问和难以解答的困惑给予及时回应,提升了教学效果。课后,及时就活动准备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细节和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或某种现象做好相应的教学反思,进而做好教学经验的积累、反馈、完善和提升。课堂辩论赛的组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对教师策划组织课堂活动、信息处理、发现问题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强化和提升。

(三)多方联动,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立体化协同机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倡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指引下,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畅通学校、教师、学生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构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思政课教师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目标,增强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自觉意识,找准融入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健全融入的长效机制,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课程思政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融会贯通,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学校党政部门、宣传部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专业系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社会机构、家庭等多方合作,深化大思政格局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同心同向,协同发力,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

(四)灵活多样,以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单一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课堂、知识讲堂转变为能力工厂,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思政教师通过悉心研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紧密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各能力点,对课程内容重构整合,实施精心的模块化设计,不再简单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生成,而以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导入教学,设置问题链,布置教学任务,策划课堂活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和模式。发挥名师引领与集体备课的团队效应,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价值观引导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网上和网下融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网络教学方法,运用融媒体时代的新技术,激发思政教学的活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此外,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平等交流的特点,在“知识碎片化”趋势下,加强泛在学习模式,思政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微电影”等方法将职业精神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营造富有工匠精神和职业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接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平。

(五)动态多元,以多维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驱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能否主动有意识地强化历练职业核心能力和学习效果。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躬身力行。多维评价体系是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面、评价方法多样。多元的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等。评价内容多面是指课堂参与活动、日常综合表现、线上学习、技能比赛、期末考核,涵盖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方法多样是指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行为综合测评办法进行改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课程考核中,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办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这样多元的动态综合评价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激励学生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日积月累,增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自觉意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为将来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积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并非显而易见,塑造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和历练,做到厚积薄发。面对新时期教育环境、对象、任务和内容等变化带来的挑战,高职思政教师要不断深化认识,应时代之所求,答时代之所问,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只要思政教师拥有一颗铸魂育人的爱心、精益求精的匠心、善思求新的慧心就一定能够打造独具魅力的职教思政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沟通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激励青年学生立志报国,勤奋学习,成长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核心职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