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600)
审辩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带有质疑、思考、分辨、归结的意味,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入审辩思维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审辩学习机会,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问题讨论、案例解析、社会观察、信息搜集等学习活动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有主动学习思考的意识,教师要在情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引导等环节做出创新组织,以调动学生审辩主动性,在广泛而深入讨论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设计一些审辩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特别是史料内容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支持,为审辩提供更多素材和信息,确保审辩活动顺利推进。学生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对学生学力基础有理性认知,对学科问题做优化设计,创造更多审辩的机会,学生会主动响应。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师对教材做深度梳理,然后推出审辩问题:自然经济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向解体呢?有人说,这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国内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学生对讨论话题做思考和讨论,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入小组之中,进行直接讨论。教师进入到学习小组,对学生个性见解做评价,与学生展开多点互动。为激发学生审辩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史料信息,如鸦片战争后,一些国外商品进入到国内市场,倾销现象不断出现,国外商人掠夺我们的原料。学生运用这些史料进行审辩讨论。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数据素材支持,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和讨论,从深度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认知。学生对历史问题有个性观点,但很容易陷入盲从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支持,这些观点是没有强大支撑的。教师根据学生讨论需要做素材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审辩思考支持,确保审辩活动顺利展开。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解读,需要观照其背景因素,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展示和引领,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思考启示,特别是图片和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动性,学生对此更为敏感,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些信息组织审辩活动,学生会给予积极回馈。历史方面的影视材料、文史材料、文物信息等,也具有更多灵动性,教师适时应用这些素材展开设计,也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调动学生审辩思维。
教师合理运用媒体手段,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官并形成冲击。如教学“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并组织一场模拟拍卖会:大家仔细观看这些图片,这里面都是一些古董级别的文物,如果让你参与竞拍活动,你会给出怎样的价格?学生听说要进行拍卖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教师适时做出指导:这些古代手工艺制品,都是比较珍贵的文物级物品,其收藏价值极高,在出价时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叫价。课堂进入拍卖环节,教师充当拍卖师,将学生带入竞拍环节。在竞拍讨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对竞拍价格设计做解读,课堂进入审辩环节。学生能够从工艺制作角度做解读,对这些古代手工艺品的价值做解析。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竞拍学习活动,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对古代手工艺品的收藏价值不是很熟悉,通过竞拍活动能够获取不少学习见识,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留下了深刻印象。古代手工艺品的制作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丰富的内涵值得发掘,教师通过设计拍卖角度展开了审辩组织,获得了不错操作效果。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审辩活动,需要做出创新设计,让学生围绕故事进行讨论分析,对历史人物进行鉴赏,对历史发展规律做研讨,都能够形成辩证机会。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做故事演绎操作,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辩论活动,学生主动回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审辩活动形式众多,教师在具体筛选和设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推出更多审辩话题,让学生在深度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学生对历史故事不是很了解,教师需要做事前布设,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这样可以确保课堂学习的顺利展开。如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前预习任务: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顺利,获得诸多成果,但到了中期,也就是“大跃进”“文革”阶段,出现了一些探索失误,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素材搜集,介绍一些典型案例,对当时出现的历史怪现象做直观展示。学生对“大跃进”和“文革”历史有一些认知,但没有更多直观的印象,接受信息搜集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展开故事信息搜集活动,在信息整合中逐渐建立学科认知。在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讲述相关故事,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馈,通过故事讲解,对当时的历史做冷静思考。教师继续设计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关系做梳理,课堂学习进入学术研究阶段。
教师设计信息搜集任务,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学生对“大跃进”和“文革”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通过搜集相关故事案例,逐渐建立清晰的学习认知。故事展示和解读本身就带有审辩性,教师给予更多启示,鼓励学生借助这些社会现象做历史规律发掘,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认知内化环节,在深刻思考和理性判断中建立历史认知基础。
设计历史学科训练时,教师要有延伸意识,组织学生展开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生活观察、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等训练活动,在深度探索和广泛交流中建立审辩思维认知。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这为拓宽训练创造了条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做设计,结合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应组织,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进入审辩环节,在主动反思中建立学科认知。
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上海浦东的一些照片,大家不妨做对比观察,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照片都标记了具体时间,学生开始观察照片,自然展开互动交流。“浦东开放后,其发展速度惊人,创造了诸多世界奇迹,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浦东的成功,为全国做出榜样,其标志性意义深远,指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结合照片做对比分析,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搜集亲朋好友最近到一些早期经济开发区旅游时留下的照片信息,准备参与班级集体交流活动。学生对这项训练任务更期待,都能够主动给予回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照片资源。
教师利用照片对比活动引发学生热议,给学生带来更为鲜活的学习体验。学生对照片最为敏感,自然能够做直接的分析和对比。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照片信息,学生都能够积极回应,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成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延伸训练没有固定格式,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组织,能获得很好的激发效果。
审辩是深度讨论的学习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学习互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学生对历史的认知需要一个论证的过程,教师执教时引入审辩机制,能够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在广泛讨论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需要在话题讨论、活动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创造更多审辩机会,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