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
初中语文是一门兼涵交际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尤其是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等写作功底的学科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材在强化写景状物、语言锤炼、逻辑思维等写作基础的同时,精心遴选了经典名篇、范文引领的多体裁文本。其中,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 年部编新版),即涵盖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学写传记、《红星照耀中国》 等经典文本。耐人寻味与反思的是,多年来口语教学受“分数至上、重写轻说”功利观的影响及掣肘,初中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无端游离于学科主体,致使相当比例的初中生囿于口语交流的藩篱——不敢说、不会说、不善说。源此积弊,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 年部编新版),革故鼎新地将口语交际、表达艺术(讲述、复述、转述) 列入课程中,回归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训练的学科地位。其意义之深、影响之远,诚如初中语文教师金叶所言:“口语交际是初中语文训练的重要项目,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表现为在对话中能认真倾听对话,能清晰、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1]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口语表达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陈拙见如下。
身处初中语文教师岗位,尤其是兼任班主任者,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既要事无巨细、高效处理班级琐事、教学矛盾,还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学困生,并随时解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无论能力多强、学历多高,但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终究不是一个素质全面、称职的语文教师。然而,源于口语教学不受重视、游离学科主体之故,即便是那些口才出众的语文教师,也不愿向学生讲授口语表达的时机、场合、技巧等交际艺术;即便偶有讲授,也往往是寥寥几句、不成体系;绝非个例的是,“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2]
初中语文口语交流训练,意在使学生在多角色转换中,练就一口“敢说、会说、善说”的口语表达功底。怎奈,“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圈,使得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角色,无外于“儿女、同学、学生”这三种角色。尽管角色单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交流皆枯燥乏味,如同学之间的交流大多都轻松愉悦;班主任、科任老师与学生交流时,提问什么、让谁回答、如何讲评等话语权,皆在掌控授课节奏的教师一方,学生只能谨慎地被动应答,故而心存压力、忐忑不安。
倾听是口语交流的前提与基础,耐心倾听对方的口述,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既能听清听完对方说些什么,也是口语交流的应有修养。就效果而言,耐心倾听是打开对方心灵的“金钥匙”,姑且不言是否听懂、认同,只要目视对方、耐心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说透,无疑会使对方心情愉悦,并不加掩饰的外化内心的真情实感。遗憾的是,多数师生在与他人交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苛求别人听自己把话说完,轮到别人说话时,却往往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口语交流教学,有一个系统备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尤须言近旨远、引人入胜,切忌浅尝辄止、急于求成。因此,教学方法上不宜以批代教,而应围绕初中口语交流共性瓶颈——“不敢说、不会说、不善说”,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一是设法让那些性格内向、怯懦讷言的学生,勇于当众举手发言;二是在敢说的基础上,设法让那些不会说的学生,晋级为“会说”“说得好”;三是力争将“会说”跃升为“善说”。
口语交流的逻辑性,是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多数初中生在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口语交流时,不假思索、信口问答、逻辑混乱,缺乏应有的口语修养。以课堂讨论为例,当同学、老师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时,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口语逻辑性强的同学,寥寥几句就能切中焦点,并围绕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陈述己见;而逻辑性较差的同学,则思维混乱、表述不清,给人以不知所云之感。究其原因,口语交流逻辑混乱,虽表现于学生的课堂问题,但与教师的逻辑欠佳不无关系。
因旧版教材无口语交际内容,加之重写轻说积习,以致“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组织能力,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传递给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这就造成学生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的完全脱节”。[3]因此,必须对接新课标,奠基口语素养:一是更新观念,重视口语备课。将口语训练教学纳入初中语文备课范畴,群策群力、做实教学设计。二是活用教材,奠基说写素养。不妨以教材中的故事为脚本,让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个性理解与定位,改写成融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于一体的人物故事,并当众讲述。三是能说会写,储备职场优势。跳出为教而教的认识误区,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职场需要,让学生明了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问题解决了,学习的内动力定会随之增强。
