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运用

2022-03-18 07:57:13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火把节凉山彝族

赖 伟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特有的载体和表现方式,也是民族意识的个性化表述。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意蕴丰富,影响力强,饱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学界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知之甚少。发掘火把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发挥其社会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一、火把节的起源传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大致存在三种传说:起源于对火的崇拜;起源于反抗不公;起源于祭祀。[1]前两种传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气连枝,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如果去粗取精,可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

火把节起源的“火崇拜”说,饱含了彝族人民对“文明”的无限向往。相传很久以前,为了消灭害虫和驱逐恶魔,彝族祖先使用火把消灭了害虫,赶走了恶魔,守护住了自己的家园。古代典籍中对蝗灾的记载比比皆是,农业时代的人们把庄稼视作身家性命,把害虫视为生产活动的最大威胁之一。彝族人民以火把消灭害虫,便是保护庄稼,为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资源——食物。火,意味着人所控制的巨大力量;火,意味着摆脱黑暗、奔向光明。火把节起源的“火崇拜”说,折射出彝族人民对丰衣足食的向往,也彰显了彝族人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自信和乐观。一言以蔽之:向往文明。上古楚地也有关于火神的传说,亦是“文明”的喻意。楚地所传火神,名为祝融,“五帝”之一颛顼的重孙,是商朝人的火神。相传,他为天下保留了火种,并运用火的力量守护天下苍生的安全。后人崇拜火神,也是崇拜火所带来的力量和光明,这与彝族人民“火崇拜”的含义如出一辙。二者同根同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言之“文明”存在不少相通之处。火把节起源的“火崇拜”说所蕴含的对文明的向往,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民族特色的有益注解。

火把节起源的“反抗”说,展现了彝族人民对“公正”的追求。在“反抗”说的故事中,彝族祖先为了反对上天的不公和人间的权势,利用火的力量取得胜利,并举起火把庆祝胜利。在彝族传说中,地上的大力士赫体拉把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惹怒天神释放天虫到人间来毁灭即将成熟的庄稼。彝族人民在赫体拉把的带领下以火把击退了天虫,保住了庄稼。为了纪念战胜天虫的日子,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火把节。反抗上天的不公,实为反抗人间的权势,凸显了彝族人民对公正的向往和敢于反抗不公的勇气。

总而言之,火把节的起源传说所展现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文明”和“公正”有不少相通之处,它在特定的区域和族群中发挥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二、凉山彝族火把节体现的独特生命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凉山彝族火把节中蕴含了独特的生命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颇有不少共通点,从中可以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凉山彝族火把节所体现的生命观,饱含向往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火把节的主题是自然和祖先的神灵。彝族人民认为,人间万物都是出自上天的恩赐,因而尊重自然,敬重生命。对生命的敬重体现在火把节严肃的祭祀活动中。火把节中的祭祀活动,以祭火和祭鸡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彝族人民往往会事先挑选好祭台,杀鸡煮熟后用酒肉来祭献神灵。火把节中的杀鸡仪式非常考究,先由祭司组织诵经,与神灵交流,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然后将煮熟的鸡送上点火的祭台进行祭献。这是一项极为庄严的仪式,在场人员如非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说话。[2]尊重一只鸡的生命,代表着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祭祀仪式的严肃感和庄重感,表达了彝族人民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文化理念。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和尊重,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存在相通之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近几百年来疯狂破坏自然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火把节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与前述观念不谋而合,是当今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有益元素。

三、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人际交往功能与社会和谐理念

凉山彝族火把节包含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体现了丰富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和谐理念。这种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不论亲疏,欢聚一堂,一起载歌载舞,分享美食,其乐融融。这不仅是联系感情的方式,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良好办法。平常无法拉近的关系,或在生活中积累的矛盾,在火把节的活动和氛围中都容易得到解决。凉山彝族火把节上流行一种跳脚舞,可以表达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也可以通达男女之间的感情,成为自由恋爱绝佳的契机。[3]跳脚舞等火把节上的独特活动是彝族文化特有产物,发挥着独特的人际交往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事实上,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开放的,不仅是彝族人民的节日,也是包含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火把节中透露的人际交往理念和社会和谐理念,与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同向而行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其内涵十分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诚信友爱,形成全社会融洽相处、平等友爱的良好局面。火把节的人际交往功能大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以和为贵、和谐为美的社会理想的承接和弘扬,为建设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凉山彝族火把节体现的尊老敬贤观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

