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拉图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重要近邻,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首先,中蒙两国领土接壤、山水相连,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具备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国际贸易成本较低。其次,中蒙两国政治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对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非常有利。再次,中蒙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经贸合作可以在WTO的框架内进行。[1]两国市场将更加开放,关税会大幅度降低,有利于双边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最后,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是蒙古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但需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与中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及雄厚的资金形成互补;[2]二是蒙古国农业技术落后,对蔬菜、水果、禽肉蛋的需求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富余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农产品形成互补。所以,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具备天然条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20世纪“冷战”期间,蒙古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由于得到了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的全方位援助,社会、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苏东剧变”,蒙古国实行经济转型,初期经济大幅度萎缩,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为此日本和几个国际组织牵头,成立了“国际援蒙会议”,召开过十余次对蒙经济援助会议(中国也参与到这一行列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蒙古国政府和人民也在中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时给予了支援和帮助。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偿援助中国数十万头耕牛;2010年5月,蒙古国政府向中国青海地震灾区捐赠了5万美元;2020年2月,在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蒙古国政府和乌兰巴托市政府分别向中国捐赠了数万美元,蒙古国民众和社会各界也自发捐款捐物(包括口罩、防护服等各类防疫物资),还特意捐赠了“草原人民的深情”——三万只绵羊。[3]
近几年来,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蒙古国,两国共签署了26项合作协议;2015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2016年首届“中蒙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两年一次);从2017年至今,两国经贸合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20年,蒙古国与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为129亿美元,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同比减少了6.4%。其中,出口总额为7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0.6%;进口总额为53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3.6%,贸易顺差为23亿美元。[4]
2020年,蒙对华贸易总额为74亿美元,占蒙古国同期外贸总额的57.5%。其中,对华出口贸易总额为54.9亿美元,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同比减少了19.15%;从中国进口贸易的总额为19.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7.28%。
在蒙古国与邻国的贸易总额中,约有56%(总额为29.64亿美元)是与中国进行的贸易;约有13%(总额为6.99亿美元)是与俄罗斯进行的贸易。与上年同期相比,与俄罗斯的贸易下降了13%;与中国的贸易下降了34%。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蒙古国的疫情在当年4月出现了反复,导致中蒙几个陆路口岸严格限制车辆过境,向中国边境运输煤炭的卡车数量大幅减少,蒙古国煤炭出口量急剧下降。
2021年第一季度,蒙古国与全球121个国家进行了贸易活动,外贸总额达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0亿美元,进口额为15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加了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0.4%),其中,出口额同比增加了9.6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3.2%),进口额同比增加了3.62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4]
眼下,蒙古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增强。例如,2021年前4个月,中国对蒙古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了62.9%;蒙古国矿坑设备的需求量增大,带动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了74.4%,由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了中国企业进口的快速增长。从蒙古国进口的铜矿砂、铁矿砂和纸浆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7.4%、37.7%和15.4%。
从数据看,2020-2021年,蒙古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开展了经济和贸易活动,但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对外贸易下降幅度很大,勉强维持国际收支顺差。蒙古国主要依靠出口本国的矿产、能源产品、畜产原料和木材等初级产品,换取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外汇。2019年,蒙古国出口总额中工业原材料占83.7%、农牧业原材料占1.3%、纺织品占5.7%。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蒙古国政府为保持与邻国正常贸易采取的措施以及促进矿产品出口的举措,为本国国际贸易顺差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且不断反弹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后几年蒙古国煤炭、铜精矿、原油和黄金的出口量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对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冲击,可能会出现国内经济长期低迷、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外汇短缺和偿债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
目前蒙古国的对外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一直很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蒙古国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为矿产业提供了比其他经济部门更多的发展机会,其他经济部门(例如工业和农业)在国家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小。
在过去五年中,通过各方努力,蒙古国非矿产品的出口增长了40%。非矿产品的出口主要是羊绒、纺织品以及食品制成品等。与2016年相比,2019年蒙古国肉类和肉类产品的出口总量增长了6.3倍,价格增长了7.5倍。
今后,蒙古国将专注于为出口产品创造有利的金融、税收和法律环境,通过支持非矿业生产实现出口多样化,并扩大国外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2019年度情况,蒙古国非矿业产品的出口额为8.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8%。