交流对象是谁、交流目的是什么,是择定口语交流口吻、策略的前提。对此,应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耐心倾听,明晰对方要求。耐心倾听,既是听者文化修养的外化,也是口语交流的基本礼仪。只有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说透,才能通晓对方的想法与要求。二是因人而异,择定交流口吻。口语交流语气不能千人一面,应因人而异。如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应态度诚恳,言辞谦恭。三是忠言善语,学会批评技巧。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除了常规问答外,还有一种特例——批评。对此,多数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殊不知,擅长口语交流的教师,能够将“逆耳忠言”巧化为“忠言善语”,既表达了自己的初衷、善意,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面子。循此批评的技巧性、艺术性,必定使学生肃然起敬、感念终生。
口语交流的慎言性在于,话一出口便无法收回。因此,应着眼对方感受、表达神态、反转余地,做足“三功”:一是注意场合,留心对方感受。说话要注意场合,以师生交际为例,私下交流、课堂交流、全校集会等场合下,即便是跟同一个老师说话,也要注意口气、语调和风格的场合性,并换位预想对方的内在感受和讲话效果。二是率真坦言,切忌装腔作势。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下交流,最让人顺耳耐听的话语,莫过于落落大方、率真坦言,最厌恶装腔作势。三是话不说满,预留回旋余地。口语交流,切忌言语过满。俗语有云“话到嘴边留三分”“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如老师批评学困生时,与其说“花岗岩脑袋——不开窍”,不如说“如能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大有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期待你的转机”。如此鼓励,学生自会信心满满。
一是归类预设,活化问答模式。可将学生最为头痛的口语交流问题按类排序、逐一梳理,以语境示范的方式,给学生以思维引领。如课堂发言时,如何应答、有何技巧;性格怯懦者如何走出怯懦阴影等。二是思路清晰,强化表述逻辑。如让两三个同学,就同一问题分别表述自己的观点,从中比较谁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不单口语强调思路和逻辑,所有理科课程在分析、解题时,都依赖于逻辑思维的支持。三是直述主题,力避繁杂冗长。口语交流,应尽量简洁,力避冗长,少用长句,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表情,以增强口语交流的效果和感染力。
初中阶段如果学生在口语训练中能够获得其法、悟其髓,假以时日必因聪敏机智、巧妙应答的口语交流技巧而受益终生。为此,教师应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引导:一是直入主题,应答简明扼要。直入主题、简明应答,是口语交流的基本要求。二是巧妙应答,表述自然流畅。交流时,要精力集中、巧妙应答对方提出的疑难问题。如一时难以表态,不妨回应“容我想想”,此外,交流时话语要自然流畅,切忌时断时续,令对方不快。三是抑扬有序,把握语速声调。不论当面交流,还是电话交流,都应力求抑扬有序、语速中缓,切忌抑扬无序、话语过快。
凡是口语机智幽默的老师,无不是长期积累、执着修为的结果:一是正视对方,做好表情管理。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如眼光游离别处、不正视对方,易使对方误以为言不由衷、藐视自己。因此,最好是既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又辅之以微笑、皱眉、疑问、惊叹等神态。二是敏锐机智,应答锦心绣口。周总理的口语交际艺术可谓敏锐机智、锦心绣口,有一次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发问:为什么中国人把人走的路叫马路? 周总理机敏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令在场者拍手赞誉。三是适度幽默,彰显个性魅力。幽默的口语魅力,源于内在的综合素养——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开朗的性格、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娴熟穿插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
初中口语表达训练,只要激活兴趣,巧设语境,必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一是兴趣导入,激发交流热情。不妨从学生最为困惑、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参与热情。如可针对初中生早恋问题,举办一场辩论会,让正、反方代表畅抒己见,间或选几个木讷寡言的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二是换位思考,维护对方自尊。任何口语交流皆有其特定的场合、目的及技巧,场合不同,技巧自然有异。以诗词解读为例,鉴于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可策略地说:“再想想,还有更贴切的解释吗?”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维护了发言同学的自尊心。三是举一反三,研习交流技巧。口语交流技巧的习得,专业的指导不可或缺。教学中,如能在课前、课中穿插一段精彩的口语对话,长此以往,必能功到自然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达艺术,既关乎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大致框定了学生的口才现状及长远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自觉对接新课标,在努力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与表达艺术的同时,结合新版教材对口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创新思维、系统筹谋、精心备课,积极研习多维度、活范例的可行策略:交流前,即使仓促应答也要围绕交流目的与主题,快速拟定交流策略、交流技巧,以期条理清晰、富有逻辑;交流时,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留心洞悉对方的真实想法,有效把控好场合、角色、表情、口吻、语速;选择恰当的词语及表达方式,凡涉及政治、经济等原则性话题,切忌模棱两可,应秉持原则、正义发声、坦陈己见。总之,初中语文老师既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奠基者,也是口才型人才的启蒙师、领航人,只有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职业信念及境界,方能在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练训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