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洁
(湖北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琵琶演奏要求演奏者具有双手技术配合的驾驭能力,动作和技术密不可分。琵琶有五六十种技巧,对双手的要求极高,是技法复杂而艰深的乐器。习琴者需要有全方位的知识积累,从传统、美学、心理、精神、气质等来彰显琵琶艺术的魅力。
由于琵琶演奏是左右手完全不同的两个技术动作的相互作用,所以找到两手配合时的平衡感是顺利演奏的基础。音乐美学中有讲到“中和之美”,也是告诉我们平衡的美学概念。从右手基本动作弹挑和左手音阶换把进行技术分析,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连贯演奏无痕换把上的问题。右手动作是一个自然摆动状态下义甲触弦的连贯性动作,音响效果是点状持续下的线性连贯。左手音阶换把则是手指按照指序排列上下进行,手指按音的稳定性、起落的速度都直接关系到双手平衡能力,对右手动作起到了制约作用。例如,学生在弹奏音阶时,会出现某些音的缺失或者是哑音。首先要知道右手弹和挑动作之间是有间隙的,要能体会到动作交替后的放松,目的是为了保持动作和声音的平衡与均匀。这里的放松一定是相对的,触弦时候的紧张也是相对的,瞬间的放松与紧张才能持久有韧性。其次,是左手的换把,手腕要平稳、自然[1]。手指的按弦力度不能过重,否则就会给换把造成阻力使手紧张;也不能过轻,否则会使音模糊不清,所以这再次体现了平衡的作用。两手有了正确的技术,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平稳、自然、准确、顺利的状态。在弹奏音阶换把特别是快速换把时,需要眼、手的协调能力。眼先于手,就是指提前看后面音位,换把时手腕先于手指,手腕手臂先往上或者往下带动手指的动作沿弦身移动到新的把位,使换把无痕,音与音之间具有流畅的连贯性。这种先后顺序,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动作,需要极好的协调能力,配合气息一并完成。
在快速技巧练习中,不单单是上文所讲的基础的、单一的技法,而是由左右手多种综合技术组合构成,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各种不同模式的动作相互交织,在有规律的相互依存下推动完成。这是在脑、眼、手协调下的身体机能先后作用的过程。左手的按音在快速演奏时,起落要轻,抬指要低,移动手位代替换把跳把,集中收缩的动作代替手指伸展动作。右手完成快速动作的技术分析则是:弹挑的点状形态是主要手段,在快速演奏时,要能感受到手臂的重量感觉,体会力量下沉集中的感觉;在指法转换的时候,保持手臂重量感的持续,是音色、音质、快速技巧平衡过渡的重要体感[2]。双手动作在技术上的平衡,需要几个条件完成。首先是对位,指两手在快速片段中的音和感觉的对位;其次是双手动作的相互交流和反馈。这样高度严谨的配合,是在日积月累中感受、体会并形成的一种双手间的记忆,可以随时提取并运用。这都是要在高度协和完美配合下完成的。学生在快速学习中经常会音质不清晰,提速起不来,是没有感受到手指的独立性和紧张感。速度越快,左右手相互追赶的感觉越精确,像齿轮相互咬合,是一种非常精准的配合过程。在同一水平线完成动作,这也要求左右手的手感要同步,如果差异较大,双手不平衡,就会有失重的感觉,向一边倾斜,就不可能有完美清晰的快速体验。
演奏的整体感是最直观的表白,动态的协调是演奏的核心要素。我们在演奏中恰如其分的美感是自然协调所产生出来的[3]。刘德海大师曾把琵琶比喻成自己的“木头伙伴”,在演奏中的琴人合一是境界的体现。在琵琶学习的第一课里,我们一定会告诉学生,弹琴的状态从抱琴姿势、手触弦的动作、用力方式、持续性的演奏等等,都是遵循身体机能在运动过程中最自然的运动状态,调动每个部位恰如其分的合作关系。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平衡。人琴合一的状态下,首先是从臂、臀、腿、抱琴姿势的稳定中,来寻找平衡感。比如琴的摆放在两腿中间靠近大腿根部的位置,力量分布在双腿上,琵琶的右侧是与身体的贴合的状态。