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娜
(太原工业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辅导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责任人之一,对大学生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履行九大工作职责[2],至少需要通过扮演好四种角色发挥其主体责任,即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作为树立大学生高尚品行的“道德楷模”、作为带动大学生拼搏奋斗的“学习伙伴”、作为倾听大学生内心感悟的“知心朋友”。
首先,辅导员的岗位设立决定其职责担当。辅导员这一岗位从1952年设立开始,初衷就是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工作,随着高校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辅导员的职责逐步完善和明确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无论是“精神引领”还是“道德楷模”,本质都是榜样的作用。辅导员成为大学生良好政治素质和人格素质养成的学习对象,有义务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只有让大学生在想倾诉的时候可以想到自己的辅导员,并且可以敞开心扉讲述心里话。才能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进而取得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最终更好地发挥其主体责任。
其次,辅导员发挥主体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需要。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关乎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教师,任务艰巨,责无旁贷。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辅导员有义务主动承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或日常熏陶得天独厚,理应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服务者。辅导员只有成为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者、大学生敬仰的高尚道德楷模,能够在他们学业就业、人生规划、迷茫时候给予正确指导,随时体察学生心态变化,实时帮扶有心理障碍或经济贫困的学生,并且和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亦师亦友的关系[4],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辅导员发挥主体责任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仍是基于强烈的职业观和奉献意识。辅导员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很多人从主观上愿意且向往从事这一工作。随着近些年国家重视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辅导员在高校地位逐步提高,职业发展空间很大,辅导员尽职尽责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也是自身价值充分实现的过程。
一些辅导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定位仍把握不足。在“凡是学生的事就与辅导员有关”的观念下,辅导员实际作为学生事务的管理员,往往成为了“大学生保姆”。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时,辅导员又成为“高校救火队”。为此,辅导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学校其他部门“代劳”,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日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反而将其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职责排在后位。这种工作职责主次不分的现象在很多高校比比存在,不仅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性,也失去了针对性,最终影响了对大学生综合管理和教育的实效。
“素质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5]14-15高校辅导员作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支重要队伍,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与教育活动开展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融入学生管理经验,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对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沟通技巧、工作悟性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辅导员所学专业参差不齐,入职后对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学习有所欠缺,因此在发挥作用和开展工作时会有捉襟见肘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队伍多为年轻人,具有强烈的职业发展愿望,虽然近些年国家层面对三支队伍的建设格外重视,但是各项政策待遇在很多高校的执行并未落地,辅导员需要完成行政管理事务以及教学科研业务,然而晋升上管理岗和业务岗很多高校并不顺利互通,辅导员单独的职称晋升文件及职称转评文件等还在试行,因此大部分辅导员仍然感到职业出路较窄、前景模糊,可能制约自身前进的脚步,从而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导致辅导员对从事大学生成长辅导工作逐渐失去热情,动摇原有的思想,甚至遗忘初心。辅导员队伍里服从组织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纷纷争取早日调离,频繁更换辅导员必将对大学生四年连贯式管理和教育带来不便。
目前评判辅导员工作更多依靠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年中年底评优评先大多依据平时表现的印象给出结果。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客观测量方法、工作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就同一位辅导员可能存在不同的绩效评价。日常工作辅导员都在有序推进完成,然而行政工作影响因素复杂,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度量和量化,这是所有辅导员的共同感受。当绩效指标引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时,教育活动追求效益,大家左右不了主观因素,又无明确政策文件和可追溯的客观评判指标等有利支持,面对考核结果辅导员就会出现“集体失声”的局面,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这对于辅导员自身职业进取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工作上有不利影响。
辅导员这一职业从确立到制度建立,始终坚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其首要条件就是构建一套科学、成熟、稳定的辅导员选拔机制,从辅导员的进门就把好关,将“适合从事辅导员”和“乐于从事辅导员”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之后经过科学、系统、持续的培养,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2]。辅导员在高校里岗位划分上既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师(专技岗),也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干部(管理岗),也不是兼具教师和行政双重身份这一笼统定位,而应该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救助和资助)等学术性、业务性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多方面专业化服务的职业化人才。
高校辅导员普遍关心自身待遇和发展问题,而这直接和职称事宜挂钩,所以解决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和前景道路问题是辅导员更加安心且目标清晰地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在高校已基本形成辅导员单独的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为辅导员在高校内部进一步发展搭建了上升通道,同时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有所作为。但是目前辅导员职称和其他专技教师、行政岗位的职称在不少高校并不互通,很多辅导员在工作多年后期望成为思政教师或行政人员等,迫于学校目前没有变通政策,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似乎又导致别无出路,这就需要从辅导员职业角度出发,与专业教师职称序列或行政岗位序列对照和衔接,结合实际,尝试拟定辅导员和其他职称的互通路径,做好辅导员职称提升的制度设计,为辅导员作用发挥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要从自身加强建设。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升华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职业成就感,提高政治担当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从内心对辅导员这一岗位有奋斗终生的贡献精神。在面对外界的负面诱惑以及物质欲望的膨胀时,辅导员要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从大局出发,对学生的爱深沉长久,将职业生涯与个人远大抱负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大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事业、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首先,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学习,从理论上武装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我认知,提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寻找快乐和价值,任何工作都有苦有乐,辅导员要避免缠身于事务性工作,要讲究工作方法和技巧,学会沟通,了解学生心理,以人为本出发,找寻工作的乐趣和捷径,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并且探寻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最终才能乐在其中。最后,辅导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凝聚辅导员队伍的团结力量,彼此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形成蓬勃向上的昂扬风气,打造属于辅导员的精神风貌,依靠环境和榜样的力量感染辅导员个体。
辅导员考核旨在评定辅导员的德才状况和工作实绩,公开、立体、客观的考核机制是选准人、用好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辅导员基本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所带(特殊)学生数量,对学生及家庭基本情况了解程度,教育、管理、服务与维稳等工作的开展实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指导情况,教学科研及学生满意度等反馈。由于辅导员工作难以具体量化,可以使用360度全方位考评,通过对辅导员、院系、处室、学生、家长、网评等多方绩效信息反馈、补充和比较,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最终完成对辅导员的评估。通过考核,调控辅导员的行为方向,然后基于考核结果,探索建立辅导员晋升与淘汰机制,要对那些责任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低下、人品作风不正派、组织纪律性差的辅导员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一方面保证考核得到充分重视和拥护,另一方面保持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和工作水平。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目标是使大学生的智力系统和非智力系统不断完善以走向成熟。辅导员工作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使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需要细化辅导员素质标准,把好入门关。进一步优化辅导员职称互通渠道,稳定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思想素质,创新工作考核,给辅导员创造一个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