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2-03-18 08:26余德刚贾洪鉴林树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预备役强军士兵

余德刚,贾洪鉴,林树贵

(1.乐山师范学院a.数理学院;b.武装保卫部,四川 乐山 614004,2.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巴中 63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强调,“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1]53预备役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①,肩负着强国兴军的重要使命。高校预备役士兵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年龄、政治、身体适合服兵役而未服现役的公民,以及服现役期满退出现役后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人员,可编入预备役部队。[2]按照此规定,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含退伍返校大学生)符合预备役条件,可以成为预备役军人。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将预备役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取得了良好成就,但如何让高校预备役组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预备役士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具备强军备战的信心和勇气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具有政治性、革命性和阵地性特点,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实践、储备国防现代化人才具有重大作用。

(一)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根据上述涵义,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培养高校预备役士兵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具体来讲,有如下三个目的:

1.培养作风过硬的青年学生。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要求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青年学生是否作风过硬,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因此,培养具有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廉洁自律和优良学风的青年学生,是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

2.培养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在任何艰苦条件下都能够做到战无不胜,究其原因,就是革命军人具有坚定的信念。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士兵是否都是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事关军队战斗力。因此,信念坚定是体现革命军人“有灵魂”的唯一标准。

3.培养敢于斗争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作为身兼学生与军人双重身份的高校预备役士兵,斗争的对象、斗争的战场在哪里,这是个重要的问题。高校预备役士兵是伟大事业的参与者、伟大工程的建设者、伟大梦想的践行者,思想上必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因此,伟大斗争的对象是一切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思想和行为,斗争的战场主要在思想领域和网络空间。

预备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要牢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日常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中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民情怀,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保持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随时做好当战争来临时转为现役军人的思想准备和体能准备。

(二)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和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当代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我国面对的国际战争形态与制胜机理,把我们党的军事指导思想同新时代中国的军事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行动指南。高校预备役士兵重点要从强军原则、强军目标、强军布局和强军保障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强军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24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用血的教训换来的革命真理。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后,新型人民军队完成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党指挥枪”这一重要法宝使我军90 多年来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变得更加强大。如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武装力量只有继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各类挑战。习近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召开了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了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强调了以铁的纪律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落地生根。检验军队是否坚持“党指挥枪”,主要是看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是否坚决有力、严肃认真,而培养人、选好人和用好人,是坚持“党指挥枪”的组织保证和关键所在。

2.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1]53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强军路上的三个时间节点:一是到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二是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是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毫无疑问,“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是我们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强军的具体体现。其中“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作风优良”是强军之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习近平将我国国情与世界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而提出的,他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越是发展壮大,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奉行总体防御的国防政策,才能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始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3.强军布局——“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1]24

围绕强军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强军布局。其中政治建军是立军之本,它强调了军队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是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保证,是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根本;改革强军是必由之路,只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才能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改革强军要求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科技兴军是核心驱动力,它要求军队要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依法治军是重要保障,它要求军队要增强全军法治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实现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4.强军保障——“五个更加注重”[1]24-25

实现强军目标的保障是“五个更加注重”,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五个更加注重”是破解强军难题的金钥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其中“更加注重聚焦实战”解决发展指向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更加注重体系建设”解决发展方法问题,“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解决发展模式问题,“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解决发展路径问题。

习近平强军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个体系中,强军原则、强军目标、强军布局和强军保障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在联系的、博大精深科学体系。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新时代,高校预备士兵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三)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预备役士兵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其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性要求,又要符合军人的特点。综合起来,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政治性、革命性和阵地性。

政治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预备役士兵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上,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所取得的鲜活的成就解答他们的疑惑。“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解决“因事而化”的问题。

革命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习近平强军思想,引导预备役士兵应时而动、顺时而进。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以科技为引领的新军事革命成果突飞猛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预备役士兵认真学习和践行我军优良传统,树立国防安全观,紧扣新军事发展的时代脉搏,把握国际军事动向,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筑牢“强军梦”,为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做好练兵打仗的思想和行动准备,“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5]解决“因时而进”的问题。

阵地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高校预备役作为军事特长生培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加以建设。后疫情时代,世界新变局和社会新变革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发生着深刻变化,高校预备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要把握形势和时代的变化,引导预备役士兵了解网络时代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动向,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水平,创新学习思路与训练方法,“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3]解决“因势而新”的问题。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革命性和阵地性,它们在各自的空间共同发生作用,其中政治性是方向性要求,革命性是方法论要求,阵地性是是途径要求,三者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于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

