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玉
《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首。《红楼梦》以代表封建士族官僚阶层的贾、史、王、薛这四个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家为叙事核心,通过世家子弟贾宝玉的视角,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以及十二金钗的悲剧命运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被文学评论家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以其独创的“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历史架空笔法;以其“草灰蛇线,伏笔千里”的精妙写作手法;以其包括诗词、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在内的丰富内容;以其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得后世学者争相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红学”。《红楼梦》还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少有的以展现女性特色为主要内容,以歌颂追求自由的反叛式人物为主角的作品。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主要讲述了林黛玉因母亲去世之后无人照料而被贾母接到贾府生活,初入贾府之后的种种经历与所见所闻。从全书的结构方面,《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前五章回序幕部分的核心篇章,作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将故事的叙述场景切换到全书的主要场景中来,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从写作技巧方面,作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经历引出了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巧妙设置了人物登场的方式,搭建出全书的人物关系图谱。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教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林黛玉进贾府》又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关键章回。《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观念的要求,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第二,古典小说文本的教学价值。古典小说的文本区别与近现代白话小说,更加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古典小说的这种特点契合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叙述和人物描写的两个重点内容。另外,《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语言运用、叙事角度方面具有典型性,有较强的教学价值。第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价值。《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提升学生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中备课阶段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课堂中占据中心地位。要遵循单篇与教材单元相互联系的教学理论。《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所属的单元主题为小说体裁的学习,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到本篇文章的教学,更要联系教材单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要符合新课标以整本书阅读、精细阅读等为代表的“大语文”观的阅读要求,要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要求。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上应该遵循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原则。语文学科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具有人文属性和艺术属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所以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既要体现其工具性,又要体现其人文性。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设计上,还应遵循符合学生的心身发展情况与学力情况的原则。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身发展情况,高中学生正是自我认知、自主判断、价值观形成的成熟阶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既不能流于浅薄,又不能以教师成人化的社会生活经验去过度解读。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力情况,在教学设计时要对此进行充分考虑,即要做到关照全体学生,又要做到以学力水平为依据的因材施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节选片段,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等描写,尝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全面的把握,掌握该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林黛玉进贾府》使用半白话文的语言进行写作,具有古文写作的典型特征。课文中的字词使用具有较多的生僻字、多音字、多意字,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分组阅读学习,标记其中有阅读障碍的地方;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后还是有疑问的地方再询问老师进行讲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学习,提高学生对《红楼梦》原著的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4.教学反思: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认知,对《林黛玉进贾府》选篇中各人物形象有了解,并组内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名著本身有较多难理解的地方,并且本篇是选篇,没有通读原著的学生在探究人物关系上有难度,在后续的学习中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原著的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出场时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细致描写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魅力,探究各个人物之间复杂的深层次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出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分小组分享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再由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中人物间对话语言的学习与分析,体会《红楼梦》中人物语言沟通艺术。
4.教学反思:经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对文章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的认知上更为熟悉,其中的人物关系也更加清晰。但是学生在理解人物内心活动及深层想法上有难度,不能很好地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鸣,后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跟进这一方面,真正让学生走进《红楼梦》,切实体会人物,研究人物。
1.本课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该选篇,学生需学习对人物形象、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方法,并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和尝试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另外,通过学习该选篇,学生需体会中国传统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整本书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2.本课教学难点:该选篇为原著中一部分,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难以梳理,另外学生真正走进人物、体会人物是前期内容铺垫的,所以学生难以与人物产生共鸣并体会人物心路历程,也难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和启发。在阅读学习中可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两种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开始授课之前,先让学生提前阅读该选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体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在脑海中形成影像,并尝试将这个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和介绍,“王熙凤”的角色特点阅读中会有初步的认知,可以浅谈下对王熙凤的个人评价,“王熙凤”和“林黛玉”的人设相差很大,学生在初读作品时,可将有关文章或者人物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上提出并讨论。
2.新课导入:新课导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枉凝眉》和《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根据歌曲和影视片段对于《红楼梦》有一个整体感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种:角色扮演。根据班级性格特点,选几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台词可选择小说中的台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改编。简单游戏之后,进入课堂教学。附角色导入示例:
老师:同学们,首先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课前同学们也对课文进行阅读,想必对小说中几位经典的人物形象都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有温润如玉的林黛玉,也有笑声爽朗的王熙凤,在当时的年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屏息凝神,唯独王熙凤敢于“人未到先闻其声”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该选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过阅读课文,以“王熙凤”为例,学习作者对该人物的详细描写,体会她性格特点。
3.新课讲授示例: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再次通读课文,并将文章中描写“王熙凤”的内容标记出来,重点阅读。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阅读结束后)大家都知道,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王熙凤是等贾母等人与林黛玉寒暄过后才姗姗来迟,明明是迟到了,却是哈哈大笑到场,那我请问同学们,如果是你在一场活动或者约会中迟到了,你会怎么做呢?道歉?表示不好意思?还是会像王熙凤一样大张旗鼓的吸引注意力吗?那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贾府规矩严格,王熙凤却敢挑战“权威”?
问题设置:王熙凤出场的情景众所周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多学生疑惑不解的地方;其次,贾府是大户,大户人家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性格也天差地别,对于“当家人”的角色,同学们之间肯定有自己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也是再次梳理人物关系的过程。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通读课文,并小组内讨论,尝试找出答案。
教师:读完课文之后,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下这个问题吗?
教师:王熙凤挑战的“权威”是谁?
学生A:贾母
教师:好的,那么王熙凤挑战贾母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A:贾母是贾府的核心人物,王熙凤是掌管贾府人吃穿用度的,类似于大管家,王熙凤是想吸引贾母的注意,也要表现出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
教师:好的,从王熙凤的出场,我们都能看出,王熙凤与其他人不一样,贾母也没有生气,那这样的局面,林黛玉会怎么想呢?
学生A:心中会有所忌惮,日后与王熙凤的相处也会更谨慎。
教师:好的,刚才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答案,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或者段落印证了刚才的推理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将相关的内容标记出来。
安排学生进行重点内容的标记和阅读再次体会文章的魅力,然后进行问题答案的总结,完成本节课内容。
4.课后作业
(1)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根据《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关林黛玉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
(3)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你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出现人物的关系图谱。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即使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本文以经典章节《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进行教学课堂内容设计,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目标设定,贯通整个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深度学习,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为类似主题的教学构建科学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