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吉生
为加强县域内学校间的交流,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中青年教师的自身学习和教学水平的快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本着“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名优学校名师的资源优势,带动全县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通过走“包容、渐进、开放、生态”的教改之路,山丹县在具体的活动中又融入了“务实、创新、公平”的教改风格,开展“金钥匙”导师团送教下乡活动。自工作室成立之日起,县教育局就在全县范围内精心选拔工作室成员,采用个人申报、组织审核的方式,优先选择各城区小学的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导师,由周艳春担任工作室的首席导师,并依托甘肃省首届“金钥匙导师团”开展工作。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局赋予工作室的使命之一,面向教师资源薄弱的农村,走乡串村必不可少。工作室借助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队”活动和县发展中心组织的联盟教研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带教下乡,每次下乡活动,工作室成员都进行现场指导,以现实课例为引领,以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通过现场课和微讲座,城乡参会学科教师互动交流研讨,逐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师徒间通过备课、上课、课后评议、再备课、再上课、网络交流、网络指导等举措,使徒弟的业务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县选学校,校选学科”的流程,由县教育局确定项目实施学校和培训学科,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研修平台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了解项目实施学校基本情况,初步了解培训需求,与项目实施学校校长、参培教师一起研讨制订实施方案和活动安排,经山丹县教育局审定后组织实施。“金钥匙”导师团成员全部参与进来,通过集体备课、现场课和微讲座的形式,在薄弱学校开展活动。同时,依托其他学校学科教师,成立第三方评估小组,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估监测,指导开展教研组活动,逐步建立起开展教学诊断、课堂示范、教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活动机制,选拔和培育本土的农村骨干教师。
山丹县教育发展中心依托周金凤、毛会荣、朱晓虹、何文萍4 个“金钥匙”导师团,结合全县教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分批次采取板块化、主题式、单元式的方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朱晓虹学前教育“金钥匙”导师团开展了“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使孩子在多元互动的教育环境中获取新知、感受快乐、得到发展,真正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有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何文萍语文“金钥匙”导师团开展了识字、词汇、句子、作文等字词句段篇的板块化教学以及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单元式群文阅读教科研活动,使全县语文教师真正认识了群文阅读,实现了教师从一篇文章的教学到两三篇,甚至多篇文章的教学,从单一文体的教学到多种文体混合式的教学,为学生今后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周金凤、毛会荣英语“金钥匙”导师团选材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包括朋友、饮食、玩具、动物、颜色、数字、天文、文体活动、交通工具等出发,通过“师带徒、手把手、面对面”的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巨大转变与推进,逐渐提升了课堂的生成效益、产出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证。
(一) 通过依托山丹县5 所“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室”,开展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在开校之初各学校购买并学习吴正宪著作,利用业务学习,我们组织全县数学教师进行最新数学“课标”学习与研讨活动。同时,以学科组为单位,学校组织开展可调板块化的解读竞赛,让教师更深一层挖掘“课标”,真正达到深入理解“课标”的目的。工作室成员对山丹县城乡薄弱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推广学习山丹县东街小学“一讲”解题思维PK 赛与研讨活动,每天下午设置15 分钟独立小课堂,由学生当“小老师”,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讲题,寻找试题中的数学信息点,学生自己组织教学,讲解一至两个数学练习题,主要讲重难点、易混易错点、一题多解,开展讲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游戏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模仿。通过“小老师”讲、同桌互讲、小组比赛讲,优等生和学困生互帮互学、质疑问难等,在同伴的互动、质疑、交流中分享智慧,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 全面辐射,培养骨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篇是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将它们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也是我们在多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针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孩子们普遍存在的一遍一遍地重复抄写、笔画顺序颠倒、书写潦草、间架结构不规范等现象。山丹县小学语文周艳春工作室提出随文识字、规范指导、实践应用的识字写字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中,工作室提出了体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和用意美,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作用,利用电子白板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先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汉字在田字格的准确占位,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起笔、怎样运笔、如何落笔等,教师耐心细致地一一指点,从小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并引导他们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汉字的丰富内涵。针对现有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预设过多、生成不足、感悟不真的现象,工作室提出了“应用四步语文阅读法进行生态课堂环境建设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习作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习作假大空的现象,工作室提出了“利用微写作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随着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深化,在语文教学中,为改变学生阅读面窄、读书少,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问题,工作室成员探索并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进而到整本书的阅读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工作室针对这一问题带领团队成员开始着手进行小学群文阅读的研究。