(四)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全民国防教育实践、国防人才储备三个方面。

1.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精神,高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根据这一要求,高校以校园文化为基础,以实践教学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而放飞青春梦,实现自己阶段性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当前,面对全面改革开放的布局,大学校园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成建制组建的大学生预备役部队,可以紧紧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以国防文化带动国家安全文化建设,预备役这个平台无疑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内容。

预备役这个阵地对充分发挥高校实践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加强和研究的突出领域。以预备役为平台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文化上、在思想意识上正确引导,从实践角度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预备役部队的队风带校风,以学生个人风貌影响周边同学,传递实践育人的正能量,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2.促进全民国防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1]55围绕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和建设强大国防的要求,大学生必须率先参与到全民国防教育中,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强国梦、强军梦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与民族希望有机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三个结合”,大学生必须统一思想,而高校预备役正是统一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阵地。在高校预备役这个集体中,大学生通过学习我军的光辉历史,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可以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使我军的军魂与当代大学精神融合在一起,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

3.储备国防人才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成为了国防现代化强大的人才储备基地:首先,高校预备役部队是国家优质兵源重要基地。“优”在三个方面,优秀的身体素质、优秀的专业知识、优秀的思想品德,即“体魄健壮、又红又专”;其次,退伍返校大学生是国家战时状态最忠诚、最稳定的现成的兵源,高校预备役部队是退伍返校大学生的心灵归宿。近年来,返校继续完成学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形成了高校一支特殊的群体,特殊在什么地方?一是军人背景,二是“留级生”,三是专业学习需要帮助。这一特殊性使部分退伍返校大学生在重新融入大学生活时会面临特殊困难。这时,预备役部队是他们最好的心灵归宿;再次,高校预备役士兵利用专业优势,进行诸如电子信息战、心理战等战术训练,国家一旦召唤,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役,形成直接的战斗力。

高校预备役部队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全民国防教育实践、国防人才储备三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深度体现了军民融合发展,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提供组织与人才保障。

二、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1.点燃了校园从军热

一般来讲,预备役制度的完善程度和预备役人员的数、质量情况,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把参军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我国人口众多,不缺兵源,选择性征兵是我国的历来做法,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对于上大学和入伍是不可兼选的,部队、大学似乎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鼓励大学生携笔从戎,高校预备役的组建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还点燃了校园从军热,圆了大学生的军人梦。

2.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功能

作为“外在集中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预备役的辐射能力与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预备役士兵,他们集中在一起组成新的集体。这个新的集体是通过强军目标来凝聚的,是通过艰苦训练来融合的,士兵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另一方面,他们平时在各自的院系和班级也是一个标杆,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意识与政治觉悟,甚至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周围的同学。也左右着其他同学对军队的评价,可以说,高校预备役士兵的形象就是军人的形象。

高校预备役士兵用他们学习训练养成的好品德、好思想、好习惯去影响、感染周围的同学,进而带动校风学风建设。据调查,在针对乐山师范学院预备役士兵周围同学的访谈调查中,受到积极影响的占到98.3%,通过相互交流深化安全文化知识的占到97.2%,觉得受到思想洗礼的92.3%,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3.对预备役士兵本人影响积极

以乐山师范学院预备役部队为例,学校将预备连队打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士兵们不仅在预备役服役期间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学会了服从、学会了坚强,而且将强国梦强军梦的正能量代代相传,形成了大学生踊跃投笔从戎的良性循环。

“我不怕吃苦,就怕您们不要我!”一名女生在参加预备役面试的时候如是说,“预备役给了我一个锻炼身体、学习军事知识的机会,在国旗中队,每当戎装出场,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为我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自豪!”国旗中队的士兵说:“我从小就有参军梦想,因为读书考大学,错过了当兵的时间,上了大学,以为这一辈子跟当兵没有缘分了,没想到我还能加入预备役,当我穿上军装的时候,我感到无上荣光,与同龄大学生相比,我比他们更骄傲!”预备役士兵们纷纷感慨:“我一定要参军当现役,如果这辈子我当不了兵,就一定要当军嫂!”一名预备役女兵的豪言壮语近年来一直在四川高校传颂。可以说,预备役这个集体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大学生士兵,为他们日后做人、做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军事技能训练不足

