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意义及路径探索

2022-03-18 03:58方雪郦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发展

方雪郦

(吕梁学院 思政系,山西 离石 033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只有对“三农”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正确理解关于乡村振兴理念,才能加快新的时代条件下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实践,为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学习了解并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理念、观点的基础之上,鲜明地提出了科学的关于城乡关系理论。

(一)在资本主义理念下城乡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二)城乡之间对立的消灭是实然且是应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它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城乡对立并不是永久的,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的生产力都会有所提升,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终究会和解,并且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势头。马克思与恩格斯都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式既能够消除工农业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区别,还能够实现城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全面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切剥削、压迫等行为制度都会被废除,阶级对立的情况也不复存在,造成城乡对立的因素消失,让所有群众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福利与自由生活,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生活[1]。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就是要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通过乡村创新创业来构建新的乡村产业,并积极延伸新产业,促进各种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改变传统发展期间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让乡村产业从基础上变得兴旺,在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前进一大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产业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从而形成共存的关系,实现乡村互利共生,加快乡村振兴进度。

二、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

(一)乡村振兴能够解决目前社会发展主要矛盾

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随着疫情的肆虐以及国际社会中战争的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依然存在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地位,并且正确应对新形势下发生的国际市场风险任重而道远,但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始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十多年里,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有一半年份的党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在国家治理的突出位置,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使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首次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安排。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是自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此工作的充分重视。习近平多次强调,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些工作做好,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作为我国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是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国弱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在农村地区的失衡发展更加严重,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改革开放后,为了全面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进度,我国对工业发展投入了较大的投资,并将城市作为发展主体,农村作为发展支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将资源优势进行集中化来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国家以沿海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之后陆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经历了数十年之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已经逐渐与发达国家相平齐。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尤其是大量青壮年人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的经济更加萧条。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求城乡进行协调有序发展,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分配。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城乡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要把乡村居民的最基本需求放在首位,坚持将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做到最佳,全面高效地满足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建设新农村时,需要关注潜在风险,积极规避乡村振兴期间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与误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质量与效果[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乡村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乡村振兴是中国建设的关键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存在地域辽阔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发展空间。中国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地差距,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较多,因此资源消耗情况也较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在许多乡村中都存在着严重的污水污染,没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区域,导致群众的饮用水不达标,农用耕地的污染也较为严重,不利于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居民的长期生活。“美丽中国”是我国当前阶段在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所坚持的理念,突出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重点。乡村作为中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面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要做好乡村的振兴工作,做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只有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才能够共筑中国美好未来。

她一上车就说,好幸运,暴雨天打到了车。但这话刚说完,她就发现一个问题,都这么晚了,她家住得有点偏,还下这么大雨——她越想越害怕。这时候,司机问她,“这么晚了,你是刚下班吗?”

(三)乡村振兴是实现人民富裕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将人民作为发展中心,不断推动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群众的共同富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获得了极大的改变,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乡村振兴正是以提高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发展差距为主要目的,逐渐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3]。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发展追求,只有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四)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战略工作,乡村经济直接影响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基础。我国乡村广大的面积、繁多的人口、复杂的社会关系,许多现实问题给党和国家的治理提出众多的挑战。为科学解决存在的各方各面的问题要求党和国家要科学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振兴的供给制度,为国家治理体系明确基础的实施原则与发展框架,梳理清楚各级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可控性。同时,充足的资源支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保障。为了全面提高我国治理能力与水平,就需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培植,将市场资源积极调入到乡村之中,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乡村振兴是社会各方各面的振兴,同时也是农村中全体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谋定而后动,科学规划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乡村战略,首先就是规划,只有规划做好了,才能少走弯路。财政投入、动用的社会资源有效性才会提高。要加强规划,树立城乡协调融合一体的理念,将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统筹协调考虑,并且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要联系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拿出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全面规划、具体规划,长远规划、近期规划)。基于不同地区的特点,规划不同的乡村振兴战略。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调进一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这一亘古不变的关系;不论改革的方式和进程如何,都必须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对于土地的利用(不能用于非农产业),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发展,明确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在第二个百年时期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留下了重要时间窗口。这个重大决策,彰显了党和国家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是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是给农民留了一条后路。

