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批判
——一种科技应用方式的视角

2022-03-18 03:54孙宗岭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科技发展

孙宗岭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当时世界科技最发达的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现代科技,反而是欧洲成为近现代科技的起源地并经历了约600年的时间在科技上彻底超越了中国?这一问题的指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的基调。本文力图基于以往研究成果,重新理解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

一、中德视角: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问题概览

中德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问题的讨论,主要参考《德国思想家论中国》[1]中相关思想家的观点以及近年来中国学界对此问题的分析。主要观点集中在认可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而给出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德国思想家观点中的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由著名德籍华裔学者夏瑞春编著,汇集了德国近现代13位重要思想家关于中国的18篇代表性论述。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原因在于对数学的不重视,没有发展出理论化、逻辑化的数学理论。同时,其认为,在喜爱数学的康熙去世之后,中国科技的发展之路也就断绝了,这说明君王的观念对中国近代科技式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沃尔弗认为,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对品德的培养,教给人的是服从而不是创新。凡事遵循前人,以前人的行为观念作为自己行为观念的参考。中国的教育与观念在推动科技创新层面存在不足。利希滕贝格尔认为,中国人有着盲目信奉上级的传统,这和沃尔弗的观点有些类似,信奉传统就阻断了创新之路,自然在强调创新的技术层面也就受到了阻碍。赫尔德认为,中国以农业为本,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服从被认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好人”的标准。同时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技术的发展自然也受到阻碍,即使是有发展也仅仅是停留在与农业有关的某些领域。黑格尔认为,在中国,是皇帝自身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一般人不能发表意见,这就阻碍了技术创新的萌芽。同时,由于文字的特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阻碍。谢林也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存在,而孔子不是一个革新者,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历史性的倒退。

总的来看,上述德国思想家皆认同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原因,如:君王观念、数学重视程度、教育特点、以尊上尊前为标准、农业为本、文字特点等。在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成立的前提下,这些原因分析都是仅从一方面或几方面分析,没有形成一种综合的分析框架与逻辑。下面,让我们将视域从德国思想家转向中国学者。

(二)中国学者观点中的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问题的分析2000—2010年掀起了一次高潮,近几年开始出现更多的反思。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问题进行研究,与德国思想家类似,中国学者也大都赞同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而对式微原因的分析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李曦、洪英俊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在于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而在这一体制下,文化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都在向符合这一体制的方向趋近,从而制约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2]。张紫涵、吴仁明、付顺认为,严重影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因素是牢不可破的封建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3]。刘建军、米彦军认为,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原因众多,呈现出难以穷尽的特点,包括特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儒家意识形态、稳定性超强的科举制度等[4]。田辉玉认为,中国哲学本身的特性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式微的重要历史文化因素,以文人精神为重要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崇尚科学理性的近代科技充斥着众多隔阂甚至矛盾[5]。李新、张磊认为,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原因在于以德为重的传统文化、忽视工业发展的重农思想、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6]。张谨认为,注重政治伦理,忽视探索自然,关心日常实用而漠视理论研究,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未被重视,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都是导致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重要原因[7]。何增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技精神,国家政权无科技导向,小农意识深厚,缺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因素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呈现式微现象[8]。刘晓飞、姜文化认为,中国的核心伦理观与政权的合谋使得知识分子失去追求科学的兴趣与动力,注重内省的方法论、贵义贱利的价值观以及对劳动人民的鄙视态度更是加剧了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趋势[9]。姜振寰认为,专制制度、“天意”崇拜、儒教桎梏、中西方民族特性差别、封闭的地域环境与独创而完整的文化意识是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综合性原因[10]。

总的来看,上述中国学者都认同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对中国近代科技式微原因的看法集中在政治体制、传统观念、重农思想、传统文化侧重领域以及中国近代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方面。与德国思想家类似,中国学界对其原因的分析也都集中在某些角度的讨论而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探究,并且中国学者的视域跟《德国思想家论中国》一书中诸多思想家关注的层面几乎一致。但都未指明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更未说明为何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式微的原因。