高校预备役士兵平时以专业学习为主,不耽误专业课程学习,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与假期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科目包括四部分: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分队的队列动作和现地教学等;二是射击与战术训练,含轻武器射击与战术训练;三是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含格斗基础、战场医疗救护和核生化防护训练;四是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含战备规定、紧急集合、行军拉练、野外生存、电磁频谱监测和识图用图等。上述要求是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对全国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要求,高校预备役部队的技能训练科目及训练强度应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提高,而事实上预备役的训练很难有所突破。

2.军事课师资配备不足

普通高校一般没有配备或配备少量的军事课师资,所组建的预备役部队需要当地驻军派遣教官前来授课和组织训练。教官的训练要求和预备役士兵的认知和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而最重要的军事理论教育,普通高校要么由专职武装干部承担,要么由辅导员兼职承担,这使得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影响。

3.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高校预备役由各省军区所属的预备役部队和高校共同管理,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对预备役的管理体制没有统一,有的划归学生工作部门,有的归口武装部门,有的挂靠在保卫部门,有的由专门成立的国防教育学院管理,这使得高校间的预备役培养与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高校为预备役学生单独划定住宿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有的高校对预备役学生住宿没有严格规定,有的高校安排预备役学生在训练时间集中住宿,非训练时间回到所在班级。预备役的管理没有理顺,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军事技能训练不足、军事课师资配备不足、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三大短板是当前影响和制约高校预备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合理改进上述三个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预备役的作用。

三、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确立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定位

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定位包括指导思想定位和学习训练定位两方面。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是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思想,要突出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要培养士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日常学习、生活和训练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的能力。加入高校预备役部队为大学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难免会出现新的矛盾,大学生士兵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和处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二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强军原则、强军目标、强军布局和强军保障这一完整科学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整体性学习,杜绝片面性的断章取义;三是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学习与训练。习近平强军思想是指导我国实现强军梦进而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预备役士兵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要将强军思想内涵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实现自己阶段性人生目标。

高校预备役士兵要坚持专业学习与军事训练两不误,作为大学生,他们要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习任务;作为军人,他们要完成预备役培养方案要求的学习与训练任务,真正成为同龄大学生的楷模。为此,高校要坚持“三结合、两不误”的原则,即着力将“学生教育”与“训练士兵”相结合,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士兵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将“培训优秀人才”与“培养优秀士兵”相结合,做到学习与服役两不误。

“学生教育”与“训练士兵”相结合要求高校预备役士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且自身的行为举止要符合不同角色的要求,学校在制定预备役训练计划时要尽量避免与专业培养方案的时间相冲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士兵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要求高校对预备役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爱国主义方向,积极开展“四史”教育和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培训优秀人才”与“培养优秀士兵”相结合要求预备役士兵做到全面发展,争做优秀大学生和“四有”革命军人。做到学习与服役两不误就要求预备役士兵正确处理学习与服役的关系,在报名加入预备役之前要思考清楚,一旦加入预备役,就必须服从双重管理。

(二)建设优秀预备役军事课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作为主体,在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可以把军事理论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序列来管理。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因此,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高校一旦组建了预备役部队,就应该为这支部队配齐配强师资与管理人员。目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优质师资力量:一是当地驻军中的军事专家,他们既是现役军人,又有理论素养,更有实战经验,可担任军事技能训练教师;二是从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者担任预备役军事理论课教师;三是吸收部队转业的优秀干部担任教师并从事日常管理工作。只有配齐配强军事课师资,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理顺高校预备役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在指导思想定位和学习训练定位确定后,师资是关键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强的制度保障,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会打折扣,为此,全国高校预备役部队的管理体制应统一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全民国防教育落实到每所高校,预备役部队的组建有力推动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开展。目前,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成立国防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国防教育日常教学与管理,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将预备役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了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最大功效,预备役部队才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确立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定位,建设优秀预备役军事课师资团队,组建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这是突破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有了这些保证,高校预备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通过预备役部队这个平台,认真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作风。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扣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磨练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积极主动强健体魄,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为强国梦、强军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2009 年修正)第22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 修正)第22、23、24 条。

猜你喜欢
预备役强军士兵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强军路上
士兵独白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提升民兵预备役卫勤保障能力初探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