2.完善落实关于农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政策。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用于个人的消费需求,而是充分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利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使农民闲置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发展多种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改革总的方向是要适应国内外发展的形势,始终注意坚持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注重质量和数量同步提高,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科技研发以及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进一步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主产区县专项补贴)、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三)加强乡村德治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风文明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而这些珍贵的乡村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了现代人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这些乡村文化的存在,人们才能够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知道如何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与此同时,这些乡村文化还能够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乡村文化在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挖掘并继承发展我国优秀乡村文化,从而加快乡村文明的建设进度。

首先要对乡村的农耕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留住农耕文化的原貌,留住乡村最原始、质朴的面貌。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利用乡村的优秀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全面宣传优秀乡村文化,移风易俗树新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4]。

其次要将乡村中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是被广泛乡民所接受的精神文化与生活习惯。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理念,维持着乡村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期间需要将乡村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并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建设特色文化村落、小镇,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主动进行弘扬传播。

最后,需要全面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给村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保证村民的精神富足。通过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为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例如建设活动室、书屋等方式,给村民提供精神文化,让他们在休闲之余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农业生产,全面提高村民的精神与文化知识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营造优异的乡村生态文化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构建生态文明,以绿色发展为基础,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简言之,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加迫切,并且更关注高品质的生活,对于食品安全、居住环境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道路,需要在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只有全面关注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才能够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首先需要关注乡村各种资源的利用问题,我国乡村地区幅员辽阔,有着丰富且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甚至有许多地区还保持着最初的生态面貌,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节约资源,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行为。尤其是在乡村建设期间,避免一切非法侵占、损坏农用耕地的行为。并且在农业生产期间,拒绝使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而是使用科学精细方式来进行林地管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日常生活生产期间,也要尽可能形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理念,让文明健康生活印刻到每位人民的脑海中[5]。

其次在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的同时还要关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只有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健康,才能够确保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污水排放、乱砍乱伐、垃圾随意堆放等情况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仅是生态资源的损失,更是对我们人类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乡村环境的改造和保护,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全面禁止违法乱砍乱伐。

最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升乡村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支柱,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实现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除了要提高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需要开拓其国际市场,将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作为消费导向,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的价值与附加值,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做好产业兴旺工作,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提升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获得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支援、产业扶持、颁布多项针对性扶贫政策等方式来对乡村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进行扶持[6]。与此同时还对乡村的道路、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和改进,使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加速,贫困人口逐渐减少。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要求就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现在城市等地区“挖人”情况比较严峻厉害,开出的条件比较优厚,我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平台在这里、团队在这里、感情也在这里。很多到外地甚至国外读书的人,学成后就不回来了,可是他的父母都在这里,根也在这里,也更习惯这里的气候、文化环境,要把他们留下来,给他们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要培养和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工作队伍,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所需的人才保障。要千方百计吸引人才,进一步加大引才投入,既要关注领军人才,也要关注青年人才,现在我们的帅才、将才这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物偏少,对青年人才吸引力也相对不足,当前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需要从政策上发挥作用。

(六)加快乡村整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管理民主,是对乡村治理目标的新导向。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加大基层小微权力惩处力度。

为了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乡结合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根据我国近些年的乡村发展情况来看,只有落实乡村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才能够构建出和谐、健康发展的乡村。在实现现代化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党的发展理念为引导,以人民立场为主要参考要素,将党与人民的意志贯穿于整个乡村治理期间,通过前期党对于农村治理的规划来制定治理方向。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与活动开展情况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党员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带头示范作用,向需要帮助的农村居民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村民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密切的交流沟通,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凝聚力以及工作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还可以利用福利政策来吸引社会企业前来进行帮助,从而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另外还需要对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的整顿,对于一些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等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宣传科学治理方式与理念,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共同构建美好乡村生活。

四、结束语

制定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高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并且会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助力。在乡村振兴期间必须要做好前期布局规划工作,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制度,优化农村基础建设与配置,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有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够改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