二、历史逻辑:中西近代科技发展特征探讨

基于中西近代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整体上西方近代的科技发展无论数量还是领域都是中国不能比拟的。但是抛开整体性观点,从部分角度入手,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中国近代科技仍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并超越同时代的西方、欧洲。因此,中西近代科技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本文将其归纳为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一)中国近代科技: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明清时代的近代中国科技并非全然落后于西方,在造船技术、火炮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天文地理科学、光科学等领域仍旧保持着领先水平。明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远超同时代西欧。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明朝的火炮技术在当时也领先世界。据《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年)制造的“毒火飞搏”,点火后射程可达二百步(约330米),并且可以爆碎伤人,即使是百年后的西欧也没能达到如此水平。清代的园林植物栽培技术领先世界,清代陈淏子所著的《花镜》(1688年)记载了300多种花木果树的品种和栽培方法。清代王锡独立提出了计算金星凌日的凌始和凌终方位角的方法。清初刘献庭记载了南北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并且明确提出地理学的研究应打破旧传统,要进一步探寻“天地之故”(自然规律)。清初孙云球制造了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清代郑复光著成《镜镜痴》(1835年),对物体的颜色、透镜原理以及三棱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有着详细论述。清代女科学家黄履曾在1796—1820年间制造出“寒暑表”以及“千里镜”,即是现代照相机的前身。着眼造船技术、火炮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天文地理科学、光科学等领域的成果可见,中国近代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领域并无太大差异。从类别看,这些科技成果都与农业、政治统治相关。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是与封建小农经济与封建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发展与应用方式,可称之为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

(二)西方近代科技: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动力学、交通通信、电子电气等领域远远超越于同时代的中国。牛顿提出了三大力学原理,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化学元素定义,化学开始从炼金术中作为科学而独立出来。拉瓦锡创立了科学的氧化燃烧理论,开动了划时代的、影响深远的“化学革命”。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现代化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神创论给予了关键的冲击,自然竞争、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西方逐渐成为主流思潮。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并不断向交通运输行业普及,随之而来的是蒸汽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随后发电机和电动机诞生,延长劳作时间的电灯也出现了。但是,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在16世纪时相较中国微乎其微,并没有出现突破式的发展,而16世纪以后这些领域开始突飞猛进。由于16世纪及其以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可见,西方近代科技发展与应用是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结合在一起的,可称之为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近代科技侧重领域各异,发展领域各不相同,科技成果数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而如何在各有千秋的科技发展中重新理解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及其原因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三、应用方式:重新理解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

基于前两部分论述,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本身具有值得商榷之处。同样,基于肯定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前提的原因分析需要重新进行反思。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科技式微应该具体化为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式微,而应用方式式微的原因才应该是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原因所在。

(一)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式微。正如前文所述,中国近代科技成果多集中于造船技术、火炮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天文地理科学、光科学等领域,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商业贸易而是农业生产、政治需求、国家稳定。因此,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广泛与商业、工业结合,因此产生不了西方那样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科技成果不能大范围应用也就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不能继续改进。所以,即使中国近代有众多的科技成果出现,但是也会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科技与农业结合可以使中国成为农业大国,但科技未广泛地与商业、工业结合,中国成为不了商业大国与工业大国,又何谈成为商业强国与工业强国。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与西方近代科技应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结果。中西方近代科技应用方式的差异表现为: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是封建主义的应用,西方近代科技应用是资本主义的应用。而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应用自然是资本主义应用模式下的科技发展得最快,中国近代科技式微是必然的。分析中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实质得出:不论二者科技发展侧重领域有何不同,成果有何相异,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方式的不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式微应该理解为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相较于西方近代科技应用方式式微,应该理解为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相较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式微。基于此,探索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是封建主义应用的原因,才是正确理解中国近代科技式微原因的根本。

