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2-03-18 04:31:09
读写算(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迅新课改小学生

张 毅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张毅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南星渎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如虎添翼。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阅读教学实践经验,立足于小学生学习特征和新课改要求,从尊重学生主体、激发阅读兴趣等六个方面,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同仁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启示。

小学语文;新课改;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对读者心智活动产生影响的学习过程。现代社会之中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养成,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功底。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伴随着这一文件措施的提出,当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确保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培养,获得全面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一直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严重地限制了学生阅读潜力的挖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过程,作出了明确的倡导。本文基于这一意见倡导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因材施教,激发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是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兴趣在阅读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就必须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通过对症下药的阅读教学,促使每位学生的阅读兴趣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调动和提高。如对于一些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科普类的阅读作品。而对于感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其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故事让学生阅读。这样就可以保障不同类型的学生阅读兴趣都有所提高,这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阅读意愿的表现。第二,民主表达,激发阅读兴趣。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点,在课堂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表现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观潮》,叙述的是一次钱塘江观潮的盛况。课文描写了大潮来前、大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钱江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收集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故事与传闻,并且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分享自身的阅读体会。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构建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的表现,可促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更好的调动激发。然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大家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也就是观潮的顺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大家齐读第一段后,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播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这无疑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二、重视技巧传授,学会独立阅读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实用的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如在笔者执教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章的标题(找出文章线索、主题)、特殊语句(过渡、承上启下)、表现手法(烘托、渲染、留白、伏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分析。并结合传授的技巧和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不同的专题训练,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技巧,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文章标题为何用‘富饶’二字去形容西沙群岛?”“本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能否标记画出?”“为什么西沙群岛这么美丽富饶?”通过这样的问题联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阅读技巧,以此在专题训练当中促使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技巧专题训练是有助于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

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信心

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良好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侧重地强调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标注阅读的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标注阅读习惯,可带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之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标注,同时对于不能够理解的文章句子含义,也可以通过划线的方式标记出来,在课下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询问,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反思、不断向前的良好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使用“好”或者“不好”的评语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而是应该在评价过程之中指明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哪里好?哪里不好?并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评语不断地努力提升改进自己;而在获得良好阅读成绩时,要戒骄戒躁,向更高的方向进行攀登。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利用读写结合,深化语言含义

读与写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写作学习与阅读学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能力成长,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意义。

例如,在阅读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阅读后的感想,自主尝试续写文章。如续写农民是否在今后还会继续守株待兔;再或者农民痛改前非,通过自身的劳动务实,努力捕捉兔子,发家致富的故事。在这样的续写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含义,并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提升。

再如,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火烧云》这是一篇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优秀散文作品。本文紧紧扣住一个“变”字,生动地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分,天空中火烧云的颜色及其形状的百般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无疑是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文章。如撰写《家乡的云彩》《乌云》等,参照《火烧云》的修辞手法进行模仿写作,这样读写结合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课内课外结合,丰富阅读积累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是引导学生汲取和积累文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而学生文学知识的源头课本仅仅是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其更丰富、更鲜活的来源是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精神世界融会贯通,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的海洋,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达到鉴赏一定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阅读学习不仅限于课内,还应该在课外更加广阔的天空当中不断地拓展阅读的范畴,才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因此,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引导同学们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作为我国近代新文化文学运动的领袖,其一生撰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中国人民思想的启迪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优选读物。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就可以立足于《少年闰土》这篇课内文章学习。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借助学生对鲁迅先生文章学习的初始兴趣,趁热打铁,在课外组织开展“鲁迅先生文选”阅读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撰写的代表性文章向学生推荐阅读,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同时也可以引导班级中的同学们大胆分享自身关于阅读鲁迅先生文集的一些心理体会。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的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很好的提升。

有时,教材文本涉及的内容由于写作时代背景的不同,有些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文本内涵,或者对文本的内涵只有一种“似懂非懂”感觉时,教师就需要趁热打铁,及时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现在学生对于伯父的理解如果只局限于“他”送“我”两本书,要“我”好好读,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鲁迅为我国少年儿童翻译世界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相关介绍,从而使学生理解鲁迅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侄女,在他的心中还装着全中国的少年儿童。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

在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一事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作家巴金记录参加鲁迅追悼会情景的文章。这样,当读到那位车夫出现在鲁迅追悼会上的文字时,学生就可以真正地明白,鲁迅先生对这位车夫的帮助使其留下了如此的心灵震撼,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受到如此多人的爱戴。

六、导入阅读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当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作者细腻独到的描写,而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作者内心的深层次境界,并油然而生地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这一感觉就被称之为“意境”。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同学们在教材文本中体验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中感悟文本美;在品词品句中鉴赏语句美;在课外拓展阅读中激发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操与较强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知这种“意境”,是推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

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学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同学们在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发现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阅读意境的方式,在“此情此景”向“我情我景”过渡转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带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实现美的传承,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文章,记录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我”读课外书的往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生活,带入情绪,深刻地体会其中美好的母爱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通过声、光、色等元素把课文中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于同学们的眼前,让学生直接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加深情感的体验。如可以展示作家梁晓声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照片;可以选择一些歌颂母爱的优秀歌曲,也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通过这样的阅读意境导入,从视觉、听觉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类的试题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也占据着较高的分值比例。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切无疑是值得引起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采取多措并举的可行措施,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学习发展奠基。

[1] 郇玉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J].天津教育,2020(35):110-111.

[2] 叶凤贞.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43):81-82.

[3] 韦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校园英语,2019(09):159.

[4] 王兰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7(26):31-32.

[5] 何坤福.新课改下小学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天下,2016(21):40.

[6] 樊合俭.回归生活,激活阅读——关于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9).

[7] 季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02).

G622

A

1002-7661(2022)02-0001-03

猜你喜欢
鲁迅新课改小学生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我是小学生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