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涵、原则与路径研究

2022-03-18 08:56赵致远钟壮壮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治群众时代

赵致远,钟壮壮

(1.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挑战,坚持人民立场,加强治理力度,增强社会治理温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路径的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有利条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道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环节,是维护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治理显得尤其重要。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理念的巨大变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治理的伟大创造。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共建内涵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首要就是其中蕴含的共建内涵,即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时代社会治理。这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发展实际的新创造,利用多元主体的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既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得亿万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行政压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社会共建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方面,这是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与社会力量加强合作的路径。政府密切联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主体力量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主动作用,不断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提供便利。在这种模式下,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上各种力量的积极因素,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来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和兜底作用。二是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建设方面,社会长期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社会治理根本无从谈起。在保障社会稳定团结的工作中,法治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不断完善我国法治体系,最关键的就是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法治体系中来,形成法治体系根本为民所立、人民参与、人民维护的新时代法治新格局。要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确保人民群众真实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法治社会、维护法治社会的崭新局面。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共治内涵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共治内涵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飞跃,广大人民群众期望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和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本质的价值遵循。在物质生活还不充裕的过往时代,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不仅仅要求物质的充裕,更多的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安定和谐的实现。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温饱之后的朴素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为人民参与提供切实的便利。

首先,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治精神。广大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党和政府在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自我治理的实现。党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治理提供切实的便利,不断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和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新型参与模式。其次,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基层治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分布最广、难度最大的治理环节。在基层治理时,要注重发挥居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环节、享受治理成果。在广大农村的社会治理上,不仅要追求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还要始终关注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医疗、教育、养老体系,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建设新时代生态宜居、生活多彩的新型农村。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共享内涵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共享内涵,是贯穿治理全过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一切内容、一切成就,归根结底还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只有社会治理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了,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原则,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社会治理的所有环节中,首要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实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并大踏步的向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前进。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治理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是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庄严承诺。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新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且在收入分配和社会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注重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做好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让全体人民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收获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原则遵循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最基本的原则遵循,使得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顺利推进、惠及全民。基本原则遵循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和党的领导。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P74)新时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坚持协调各方、总揽全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飞跃发展。社会治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如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关乎人民幸福和满意程度。发展成就由人民共创,发展成果理应与人民共享。

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可以牢牢把握住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提高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社会创新发展活力、维护公平正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都大幅提升,不仅要对现存的利益关系、利益问题、社会矛盾进行协调治理,更要从我国发展实际的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社会治理实际和保障人民利益。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合理有效处理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找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才能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分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目标,正确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来,维护切身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其次,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树立人民至上的思想观念,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新时代社会治理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大事,在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努力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代社会治理要牢记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之源。在新时代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跨越式向前发展。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明确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重要意义,具有两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就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坐标。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发展是解决好我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抓手。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对新时代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和今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不竭动力之源。其次,加强和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坚持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把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相适应,加强体制完善和创新,增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生机活力、高效率、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关乎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分配共享的一件大事。做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工作,不仅需要基本的原则遵循,还必须始终坚持走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牢牢推进社会法治建设,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一)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P74)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断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创新,首先就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治理方式的变革创新。

第一,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创新,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系统治理,就是实现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4]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既发挥政府治理功能,又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始终牢牢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创新,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即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由单一向多种、由简单向综合运用的转变。要强化道德约束,在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下,人的内心充满对道德的敬畏,这是社会治理成功的伦理基础。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自律、互律、他律的方式,把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到法律法规和道德行为规范之内。

第三,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创新,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源头治理,就是实现治理环节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的转移,要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社会治理中注意把维护当前利益与维护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重心从治标向治本、从事后急救向事前源头治理转变,使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尽可能地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对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不断推进,要注重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城乡社区是基本的生活单元。”[5]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就是要牢牢把握住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始终坚持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权有职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第一,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必须提高乡村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不断丰富完善其服务体系,使社会治理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实现乡村基层社区资源配置更加透明化、合理化,真正使基层群众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乡村、社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当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基层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第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必须在乡村、社区治理中建立和完善反应迅速、应对有力的危机治理和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常规化治理,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建立正常反映和诉求机制。以社会需求和矛盾化解为导向,创新社会危机治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加强乡村、社区常态化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牢牢推进社会法治建设

社会治理本质上是现代法治精神下的治理活动,是为了建设一个有序的现代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社会”。[6](P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继续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践证明,以法治建设推动和规范社会治理创新,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根本要求。

第一,牢牢推进社会法治建设,要正确理解法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法治使社会治理体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按照法治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现了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减少了人为因素的主观随意性,使社会治理制度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法治使得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能有效地组织、协调、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使社会治理进入法治轨道,确保社会治理既可操作又具实效。

第二,牢牢推进社会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中的立法建设。实践表明,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社会治理的支撑越显薄弱,立法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促进社会治理走向法治化,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改法修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构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构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就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必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关心、了解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7]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改进信访事项办理工作,拓宽信访渠道,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健全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制度,热情接待来访群众,主动走进人民群众,切实解决代表群众和利益的信访难题。

第二,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必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社会重大决策往往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要做到重大决策合民心、顺民意,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避免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8]在我国,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都应该提前以各种方式征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以听证会、公示栏、网络信息等形式与人民群众见面,及时了解民心民意,确保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四、结语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对于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社会治理显得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发现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治理道路,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向前的根本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法治群众时代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