(二)中国近代科技应用方式式微的原因。作为起源于大河文明的古代中国,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率先发展起来的都是农耕文明,在此基础上,部落、民族与国家才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国土面积大、耕地环境好、气候条件适宜、农耕文明的环境承载力较高等有利条件可以为人口、国家的发展提供资源。因此,古代中国并不考虑往更远的海洋方向拓展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就是农耕文化,国家的正常运转,都是靠农业的支撑,“江山社稷”一词就体现了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的阴阳五行、六府三事之观念也就形成了,“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因此才有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才有崇尚德性、注重实用的文化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无论儒道墨法,都源自王官之学,都或多或少地继承着远古《易经》《尚书》的思想,都强调以民为本,农民与农业是国家存在发展的基石。国家对商业、工业的重视也都是为了服务于农业,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结构。即使有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国家统治而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运用在商业与工业领域。日积月累,年年岁岁,历史总是一代一代地重复,唯一没有断绝的中华文化,一方面使传统不断延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失去了断绝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重新发展的诸多可能。中国本身固有的科技运用方式没有适时地转变,继而无法跟上近代世界的总体步伐,最终导致了在西方科技广泛运用于商业与工业领域并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科技落后了,出现了李约瑟问题,出现了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论调。

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相较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式微结果充分证明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进步特征,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亦不是最完美的科技应用方式。例如,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详细地描绘、论证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种种危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如何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是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这一问题的时代反思。

四、三重路径: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

基于上文论述可知,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中西方近代科技应用的两大模式且泾渭分明,而这两种科技应用方式都不是新时代中国所需要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吸纳两种科技应用方式之优点,另一方面要摒弃两种科技应用方式之弊端,进而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可从实践、理论、动力等三重路径入手。

(一)实践路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应用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方位的确立,更是新挑战的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主要矛盾。同样,在科技应用领域,人们渴望科技应用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但现时代的科技水平、应用领域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一方面,科技应用领域在区位上呈现了南北差异、东西不均的现象。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于区位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相对先进,科技发展进程总体较快,农业、工业、商业与服务业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应用程度总体高于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另一方面,科技应用领域在行业上呈现科技的农业应用水平低,而科技的工业、商业与服务业水平高的现象。在大力建设工业强国、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潮流下,农业领域的科技应用步伐较慢、机械化水平较低。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科技应用领域的种种问题,反思中国西方近代科技应用方式特征可知: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应该致力于使科技与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进行有机系统融合,而不偏执一方;同样也需要大力推动北方地区、西部地区等科技应用水平较弱的地域借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南北联动、东西共进。

(二)理论路径: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应用原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应用领域,推动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是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的实践路径。理论源自实践,实践又需要理论指导。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优于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同样有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但是,其侧重于“物的世界”的理论惯性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异化、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超越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体现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特点。“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前提。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应用原则是推动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的重要理论路径。

(三)动力路径: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路径与理论路径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主体驱动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应用领域的重要保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应用原则是两重路径顺利落实的具体支撑。科技应用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推动,而高素质人才需要具有“以人为本”的科技应用意识。在科技更加迅猛发展的当代,具备学科交叉、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具有多学科综合性质的现代科技发展问题。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需要进一步面向新时代科技发展问题筹划布局具体的交叉学科方向,如浙江大学已经开始探索推进“文科+X”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交叉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多重特征,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中,囿于研究方向的深入化与聚焦化,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研究兴趣、倾向、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级,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有效推进。需要积极探索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构建超越学科研究壁垒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学科建设与团队建设协同赋能方能有效助力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中国近代科技式微论的批判,本文发现了中西方近代不同的科技应用方式是导致中国近代科技式微的直接原因。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中国古代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难以直接过渡到近代的资本主义应用,而西方在16世纪,则走向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然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应用不能走科技的封建主义应用的“老路”,也不能走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邪路”,而应该依靠构建科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模式的“新路”实现对“老路”与“邪路”的双重超越。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科技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