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莉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与文化交往的功能,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和商贸互通中见证了中国古代先民开拓进取、向海而生的拼搏意志,也催生了独特、多元、璀璨、包容的海丝文化。有别于传统农耕文化,海丝文化是一种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海洋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兼容性、国际性等特征[1]。作为起点城市,泉州在宋元时期便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为泉州积累了绚丽多姿的海丝文化,海丝文化也涵养了闽南人爱拼敢赢、敢闯敢创的人文品质和爱国重乡、乐善好施的价值理念。如今,“海丝”已成为泉州的城市名片,成为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坐落于东海之滨的泉州某高校,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融合创新海丝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与文化精神内涵,在多年实践探索中系统构建“五位一体”海丝文化育人体系,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同时,也凸显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
高校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地,多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交织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取向,有些意志比较不坚定的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开始进行解构,逐渐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严峻挑战[2]。高校应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守育人主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价值引领水平,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高雅的校园文化、完善的思政教育模式塑造灵魂。泉州某高校立足本土区域文化,以文化铸校为目标,以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己任,重构凸显海丝文化特质的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施“五位一体”海丝文化育人体系,凝聚育人合力,筑牢育人根基。
坚持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海丝文化”育人模式,从学校党委到学院各级党组织认识到培养融入海丝文化特质的高职人才是契合区域需求,也是服务海丝核心区、先行区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抉择。由学校党委牵头,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积极凝练海丝文化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海丝地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海丝文化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增强了“文化育人”模式的目标性。学院党总支实施学科发展与党员学习提升计划并举,以泉州古城海丝遗存、名人故居、华人华侨历史、海交馆等为素材,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把海丝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情怀、自由平等准则、敬业拼搏精神、和谐友善的人文内涵融入到“三会一课”的日常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党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乡土情怀。学生党支部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定期服务于永春达埔中心小学、西街游客服务中心、清源山、闽台缘博物馆等共建单位,通过开展童玩游程设计、景区解说、香道表演、活动策划等活动,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海丝文化的魅力,从中体会中国对外开放的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党员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加入泉州史迹系列遗产英文讲解员队伍,为泉州史迹申遗及古城文化推广事业尽一份力。
海丝文化和海丝精神中包含的开放多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诚实守信、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人文品质和人文气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海丝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协同育人理念同向而行,是丰富“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3]。高校应深入挖掘海丝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针对性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泉州某高校以“名师工作室”为内驱力,以集体备课为方式载体,以各个教研组为单位,系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海丝文化元素、海丝精神品质,因势利导,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旅游专业为例,泉州某高校根据海丝文化传承创新对于人才的渴求、区域发展对于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内在要求重构了凸显海丝文化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融入海丝元素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为探索整体课程规划与顶层设计保障,依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开设和海丝文化相关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有包含香艺的国学文化艺术,必修课程有儒释道及汉学简述、国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应用等,选修课程有闽南文化、世界遗产简介等。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有机衔接,系统融入海丝文化教育,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专业认知、岗位实践与综合训练有机结合,实现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同步进行。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花灯制作、景区解说、茶道表演、香品制作等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亲身感受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单靠高校的力量仍然略显单薄,需要畅通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通过校政企联培,产教融合,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及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组织相关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文化展示活动,在会展活动策展布展、节庆活动策划、民俗游园活动策划、亲子活动旅游、创意文化产品制作等方面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元素并加以活化利用,协同带动小区居民、科研人员、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泉州某高校一直致力于推动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泉州历史文化进校园,通过邀请海丝文化研究学者、讲师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丝文化艺术表演团进校园,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海丝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丰富内涵,在享受美的同时从心灵深处感受海丝文化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更加坚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信念。在产教融合方面,泉州某高校积极与连捷集团、三道行、蒲庆兰香室、1916源和堂创意园、印记闽南、大拾堂文创商品店等企业合作,组织学生下企业锻炼,将所思所学运用于实践,在尝试摸索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并通过实习汇报、实习展演的形式带动更多的学弟学妹参与到企业锻炼中,自觉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充分引进、开发和整合资源,建设了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辅助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也为企业输送人才打好基础。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熏陶和浸润作用。泉州某高校秉持“文化铸校”理念,寓育人之道于环境创设之中,从自然环境、建筑设施、人文底蕴到网络环境,都融入了地域鲜明的海丝文化特质,体现了学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师生认同感及归属感。在校徽设计上,泉州某高校以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为主体,象征船身部分的丝带寓意海上丝绸之路,校徽颜色选择刺桐红和正蓝,刺桐红代表着泉州的市花刺桐花和闽南红砖建筑的颜色,正蓝象征着自由和海洋,体现学校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以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海洋精神。在校园设施上,打造富有海丝地域特征的文化石、文化路、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使之成为提升师生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海丝文化为主题设计宣传灯箱,塑造浓厚的育人环境,传递正能量。在舆论阵地建设上,树立互联网思维,将海丝文化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格局,通过微信、抖音、微博、易班等网络平台推送与海丝相关的信息,如海丝沿线国家地理人文风貌、海丝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等,以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海丝故事。
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测评体系,加强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职业涵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挖掘,持续推进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泉州某高校借助海丝核心区地域优势,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元素、海丝元素,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行课内到课外的贯通,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以课外实践为载体,组织旅游类专业学生长期义务为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海交馆、海丝艺术公园等景区导览解说,传播与弘扬海丝文化。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围绕“五个泉州”建设,充分发掘海丝文化资源,开展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社会意义的实践项目,在考察调研中培育乡土情怀、民族自信。以各类赛事为抓手,鼓励学生首创精神,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融入海丝元素,对接地方产业经济,避免竞品同质化的同时提升产品服务特色。
发挥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党建+海丝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勇于创新,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师生的新期盼相适应,相吻合,实现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在多年的深耕细作中,形成“党建+海丝文化育人”品牌并获全国样板支部立项,让海丝文化基因深扎育人土壤,坚定信念跟党走,奋发成长担使命,持续强化战斗堡垒建设。
以传承本土文化、突出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化。在多元文化交织杂糅的今天,将海丝文化、海丝精神以鲜活的形态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育人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政治主导型转换成文化主导型,有利于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觉接受、进而到主动传承的转换,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习成效和文化自信。师生在海丝文化的浸润熏陶中,深切体会到中国对外开放的精神,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以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结合各个环节渗透“海丝”文化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文化自觉性和文化再创造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通过重构融入海丝特色文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不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完善人格修养和职业素养,提升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均取得良好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参赛作品《海贝绘本馆——海丝文化推广者》荣获铜奖,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融入海丝文化的作品《幼儿园环创新思路:在文传中突显特色》更是荣获特等奖(全国仅四个),在众多师范院校中尤其难能可贵。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坚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业定位,将“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与海丝文化相融合,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特色突出、地域文化自豪感强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不断丰富“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内涵外延,培养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具有海丝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取本土文化之精华,滋养大学生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遵循“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的原则,以学生职业导向和目标信念为着力点,扩展社会实践平台与渠道,提升大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创设专业特色融合海丝文化的育人生态。学校《融入“海丝”特色文化的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漂洋过海,踏浪远行,我们不能忘记在当今畅通的远洋航线中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航线,是由中国古代先民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集《航线》中,通过文物文献、专家解读等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海上丝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也再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条曾经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航线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海丝文化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品质,是高校丰富内涵建设、凸显人才培养层次、凝练校园文化品牌的有力尝试,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一大举措。泉州某高校立足海西,探索基于“五位一体”的海丝文化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培养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为“海丝泉州”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