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市 237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要求。[1]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向纵深持续推进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围绕大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和育人质量提升的重大战略部署。跨入新时代的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既承担着为社会培育职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具备理想信仰、爱国情怀、思想品行高尚的时代新人。因此,立足校企合作挖掘高职课程思政在培育现代高职人才中的深刻内涵和潜在功能是当下高职教育改革不可逾越的重要课题。
校企合作的最初目标是为了转变高职人才培育模式,拓展高职育人路径,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特别是解决高职学生自身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对等的现象,为社会输送更多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自实行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任务凸显,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校企合作深挖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思政育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不仅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更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中。现阶段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增长平稳,对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现代职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素养,更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思想素养,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首先,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是精神层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当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追求。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多方位、立体化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自身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安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立足校企合作的视域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抓住了育人的特殊性,也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具备高尚人格的时代新人,强化社会风气。最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要依靠各企业,特别是企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而基于校企合作视域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为企业发展输送了爱岗敬业的劳动者,更有利于彰显企业文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平衡发展。
2.增强高职思政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根本育人任务,也遵循着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追求。以基于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诉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首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思政育人思想,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行,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更好地理解思政育人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实效性和时代性,明确思政育人对高职院校的新发展能够提供有力支撑。其次,高职院校积极搭建课程思政模式是对思政育人方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改变以往思政不出思政课堂从而极大限制了思政有效性的守旧模式,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等开发出与时俱进并适应高职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开拓出新的空间。最后,建设并完善高职课程思政,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特别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对高职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可以说具有开创性,是新时期背景下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立足高职生职业发展特征和高职院校育人特色,应对市场经济挑战进行当代思政育人的理论依据。
3.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在科学力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有了极大的突破,由此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现代职业人才成为工业、产业发展以及企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于是校企合作理念随之产生,并成为职业教育持续深化发展的新方向。首先,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使人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行业企业对应聘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单纯的技能娴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招聘基本要求,大学生在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过人的职业素养,而校企合作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技能同步发展。其次,校企合作开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它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自我发展的全新方向,那么基于校企合作探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重新认识思政教育,重新规划校本思政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最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结合起来,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中让思政教育有了更大维度的拓展,使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向性更具时代特色,让软技能和硬技能实现融合发展,从而让高职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极其有效的途径,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从思想意识到师资能力、校企合作探索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阻力,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困难重重,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因此,基于校企合作视域,立足高职院校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推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
1.育人目标不明确,阻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进度
“课程思政”提出的目的在于对接实际需求,完善人才培育目标。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不明确,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思政育人目标指导,不利于校本课程思政的发展壮大。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层面依然将工作重心放在对高职学生技能提升上面,以为社会培育技能型人才为主,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教师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育以及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非常欠缺,使得高职课程思政在具体推行中没有具体的参照,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其次,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应围绕明确的目标进行,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制订校本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计划当中的目标定位和针对性都不到位,往往选择照搬高校的模式,忽视了高职院校在育人方面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现实需求,更忽视了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独特优势,使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实效性,在具体推行中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最后,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要设置完善的校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还应对所有层面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不同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中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指导和所应实现的目标都没有给予规范,比如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凝练和具体备课中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思政元素的渗透等。
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支撑
“课程思政”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思政素养不足、责任意识不强、教学技巧不够、实践能力欠缺等,严重阻碍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首先,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比较新的课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先从思想认识上进行转变,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思政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自上而下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都不清晰,加上高职院校在职业人才、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的工作压力,造成校本课程思政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课程思政的开展依然存在形式问题。其次,课程思政不仅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思政素养都有全新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专科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课程讲授当中不能全面把握思政教育元素,这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完善和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有与普通高校相通的地方,更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对口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忽视了自身的特殊性,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这样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接地气,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
