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寰
(怀化学院商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随着“双一流”“新商科”“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等新时期建设措施的实施,各类高校纷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不过,相较于“985”“211”等研究型高校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劣势,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进行有效升级与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校自身建设质量及状况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及办学特色产生直接且严重的影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三大基本建设的侧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双一流”建设面向的是学科建设,“新商科”建设面向的是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及“转型发展”既涉及学科建设也涉及专业建设。基于此,学科与专业二者间的协同发展、合力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高校要实现的最终教学管理目标[1],就每个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最关键的事就是思考如何切实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基于此,结合实际,探索契合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首次提出“双一流”建设,这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截止到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依然无法与“985”“211”大学进行比拼,不过,这并不表明其设置的学科不具备竞争机会。新时期,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准确把握机遇,科学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创造机会和条件让自己获得质的发展与飞跃,顺利成长为一所卓越、致远和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甚至可以谋求向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规划发展路径。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深入分析并精准掌握自身的发展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相互通联、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一体化体系”已势在必行。
纵观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以及课程一体化”发展过程,受建设资金、学科建设投入、专业建设投入及课程建设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三大基本建设各自为政、无法相互支持与促进的现象,最终导致学校的财力、物力及人力过于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支持不足、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等情况。地方本科院校自身三大基本建设存在的不足,最终会影响课程一体化发展质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如人意。面对新环境与新形势的变化,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以及课程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也势在必行。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互动关系[3],近年来,怀化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主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融合创新体系。下面主要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理念构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环境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来阐述。
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发展来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三者的重视度都有所提高,但是存在认识不到位问题。以怀化学院为例,学校对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互动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者的建设与管理分别由不同部门去管理,如:科技与地方服务处会同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负责学科建设管理,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管理,高教研究中心和教务处负责教学模式改革管理,同时,人事处等部门也会参与其中。如此一来,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时,由于各个平行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及协调,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发展,并且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存在相互独立、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在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及其体系中,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度不够,这会对三者的共同取向及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怀化学院在“双一流”“新商科”“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等新建设理念下,明确了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运用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理念,厘清了本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三者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基础,积极推动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怀化学院对当前的教学手段与模式展开了深层次的改革。当前,教学改革离不开人的支持[4],打造一支既能专业理论教学又可以指导生产实习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我们推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关键。学校有计划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如:针对实习教师的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训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保障,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还要求教师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随时解答、随地解答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怀化学院目前的师资组成来看,有许多教师成长于计划经济教育体制环境下,在其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缺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点,虽然可以很好地胜任本专业的教学,但在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方面仍待提高[5]。学校为有效避免出现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时间、空间及教学内容上不出现脱节现象,特组建了由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工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教师送出去接受培训;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积极主动从“单一专业型”向“复合专业型”转变;与此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政策,大力吸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尽全力打造一专多能型的“多种技能一体化”的教师队伍[6]。
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新时期,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怀化学院在课程一体化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中加强了制度的建设与保障。学校积极集合自身资源,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学校重视创新,对现行的制度不断地进行完善和革新。第一,在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中加入“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内容,通过分析学校当前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情况,建立并完善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帮助每一位教师建立并形成清晰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第二,创新相关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现行的绩效考核内容与奖励办法。如:为教师提供“一体化”教师津贴,不断创新并建立、完善工作新机制,营建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管理氛围,为学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装上制度保障的翅膀。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双一流”“新商科”“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等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做好发展战略优化与深度的教学管理改革。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一体化建设应以内涵式发展为方向,注重学科结构调整与布局,坚持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能够有力支撑学科、专业发展的一流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及课程三者不能各自为政,当然,也不可以顾此失彼。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深度推进自身的教学管理改革,才能让自身真正走出一条“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当前,国内大量学者在“双一流”“新商科”“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等建设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与研究,不过,在针对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如何一体化建设与融合创新等方面依旧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大量实践证明,在当前环境下,包括怀化学院在内的各省、市地方本科院校,除了要认清自身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外,还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以协同创新为推动力,为自身转型发展提供动力,为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该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换言之,现代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基于此,对于本身就存在劣势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必须竭尽所能,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并研究不同主体所掌握的办学资源,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并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只有在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利用,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