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礼乐”路径

2022-03-18 05:29:44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礼乐文明儿童

许 昶

(定兴县第三实验小学,河北 保定 072650)

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令人忧虑:老人跌倒无人扶起,虐童事件频繁发生,上不懂得尊老,下不懂得爱幼。更恶劣的是:居然有夫妻以生孩子和卖孩子的方式来换取高额报酬,以此来支撑自己的时尚消费。这些现象有悖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如何改进才能尽快实现民族的文化昌明,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社会风气的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与近年来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涌入有关,所谓商业文明投机性地迎合人类的欲求,扩大自己的商业利润,马克思说“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吸纳不够有关。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辈们曾经创造的无与伦比的文明,永远像北斗星一样为我们指明着方向。

文明风气的塑造应该从儿童开始。但小学教育如何承继优秀传统文化,以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式作用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人生成长,如何切实地完成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仍然有待研究。

笔者认为,儿童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育人目标。目标清晰明了,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其次,必须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文化情境与教育资源。新时代有着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与特点,只有认识清楚这些属性和特点,并契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第三,瞄准目标、立足情境,设计和实施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正确的育人目标

教育是基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事业,也是为社会文明奠基的事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三个基础命题。三个问题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但我们必须首先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性命题,进而再回答“为谁培养”和“如何培养”的问题。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们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表述为: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享受生命幸福,又富于服务社会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继承者和未来文明的创造者。这样的目标既关注了儿童的个体幸福,又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既尊重生命的个性,又适应服务社会发展的社会属性。以往的教训证明:单一地强调个体自由与发展只能造就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如果仅仅追逐于满足自己的欲求,无视他人温饱,他们的幸福就是肤浅的利己,无益于人甚至贻害社会进步与文明。相反,如果我们单一地强调适应与服务社会,就忽视了生命个体的内在需要,丢失了人性的光辉。历史证明,这样的教育并非是文明种子的播种,也不能创造美好的人间。所以,今天我们强调“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让儿童拥有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堪当社会建设大任。

其实,两千多年前的《中庸》就有关于人类道德“三达德”的论述:“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结合今天的社会发展对于个体素养的要求,“智”首先是指明辨是非,同时又能够追求个人的智慧,做到自强以智;“仁”是传统儒家的核心理念,培养小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怜人爱物,同样是我们今天的神圣职责;“勇”强调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又能够勇于担当,大胆探寻。未来世界情况复杂,我国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少年具备勇敢的品质。“知(智)、仁、勇”的三达德表述极尽简约,但从维度上讲,很好地概括了人类全方位的人性品格追求,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知情意”三维表达不谋而合。

一个积极健康的生命个体应该是向着阳光生长的人。这其中必然涵养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意蕴,因而“知(智)仁勇”的表达可以概括为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具体目标。

二、扬弃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三达德”是中国古代圣贤归纳的基础美德。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内核,在社会发展中以自己的张力推进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并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起到了导引的作用。黄河之水有泥沙,今天我们还要有一个澄清或者扬弃历史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泱泱五千年逶迤而来,其中不可能不含有尘滓。我们必须以当代人的眼光,从现代文明的视角去审识和辩证分析,汲取其中的营养精华,以合理的形式引导儿童,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经典和传统的蒙学中都有很多精粹值得借鉴。按照《周礼·地官·保氏》的记载,周代学制,8 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系统接受教育,“养国子则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古代的儿童教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孔子在《论语·述而》篇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章也被学者认为是孔子的“教学总纲”。虽然这样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贵族子弟,但其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是值得今天借鉴的。当然,传统文化中对于儿童和女性往往缺少尊重,虽然早有父慈子孝的提倡,但传统教育中更注重权威的树立,因而儿童在人格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沿袭到今天,部分地区还是存在功利性教育,使得孩子的天性缺少伸展的环境。只有给他们舒展生命的机遇,他们才能体验自己的力量与美丽,也才能准确地认知世界和适应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需要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介绍给孩子,并使其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力量与温暖,因为这是他们生命的土壤性因素。目前,许多小学尝试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但还多停留于表面,缺少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分析的经验,这应该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礼乐”路径