工作室成员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这四大问题为支点,以培养语感,启迪思维为目的不断研讨,不断探索,从未停止。我们同读的书目有《特级教师思想录》《李镇西教育全集》 《课堂观察》 《一线教师》 《让孩子踏上阅强理论学习的快车道》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汉语与中国文化》 等,每人每个月要阅读一本教学专著。虽说在几年的团队活动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要总结出真正符合工作室自身实际,符合县情、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创新。为此,山丹县教育局组织工作室成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工作室成员反复研究,从常态课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研中学,学生反思,与县域内的兄弟学校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工作室成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建立优质资源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课堂教学,进行优质资源共享。针对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缺乏、师资不足等特点,在全县内开展城乡在线互动课堂,利用电子白板交互性强、形式多样的特点和优势,开展线上教学。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城乡线上活动研讨,取长补短。例如,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线上培训、讲座,使教师对群文阅读课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针对各学校的学科需求,各位导师与项目学校的教师建立起长期互助学习的有效方式,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开展示范课展示、在线答疑、培训效果评价等网络研修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全县100 余名中小学心理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利用线上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四史”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居家生活,引导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战胜疫情。陈户学区制订了详细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推行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线上教学模式,确立了管理层、班主任、任课教师具体工作流程,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家长助学”的方式,科学安排学生每日生活,为他们居家个性化学习提供建议。同时,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效指导;山丹县三立小学结合劳动教育要求,每天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居家抗疫情,劳动我能行”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居家学习之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生或打扫卫生,或洗菜洗碗,或叠被子,还有的系上围裙学炒菜……家长们学会了放手,孩子们也通过家务劳动懂得了父母的辛苦,学会了体谅他人,换位思考。全县共安排1000 余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分年级分班级进行线上辅导,同时,还积极开展抗疫知识宣传、体能训练、劳动教育、音乐欣赏、名著赏析、书法指导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引导广大学生安心居家、科学防疫,凝聚了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教师通过“金钥匙”导师在甘肃省“百千万”计划研修子网中建立了导师工作室和个人空间,加强区域交流;通过甘肃教师研修平台,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开展工作坊互动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充分利用公众平台,加强联盟交流。利用教师个人建立的博客、各种研修平台等,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研修的氛围。或者参加各种联盟互助教研活动,充分激发教师主动教研的精神,通过课堂打磨、课堂观察、示范课的引领,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通过成立网上工作室,上传优秀课例、成功经验,和团队成员分享、跟帖、评论、研讨。团队成员自己设计课例,进行实践操作,总结优缺点。借助“一师一优课”平台和全国各地的教师广泛交流、学习,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借助发展中心组织的城乡联盟教研开展活动。邀请外县专家,开展手拉手教研活动。同时,联盟共同体的牵头学校成立自己的骨干教研团队,开展教研,助力教师成长。
为促使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卓有实效,我们以制度来做规范保障。
(一) 提前与项目实施学校进行对接。了解项目实施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网络研修平台来了解送培学校的培训需求,与项目实施学校一起制定送培的具体安排。
(二) 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在平时的研讨交流中,做好活动记录,开展反思提升、追踪调研活动、提交研修总结。
(三) 诊断教师培训需求。工作室及导师通过教师成长档案、课堂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问题”,开展教师需求分析,制订指导计划。
(四) 提供学习资源。工作室及导师团队成员要搜集和整理教师成长的相关资源,并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推荐和提供相关资源,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快捷、便利地获取资源。
(五) 工作室建设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闭门自乐,应多跟其他的工作室主动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希望通过工作室的活动,能够给工作室的成员创造更多的业务提升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团队成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六) 开展教师培训。导师组织开展通识性培训和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导师引导创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开展同伴互助研修。及时整理工作室活动记录、个人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成果业绩档案等资料。
(七) 给予咨询和帮助。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导师应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经验提供咨询和帮助、共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八) 提供学习资源。导师要搜集和整理教师成长的相关资源,并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推荐和提供相关资源,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快捷、便利地获取资源。
(九) 监测教师成长。导师通过课堂观察,互动交流,实地考核等方法掌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了解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实际状况,帮助教师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并提供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