凉山彝族火把节中有庄重的点火仪式,而主持点火仪式的也通常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这是彝族孝亲尊老敬贤观念的集中表达。在彝族风俗中,如果媳妇尚未正式迁到男方家中生活,那么她在每年的火把节中将会被隆重地请到男方家中过节,父母为儿媳准备上好的猪肉、牛肉或羊腿带回,作为儿媳返回娘家时孝敬其父母的礼物。这既是儿子的父母对亲家的尊重,也是儿子对岳父岳母的孝敬。如果媳妇已经到男方一同生活,则在火把节期间或火把节之后,由儿子和儿媳背上礼品专程拜望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也会送给女婿、女儿相应的衣物作为回赠。

尊老敬贤自古以来就已镌刻于百姓内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将尊老敬贤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并落实在制度层面。以“五保”制度为例,早在20 世纪50 年代,百废待举的国家就已建立较完善的“五保”制度,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由政府民政部门供其衣、食、住、行、医的费用。党和政府还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五保户”劳动,为“五保户”送礼物,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不至于老无所依。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许多乡村逐渐实行养老制度,老人年满60 岁,可以领取若干养老金。“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理念在今日已经变为现实。

凉山彝族火把节中体现的感恩和尊老敬贤观念与中华民族忠孝观念并无二致,是中华民族内部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融会贯通、大力推广。

五、运用火把节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途径与策略

(一)将火把节的生命观引入社会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教育

正确的生命观会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凉山彝族火把节透露出的生命观有丰富的含义,比如爱惜生命,尊重生命,这些内涵对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重要价值的。

第一,从火把节出发,开展生命观教育。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可贵,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渗入其中,对凉山彝族青少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第二,引导人们从珍爱生命引申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求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将火把节中的生命观念引入到社会教育中来,引导凉山彝族青年一代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确立崇高的信念,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个人前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以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人际关系,助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现今人际关系相当程度上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念易使青少年忽略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火把节提供了一种优化人际关系的良好思路。火把节中的活动大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人们在放松的心态中容易达成情感共鸣,也更容易达成共识,人际关系更为密切。火把节式的人际沟通方式对于引导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交流,深化自我认识,促进集体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含义大致相同。

(三)重点宣传火把节所体现的彝汉文化的共同点,并将其运用于人伦道德教育

火把节中体现的敬老爱老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是相通的。这种敬老爱老观念,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的观念予以解释。此为彰显彝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同”的最佳节点之一。运用火把节的生动实例,将敬老爱老和忠孝的观念融入到德育之中,形神兼备,定当有利于凉山彝族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发扬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趋同性,需要破除二元思维的文化观。应当摆正包括彝族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中的位置,不偏不倚,致力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使彝族和其他各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中发挥自己的特殊力量。

(四)把火把节等节日文化融入思政课,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火把节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凉山地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自不必言,在大学亦不可忽视。凉山彝族大学生分布在各地,尤以川中各市为多。应在各大学课堂上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包含火把节在内的少数民族节日融入思政课教学,提炼出能够引人共鸣的文化因素,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当然,将火把节的理念融入思政课也要讲究方法。结合其特点,应倡导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具有“填鸭”倾向的方法显然不利于发挥火把节资源的长处。在四川各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些民俗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提升学生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助力于彝族学生的中华民族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火把节凉山彝族
彝族海菜腔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0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25 02:30:30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2
彝族荞粑粑
火把节的情歌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燃烧的火把节(混声合唱)
当代音乐(2018年12期)2018-05-14 13:08:43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