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歧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辽宁 沈阳 113000)
新时代的发展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且多次强调在育人方面要坚持以德育人,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全方面育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为此,必须全面围绕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年学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对青年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重视其能力方面的提升,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也至关重要,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合理、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时代的发展,给各中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实现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发展潜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水平这一重要衡量指标。我国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首要要求是意识形态教育、德育教育,这不仅关乎着教育发展和育人方向,也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时代特色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与各职业院校以“思政课程”为主要阵地的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德育教育相冲击,使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着“孤军奋战”的现象和困境。同时,这也致使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产生实效性不断降低的现象,且部分中职院校甚至产生马克思主义学科向边缘化趋势发展现象。思政课程面临着以下方面的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的不断展,“互联网+”已经覆盖到国家的各行各业领域,且被社会各个行业所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在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主要应用在对课程的重构和优化,例如:网络思政课程、MOOC资源以及线上教学等等。
在网络发展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特征也鲜明的显现出来。
第一,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愈加多元化,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实时的对外开放而不是封闭自身,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和把握网络发展时代下的教育教学资源,缩减并改善各地区、各中职院校之间的信息差异性,确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着重对信息的过滤和辨别,坚持正确价值方向的引领,以此来不断提高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够系统、全面化。当代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够系统、全面问题,这也导致了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日益含糊化、零碎化。为此,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正确价值方向的引领、科学高效的规律,对教学内容和信息进行系统化构建。
第三,主客体身份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发展背景下,青年学生自身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这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另外传统的教学在实践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身份,将教师设定为主体身份,这对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动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信息的高效传播和接收是极为不便的,为此,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化主客体身份,建立师生平等、交流关系,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能动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不断与世界接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流,因此,当代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尽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但是外来价值观念中有些部分的科学性并无依据,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过度崇尚的自由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价值观念不利于中职学生的个人思想发展,甚至会致使部分同学思想被“西化”。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价值观产生较为剧烈的冲击,致使其淡化并发生混乱现象,同时,甚至会致使中职院校学生排斥和抵触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从而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得到较大的削弱。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课程思政”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进行文字表述转变的静态过程,而是一种育人理念的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且二者具有统一性,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各中职院校学科教学应具备多元化、多方向、多形式的教育功能,同时,各中职院校教师应肩负起德育教学育人的使命,将思政教育内容积极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去。
育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自然延续,通过对人的教育和感化,能够让整个社会发展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并且能够让整个社会文明延绵不绝。注重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德育育人。课程思政是指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方向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以此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同步前行、相互协同。同时,课程思政不是意味着新增添一门课程,也不是意味着开展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是意味着对传统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的整合和创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课程思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需要把传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结合,以此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引领作用。同时,“课程思政”在运用时,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规律,还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和需求,要注重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操作进程的把握,这样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作用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将“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方向逐步深入转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进步。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而“课程思政”并非意味着对“思政课程”的推翻和去除,而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这意味着“思政课程”面临着更大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思政课程”基础上务实和完善“课程思政”,使二者之间相互存进、相互协同。在“课程思政”运用时,需要协同好“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积极将思想政治融入到学科课程内容中去,从而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久而久之,其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使之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
“课程思政”的教师非思政专业出身,因此,对”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缺乏对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让学生能够全面透彻的把握和理解思政理论知识。为此,需要激发“课程思政”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动性。这就需要非思政课程教师强化自己对思政教学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自己思政教学素养水平,学会围绕思政教育进行自身能力拓展,努力做到善于教学,能够胜任。
“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思政课程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并且要以“思政课程”为重要基础和主要渠道。这就需要各中职院校根据各学科师资力量的大小来加以施展和运用,需要各中职院校准确把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和协同点,需要各中职院校围绕学生个人发展规律、学科学习规律,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需要各中职院校教师保障自身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统一性和创新性,从而能够极大的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大中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分析,能够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功能和育人理念。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除了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关键问题,还需要重视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本源和方向,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当前中国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新特征,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对思政思想的接受程度以及各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朝着创造性、创新性方向发展。“课程思政”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中、创新自身体制机制、提升自身教学魅力,才能够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教育教学,构建起一个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