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
何为语用?顾名思义,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在阅读类文本中,语用的内容包含语法结构、修辞知识、语言符号、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型”课堂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为目标。
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需要聚焦“语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说”与“写”的行为实践,探究文本的深度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在语段、篇章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着眼于文本体式、内容、语言等设计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灵敏准确地感受和领悟文本的言外之意。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准确捕捉文本语言精妙处、空白处的语言感知能力,促使其解读出文本的弦外之音。巧设语用型课堂,训练学生遣词造句、模写创写的能力,有助于纠正和补救其语感。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的板块,并且巧妙地与单元“阅读”“写作”融合在一起,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其中,相较于书面表达而言,“口语交际”改变了静态的、孤立的语言现象,大大提升了语用的价值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设口语交际性语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应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认知,可以训练学生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的文本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语用型的问题、情境、任务,进行文本的还原和重构,进而有效训练学生阅读鉴赏与探究、梳理与整合、表达与创造的语文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将“语文学习要素”融合在单元学习主题之中,强化文本阅读知识的整体建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聚焦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整体阅读,建构阅读的结构图式和言语图式。
文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式。它既是作者创作为了达到既定效果采用的表达方式,也是读者深度阅读的通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文本的体式,把握解读的重点,做到以一篇带多篇,形成语用的体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入了鲁迅的相关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经典篇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文体的统整,实现类文阅读,建构相应文体的语用知识。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本同属于散文,同一出自《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散文的抒情性,注重对文本中记叙、描写等客观性的叙述进行细致解读,从而解读出鲁迅先生在回忆中所特有的情绪和体验。笔者以“拾起最美的朝花”为主题,对这三篇文本进行组文,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三篇散文,梳理出三篇文本中人、事,以“鲁迅拾起了_______(人物名)色花”为题,制作读书卡片;
(2)精读有关长妈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相关篇章,分析其形象以及作者对他们各自的情感态度;
(3)选取其中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故事,写一写“回忆性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
(4)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我”的意义。
四个学习任务紧扣三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叙述特点,关注作品中“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真正掌握回忆性散文的语用知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叙事性散文往往在作品中塑造两个“我”,借助“成年的我”对原初的事件进行“再经历”,从而让作品产生情感上的“间离”。
每一篇文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抓住单篇文本的语言特质,建构标志性语用知识。
还以上面鲁迅的文章为例,《孔乙己》《故乡》《社戏》属于小说类,有着共性特征,但是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有的叙事方式。如《故乡》中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我”作为一个外来的叙事者观察故乡,有着“看”与“被看”的关系。《孔乙己》以“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整个故事。基于此,教师需要聚焦不同“我”这一视角的异同点,挖掘作者鲁迅这样设计的缘由,从而解读出单篇文本的特质。
可见,语用型文本课堂的建构需要以依据文本体式,准确解读的切入点,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情感探究。
为了消除学生阅读的陌生感,唤起其直接生活体验,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情境融入到语用之中,打通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而实现情感的再体验。
语文学科素养强调能够根据情境选择知识、运用知识去做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中文言散文《三峡》的时候,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言翻译上,需要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诗意性地欣赏和诗意性地表达。具体为:
古语云:“智者乐水,仁者热山。”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文人骚客寄情之地。暑期就要来临,班级将要组织一次“最美山水,我来了”旅游活动。假如你想要号召全班学生去一趟三峡,你将如何为大家介绍三峡的美景。
该情境聚焦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内在情感,有效地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探寻生命的价值和山水的永恒的意义。
还是以上面学习的《三峡》为例,教师可以基于上面学习情境,创设以下语用型任务:
(1)赏山之奇:运用自己头脑中积累的描写山的词语,建构“山群词库”;
(2)赏水之美:试着绘制一幅谁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以“有____有____有____”的格式,分别写一写三峡春冬之水图。
(3)听美妙之声:以“秋季的三峡,我听见了猿的声音”为语段,描画一幅三峡猿鸣图。
优化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语文思维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成真实情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语用型的任务,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情感、语言、思想得以发展。比如,统编版语文初中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新诗单元,选编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看》《周总理,你在哪里》六首诗歌。教师以朗读任务驱动活动实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具体为: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校举办诗歌朗读会比赛,请你围绕本单元六首诗歌,设计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为了落实该实践活动,教师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任务,真正地让学生接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思美。具体为:
(1)依据韵律,感受诗情:阅读六首诗歌,选取其中一首写一写朗读的脚本;
(2)完成朗诵节目单,写一写节目串联词;
(3)为诗歌朗诵会设计主题词、配图、配乐;
(4)模仿课文诗文的句式,发挥想象,选择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而言之,实践“语用型”课堂可以让文本“言”“意”互转、互融,让学生言语技能得以提升,最终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