如果学生在拿琴状态下,琴身向右倾斜、耸肩,演奏时手腕的拱起、左手臂没有自然下垂而是抬得过高,在没有动态演奏时,这些问题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别扭、不协调、不松弛、没有美感。这是协调性出了问题。我们在演奏时或者说静态下,最好的感受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是常态的表现。例如在教授学生右手演奏手型和感受体感状态时,会让学生体会抓握时候的手型,或者去体会走路时手自然下垂摆动时候的手型,这样一目了然,直观易懂。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感觉,视觉上的手型也是正确的。不违背自然就是最好的状态和正确的方式。再进一步,我们说在动态的演奏中如何找平衡、找协调。很多初学的学生找不到用力的方法和感觉,一弹琴就很僵硬,弹出来的声音干、硬、不通透,这是力的用法上出了问题。用力要平衡、持续、稳定,要讲清楚力的来源,如何体会正确的感觉,其实是比较抽象的。这时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把我们的手臂比喻成一根管道,首先,如果僵硬就像被堵住的管子,不通畅水就无法顺畅流动;水,这里指的就是力,力要无阻碍的一泄到底,让学生感受手臂全部放松的重量感;再体会发音时候的爆发力,也就是水通过管子冲出去的感觉;然后立马又恢复到平静通畅再次感受力的重量感,这就是一个动态指法的体感。这样循环的状态是持续演奏的基础,这种持续的平衡也是要更深的体会才能完成。
在演奏中,持久性是限制学生顺利学习的最常见问题。一场音乐会六七首作品,有些人演奏下来游刃有余,能够很好地驾驭整台音乐会,有些人持续下来就会感到负重很强,只能应付技术的勉强完成,作品的情感表达根本无法顾及。这其实也是在运动过程中失衡状态下导致的。怎样持久且能驾驭作品,跟我们双手的协调、力量转换、延续是有直接关系的[4]。“臂重”是李景侠老师在《中国琵琶演奏艺术》这本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它是器乐演奏的重要能量来源。“臂重”对于协调性有最直接的影响。手臂“呼吸”的顺畅体现在力的循环中,“臂重”是我们感受这种“呼吸”的体感,“重量感”在手臂中有意识的下沉转换成力量输出,再循环感受重量的下沉,反复的循环状态,中庸且不急不躁给予输出,完全感受到平衡和协调带来的舒适感。
师承因素也是习琴者在平衡和协调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我们通常都说“先入为主”,的确在学生启蒙的时候,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学习中,方法在转换成动作表现出来的手的感知都是有记忆的,训练方法的不合理就会造成动作的不协调,理论信息的输入如果有偏差或者是谬误,都会造成无效演奏的不断重复。当然,协调能力也是一种先天条件,是运动机能的一种体现,我们在演奏时是运动的,是动态形式下的一种持续,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身体的这种运动机能调动起来,首先要对平衡协调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自然的调动并使双手配合得恰如其分。这其实是演奏者长期训练不断适应、不断向更好的水平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机能的激活、挑战、升华的过程。
影响琵琶演奏中双手平衡协调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触弦、演奏动作、技术技法的衔接、心理因素等。琵琶经历千年,各种技术不断地更新、发展、演变、传承,在技术领域能够持续千年的精髓,其实就是对朴实无华之美、中庸之美的深刻理解。琵琶演奏的魅力,如点如墨,清澈延绵;如诗如画,参透人生。内心的呼唤、音符的对白、直白的表达,是演奏者永恒的追求。“艺术本无标准,但是有美,有魂,有心,有道;艺术本无原则,但是有品,有格,有境,有界。出技方能出音,出音方能入乐,出乐方能入境,入意境,入人境,入心境,入道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