3.校企合作路径不畅,影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成效。基于校企合作视域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倡议将高职育人特色与思政进行结合,但是当前校企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的路径并不顺畅,影响建设进程。首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下,将不同学习段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习,流动性较大,使他们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时间产生截断,不能保障连续性和长效性,增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难度。其次,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中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操技能培育,加上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有限,实训岗位也较为分散,企业往往无法全面关注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同时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大多数企业师傅都不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无法发挥出助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作用。最后,校企合作视域下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严重缺乏渗透到校企合作路径中的高素养教师队伍。校企合作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也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又给校企合作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具备思政素养、技能素养和知识素养的专业化队伍严重欠缺,制约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
4.教育环境复杂多变,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稳定性差
高职“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进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然而目前教育环境却不尽如人意,非常复杂,致使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稳定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社会教育环境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愈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削弱,多元价值严重冲击了大家的判断能力,多元文化的渗透在通讯便利中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入,这些因素使价值观依然在塑造和成型关键时期的高职学生增加了迷失自我的可能性。其次,高职院校当前的校园教育环境过于固化,注重技能培育,德育方面的工作本就是高职院校的弱项,课程思政建设的校园环境构建不佳。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在思政课堂当中,其他专业课堂上即使有思政元素的渗透也多没有什么特色,无法激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同时,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在管理层面和校园环境建设层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空白地带,从上至下都没有认识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家庭教育本应该对高职学生产生最为长久的影响,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效果比之前有明显的下滑趋势,家长在生活压力和认知方面的偏差造成对高职学生思想素养引导不足,没有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德育环境,反而将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间接传递给下一代,阻碍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不应照搬照抄本科院校,也不能盲目排斥之前所取得的成绩,必须立足自身的特色,正视自身的优势,破除思维定式和固有体制机制的限制,从思政认知的高度出发转变高职人才培育理念;从实践行动的实处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寻求新的思政育人模式;从资源挖掘的广度,打造极具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从科学技术的创新力度搭建宽领域的课程思政平台,突破当下的种种壁垒,共同助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
1.提升认知,树立科学的职业人才培育理念
思想上清晰的认知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导。针对目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认知层面出现的问题,立足校企合作视域树立科学的职业人才培育理念需要在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念的转变。首先,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全面且系统地做好各项规划和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在课程思政教师培育通道问题上下功夫。在校企合作方面因为学院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更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合作,让企业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双方共赢。其次,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积极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在思想层面上转变态度,从而能够积极地投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成长为新时期所需要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实现终身发展。最后,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转变传统认知,明确高职思政教育不仅是学校内部的工作,更关系到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社会各界要勇于发力,积极承担社会育人的重大责任,大力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努力。[4]
2.聚焦实践,校企共建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高职育人理念,但它并不只是重在理念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于推进实践的开展,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该聚焦实践,这也是针对高职学生自身特性,并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效用的应然选择。首先,拓展实践教学,让高职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要逐步走向理实一体化,让理论的掌握在实践锻炼中更有说服力和现实性,如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以及举办各种竞赛等,以形式丰富的模式调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广大高职学生的参与性。其次,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视域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并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校企实践活动模式,让课程思政教育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中更好地呈现出来,当然要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保障反馈机制的顺畅,让实践成为检验和完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持,使高职思政课程建设模式更加高效。最后,聚焦实践,搭建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融合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培育企业带教人员的思政素养和工匠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实践带教中不断丰富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将这些良好的品质融合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再传递给高职学生,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职业素养。[5]
3.挖掘资源,打造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特色
课程思政的开发是建立在各类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重点放在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上,以发挥出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首先,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要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通过思政课堂的丰富与创新增添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要重视高职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让专业课与思政育人能够实现充分融合,让高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思政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他们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推行并不断深化的联合育人模式,那么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中潜在的各种资源,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职业技能培育同向同行。例如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成长为高职思政有力的师资力量,在高职生的实习锻炼中传递出职业理念、企业文化以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校企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新的特色。最后,除了企业资源,对其他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不能松懈,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让课程思政元素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弘扬,让现代职业情怀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发芽,给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高职课程思政打破种种壁垒,更具时代特色,更具顽强的生命力。[6]
4.融入科技,构筑有效的高职课程思政平台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也是应对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具备强大凝聚力的课程思政平台,通过科技融入提升课程思政效率。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与技能素养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兄弟院校以及专业发展类似的高校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共同的课程思政平台,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自我学习的途径和资源,让高职教师能够有效对接最新的思政讯息,接触到不同地域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方法,更好地转变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为他们的课程思政参与指明方向。其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打破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调动其他元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在课程思政管理平等的搭建上重拳出击,建立其能够协同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等职能部门,使思政教育在校内实现一体化管理,在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机统一中发挥出预期的有效性。最后,科学技术助力教育更加开放,社会各界可以协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加强课程思政的专题研究,从不同的视野来助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并通过微课、慕课、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展现出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性。[7]
课程思政提出至今依然属于新鲜事物,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打破课程思政的单一守旧模式,立足校企合作,打破思维固式,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搭建互联互动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协作,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更能突破思政教育的各种局限性,让高职院校所培育的人才不仅具备职业技能,而且能够承担起我国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责任,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