概括而言,对于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礼,一是乐。但这里的礼与乐都是承继了民族传统文明精华内核又契合着现代教育目的与科学精神的礼乐教育。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自然包括规则,但更是自律,是节制。儒家文化讲究慎独,讲究内求,反对贪婪地向外索取以获得人生满足。荀子探究礼的起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是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他肯定人的合理欲求,但主张需要用礼进行必要的节制和约束。《汉书·礼乐志》也说“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反思今天人类的社会状态,在一些区域物质已经比较丰富,但精神文明却相对匮乏。从本质上讲,欲望膨胀、缺少道德节制、内心缺乏对于规则的敬畏是其根本原因,观察整个人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也逐渐占了上风。李泽厚说“该中华文明登场了”,从中华传统礼文化中借鉴合理性因素,强调规则和欲望的克制,强调自我的是非判断,并在行为中体现为对于“是”的坚守,也就成为小学生操行养成的重要任务。只有切实让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人生的责任,同时能够合理地规约自己,才能形成自省和自治的人格。

同时,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今天,人类对于自然规律也越来越缺少敬畏和尊重,不是顺应自然,而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只有合理地节制欲望的自守,同时自觉呵护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宗白华说,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格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康德则说,世界上能够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法则。中华文明历来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其根本并不是对于上天的迷信,而是主张在精神上把人与天地齐一,成就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人格,并以兼济天下苍生为使命。

可见,学校传统礼文化的弘扬并不单单通过传统仪式让学生了解先辈们的生活,尤其在于着眼于心性的塑造与风气的习染而塑造一代代优秀民族的经典人格。

周国平在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教育何为·译者前言》中说:“古希腊罗马是欧洲人文精神的源头,在尼采看来,在这个源头上,人文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哲学和艺术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需要,就是生活方式。”如果把礼归为哲学中的伦理学范畴,人生精神的实质还需要另外一个范畴,那就是艺术。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它主要是依靠“乐”来实现的。

乐教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孩子内发的成长需要,同时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的力量与美丽,为他们的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童年基础。荀子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认为乐能够带给人生命的快乐,因而是生活不能缺少的。他还肯定乐教的效果,“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既然小学教育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也与传统礼的教育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体两面,“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为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把礼的节制与乐的和谐结合起来,刚柔并济,也正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就乐的教化而言,今天我们的小学教育除了和谐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还需要突出儿童生命与生活的自由。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命体价值首先在于体验个体的自由与自我的超越,这是他们人生张力的根由。但是,基于社会化的需要,我们又需要以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节制的引导和规范的塑造。这种节制和自由是融合了乐的规律的舞蹈,而不是带着镣铐的跳舞,因为这其中富含着心性的自由,又必然要符合外在的规范,即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因此,这里的乐,并非仅仅指音乐,也不仅指艺术,而是审美,包括天地之静美、山川之壮美,艺术之心灵创造的美、人情的和美等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目前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艺术技能的培养,但艺术技能只是一种操作能力,不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审美是用美的目光去解读世界万物和人生。会审美的人内心是明亮的,目光是澄澈的,与人的关系是温暖的,他所置身的整个世界是友好、和谐的。可惜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比较缺少审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在功利的考量中,缺少了温暖与明亮。前些年某音乐学院大学生的杀人事件可以作为单纯学习艺术技能不能使人“和”的佐证。

国务院办公厅2015 年公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 年5月,教育部又与山西、湖南等10 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学校的美育已然迫在眉睫。

学校美育如何开展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教育中的乐教思想与方法能够给我们诸多启示。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赋予儿童美的熏陶,引导儿童展开自由的心性。

综上所述,把礼和乐作为小学教育的两翼既是文明传承的使命,又是解决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同时契合着儿童以游戏与实践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的特点。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融通传统礼乐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开展具体而深入的礼乐教育活动,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需要广大教师一起深入探寻。

猜你喜欢
礼乐文明儿童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对不文明说“不”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文明歌
六一儿童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