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

2022-03-18 04:08:08胡恒钊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土情怀中学生

杨 鹏,胡恒钊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宏伟的顶层设计。由此,乡村振兴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中有了新的更高定位,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要切实做好乡村人才回流,从而从根本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农村中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对乡村人才回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学校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推进农村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能让乡村振兴这一跨时代战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绽放光彩。

一、乡村振兴中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概念阐释和时代价值

(一)乡村振兴和乡土情怀概念阐释

乡村振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农村的新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生产上产业兴旺、生活上生态宜居、文化上乡风文明、发展上治理有效、经济上生活富裕,这也是紧紧围绕当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的乡村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愿景目标。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可以从五个维度定义,生产上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生活上打造宜居宜游生态乡村;文化上移风易俗,充分展现乡村新时代新风貌;发展上重视人才回流,做到人才培育“走出去,引进来”;经济上注重城乡结合,保证乡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乡土情怀顾名思义是人在情感上对乡村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精神寄托。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从不同角度表达着自己的乡土情怀,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语记忆,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土思念,亦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乡愁离续。新时代视域下学生的乡土情怀除了与乡村有不可割舍的乡情寄托外,更应该知农爱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价值标准来支援乡村建设,让精神上的喜爱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现实的幸福,并依托乡村振兴背景实现情感与现实的共融。

乡村振兴与乡土情怀虽然是两种界定,但是结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个时代指引,二者不可割裂、相辅相成。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在当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所凸显的时代价值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中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时代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综合战略,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要培育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引导学生建立“识大势”的格局意识,就需要教育学生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乡村振兴应借助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知大任”的价值观,让农村中学生真正理解农村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摆脱农村,而是为了学有所成建设自己的家乡。

二、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缺失的主要原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是农村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乡村振兴和农村中学教育有机结合,纵向分析当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缺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才能行之有效地在农村中学教育过程中厚植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

(一)城乡意识发展异化,学生乡村归属感缺失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与城镇在经济、文化、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乡村农民思想相对封闭,即使借助新闻媒体了解城镇生活,也长期停留在对影视素材所勾勒描绘的城市生活浅层次的表象认知上。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风气盛行,进城务工成为农村耕作者了解城市生活本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务工人员思想认知和文化水平有限,务工多以体力劳动为主,这只能促进其个体经济上有所好转,并不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接踵而至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凸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农村“空心化”问题直接冲击了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致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现代化教育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割裂,从而为农村中学完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使命增加了阻力。

当前“部分的乡村文化逐步被遗弃,人们内心对乡土情怀的寄托,也逐渐被城市琳琅满目的高楼大厦所遮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农村中学生,除了从小经受的家庭经济压力以外,还有留守成长的心理创伤。很多农村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他们渴望进入城市但又害怕进入城市,这个矛盾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从而使他们对乡村敬畏之情被成长路上的心理负担和生活矛盾慢慢吞噬,难以产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归属感。

(二)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学生乡村认同感较低

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阻碍了乡村教育的综合发展。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教学和农村教学采用的是一样的教材和授课方式,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致使城市教育成了农村教育的标榜,使农村教育逐步走上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离农为目标的道路。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虽与城市保持一致,但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上却处于无组织状态,学生大多以操场活动为主,没有教师带领,更无活动目的;乡村教师慢慢变成了“专职”的上课教师,学生渐渐变成了听课学习的“工具”,既不能凸显乡村教育的特殊性,也难以体现乡土文化的传承性,造成乡土文化这一乡村独有的教育文化资源被搁浅,这就使得乡土文化不仅没有在乡村教育中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而且还造成乡土民族文化教育的断层。

此外,乡村中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乡村中学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展开实践教育,致使乡土文化教育走向“荒漠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可见,乡村的物质性及非物质性的文化都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乡土文化教育更是农村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则将无法精准定位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方向。同时,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既无法让农村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文化的趣味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也难以体现乡土文化建设中的本土文化自信,更难以让农村中学生产生对乡村的价值认同。因此,结合农村中学教育的特殊性,乡土实践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形式。

(三)家庭传统教育与乡土情怀教育割裂,学生乡村振兴使命感不强

乡村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这一关键平台,还包含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以无数农村家庭为个体的教育因子形成了以农村为背景的教育话语引导。但目前,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出发点是“考上考不上好学校”,却忽略了“怎么考上好学校”以及“考上好学校”之后的发展问题,致使整个家庭教育趋向于结果导向,即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同时也使中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种下了厌农离农的“种子”,学生思想的断层让乡村振兴的使命感消失殆尽。

三、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要充分依托农村中学教育这一平台,积极动员社会教育,活化家庭教育,厘清当下农村学校乡土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同时需针对农村中学教育的特殊性,充分借助农村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利用课堂和课余活动,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整合一切有助于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乡土资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提供更为精准的施策路径。

(一)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乡土文化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包含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是承载乡土情怀的文化符号,是承接乡村振兴的主要元素,是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窗口。乡土文化是民间文化的历史缩影,乡村教育的使命就要不断发掘乡村的各种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古迹以及民间艺术。

首先,以多元化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目标,以乡村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多元化教育的主阵地,促进乡村多元化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深度耦合,切实实现乡土文化建设与农村中学意识形态教育齐头并进,让农村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的引导,热爱乡村文化,萌发乡土情怀。其次,在做好乡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树立城乡平等观念。这就需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农村中学生发现乡村之美,为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奠定基础。最后,乡土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持续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充盈的系统教育过程,因而需动员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切力量,以乡土文化建设为中心,以乡土情怀培育为发展指引,形成乡土文化建设在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上点、线、面结合的发展势态,进而促成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多维网状教育结构的建立,点燃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的乡村归属感。

(二)优化教育资源供给,重塑乡村价值认同感

本土文化自信建设是乡土情怀培育的价值指引,要做好农村中学生多元化教育需要依托乡土文化,优化学校教育结构。因此,在现行教育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学生展开“三进”教育是优化学校教育结构的有效选择。乡土文化素材进教材,将教材作为乡土文化的教育载体,对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有价值升华的功能;乡土文化进课堂,是提高乡土文化价值审视的关键,是实现乡土文化教育价值回归的最佳选择;乡土文化进头脑,要求教育和受教育双方在乡土文化课堂教学中产生价值共鸣,即教育者愿意教,受教育者乐意学,形成乡土文化课堂教育的双向良性循环。在确保“三进”教育开展的同时还应从五个维度来保证教学质量。一是有教师,农村中学针对乡土文化建设和乡土情怀培育要打造一直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对教师的思想引领;二是有教室,农村中学需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多元化教学;三是有读本,针对独有的乡土文化,学校和相关部门应结合乡村地理景观、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元素出版专门的教材,让乡土情怀培育走向专业化;四是有课时,乡土情怀培育应积极纳入学校课表,并作为常态化课程展开;五是有效果,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在做好理论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比如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寻访历史遗迹、地理景观等。

(三)强化乡村家庭教育,增强乡村振兴使命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作为一项持续的教育计划,可以归纳为“一体两翼”,“一体”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跟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我们要让农村家庭教育融入到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中,就需要打破农村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价值标准。学校可以建立短视频公众号,将乡土文化相关素材的短视频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农村家长的乡村自豪感,解构其固有的厌农离农等负面思想;学校要做好农村家长的思想引领工作,改变其创业观、就业观。此外,家庭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固化的教育思维,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积极营造知农爱农的家庭氛围,逐步增强子女的乡村振兴使命感。

猜你喜欢
乡土情怀中学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