目前,蒙古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政府间陆港协定》,这是为将本国建设成国际陆港奠定法律基础的,已经启动了外贸统一数据库。在亚洲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蒙古国海关总局和其他有关组织正在执行“一站式”外贸服务。蒙古国已经同意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一份清单,列出在欧盟销售的18种动植物产品,讨论卫生和检疫问题,以便达到目标市场标准,并将协调蒙古国与欧盟合作事宜。
首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保障稳定发展,推进对外互利合作特别是产能合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走得快、走得稳、走得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装备与产能合作的扶持资金与政策措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双边援助和优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等都将蒙古国列为重要投向国家,全面支持对蒙古国的项目合作。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沿边省(自治区)以及黑龙江、吉林和宁夏等临边省(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带动了这些省(自治区)富余劳动力对蒙古国的劳务输出,这方面的数据在逐年增长,成效显著。
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沿边省(自治区)以及黑龙江、吉林和宁夏等临边省(自治区)发挥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口岸贸易和边境贸易,推进双边经济合作区和自贸区建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了蒙古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也带动了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多年来,中国是蒙古国的最大投资国和贸易国之一。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助推了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前些年,蒙古国为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局面,实施了以连接和贯通全国的公路、铁路、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输电线路为重点的“发展之路”战略。但苦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项目建设缓慢、时断时续。[5]蒙古国“发展之路”战略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理念相符、内容契合,都是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双方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和合作基础,如果合并规划、对接发展,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增强两国互信,促进双边合作走向深入,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蒙古国是较早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由于在这几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促成了中蒙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助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务实合作更为密切,在经贸领域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有力推动了中蒙经贸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助推了两国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国对蒙古国人力资源的培训人数大幅增长,对蒙短期培训已涵盖蒙古国各部门和各领域,在当地形成了很大影响力,
最后,两国积极探讨了双边经济合作区和自贸区建设,搭建了“中蒙博览会”等合作平台,开展了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互联互通规划,双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正在不断加强。每一个合作项目的实施都是为两国关系添砖加瓦,也为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奠定了基础。
中蒙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经贸合作的基础是政治互信,建立两国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几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就宣布与中国建交,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期间,蒙古国紧随苏联,中蒙关系陷入停顿状态。八十年代末“苏东剧变”后,两国的正常关系才得以恢复,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一百多年前,国际反华势力炮制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虽然看上去很荒谬,但由于该谬论传播的时间已经很长、范围很广、对各国的影响很深,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蒙古国全国人口仅300多万,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全部国土夹在中国、俄罗斯两个大国中间。综合考虑国际因素,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本国政治和经济安全是政府的重点工作。所以,蒙古国推行了“第三邻国”战略,加入了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中蒙两国要想扩大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必须有便利的交通、密集的运输网和基础设施,但眼下蒙古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铁路线,各省会城市间基本不通铁路;航空运输能力极为有限;全国的公路建设也严重滞后,标准的柏油马路少,绝大部分货物运输是在乡间土路和草原上进行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煤炭的公路运输给沿线的草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破坏。今后,中国要加大对蒙古国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有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就可以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中蒙两国都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双方在贸易结算方式、利益分配和贸易产品质量等方面会产生一些争议。[6]这对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会制约双边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外,在蒙古国投资办厂的中国企业当中,从事矿业开发、资源开采和农业种植等行业的占很大比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缺乏技术和设备以及环保资金投入较少,对当地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蒙古国草原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一直是蒙古国民众的共识。所以,举国上下都视环保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环保工作。
今后,在蒙中资企业要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和公益事业,落实各项环保政策,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关键要素之一是民心相通,中资企业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是至关重要的。各企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规范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杜绝安全隐患和恶性事件发生,保障在蒙中资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