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路径探究
——以“三导向”本土红色场馆研学活动为例

2022-03-18 03:37唐吕俊驰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学场馆红色

唐吕俊驰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重庆 401331)

红色场馆是展示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认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场馆研学作为大学生研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传递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场馆研学活动属于实践活动范畴,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实践学习是理论学习的必要补充,大学生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红色场馆研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理论得到提升,思想受到洗礼,行动更加坚定,对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1 开展红色场馆研学活动的意义

1.1 可以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与灵魂,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信念。须知庸俗的理想,无法上升成为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是拥有高尚理想的前提。理想信念如何体现?在血与火交织的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为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矢志不渝、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便是高尚的理想信念的体现。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真实地感知我党在革命年代的精神谱系,从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高尚思想境界中汲取能量,从革命先烈们舍生忘死的行动中重塑人格,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1.2 可以重塑大学生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

增进文化自信,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中国国力日趋强盛,西方“中国威胁论”粉墨登场,各种西方不良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侵蚀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头脑,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卑”的不良心态。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让大学生感知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感知无数先辈前赴后继建设国家的不易,揭露西方势力的恶毒阴谋,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

1.3 可以唤起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具体的,也是现实的。革命战争年代,不管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还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赤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共产党人是没有私心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不曾改变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让大学生感知革命先烈的爱国之志、报国之行,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这种宝贵的精神接续传递下去,可以培育大学生宏大的家国情怀。

2 “三导向”培育方法的内涵

2.1 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牵引下探寻历史真知

红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探寻历史真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必须建构在对这种文化客观、理性、全面的认知上。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是展现红色文化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红色场馆展示的大量史料、文物、故事,给大学生认知红色文化提供了具体的、丰富的认知材料。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避免大学生出现漫无目的地参观情况。以问题为导向,一是要做到红色场馆参观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根据教学安排,课程讲到哪里,学生便参观到哪里,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思考。二是要做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要结合“四史”教育的要求,在参观红色场馆前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在场馆中收集资料,探索求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对材料进行加工,最后得出结论,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红色价值观。

2.2 以任务为导向: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信仰认同

红色文化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信仰认同。以任务为导向,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后置项目。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后,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建构出自己的红色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形成文化记忆。文化记忆归根结底属于记忆的一部分,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如果在形成记忆之后,不去加强和升华,记忆便会逐渐消失。基于此,在大学生形成文化记忆后,就需要以任务为导向,用任务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记忆强化和理解升华。可以通过给大学生提供演讲比赛,手抄报大赛、布置研究报告作业等方式,将置身其中的大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信仰认同。

2.3 以素养为导向:在情境的带动下增进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须以素养为导向。其中红色文化因为其鲜明的特性,在培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既要将红色文化的理论讲通讲透,又要在情境中促进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文化素养和理想信念。红色场馆为红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大学生置身其中,不自觉就会受到场馆情境的感染。高校要利用好红色场馆的特有情境,将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恰当地放在红色场馆中进行,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先烈,反省自身,提升思想境界,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同时,还需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适当增加学习内容,讲通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的辩证关系,为红色文化赋予时代内涵,促进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进一步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3 开展红色场馆研学活动的路径

3.1 聚焦红色场馆,引领深度学习

一是精心选择,保证教育意义。精心选择红色场馆是有效开展研学活动的前提。要将参观的选址选到大学生“心坎里”去,即选址的内容能够引发大学生内心的共鸣。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后世为了纪念他们的卓越贡献,修筑了许多红色纪念场馆。在制订研学计划时,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校园附近的红色场馆的种类,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根据红色场馆的种类,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场馆带领大学生进行研学活动。这里的代表性是指,要尽可能的选择教材里面出现过或是被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或革命地点作为研学目的地,大学生身处其中,结合头脑中已有的认知,能引发自身强烈共鸣,从而激发起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兴趣,为成功开展研学活动打下情感基础。

二是设计路线,增进游览体验。设计好红色场馆游览路线是有效开展研学活动的基础。红色场馆内容丰富,采用什么样的参观形式决定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好坏。我们都有参观红色场馆的经历,大多数人都是从一楼开始看起,到顶楼结束,或者反其道而行之。这种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导致接受到的知识呈现出分散性特点,其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之前,要精心设计参观路线。根据人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学习效果是要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会增强人探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首先应该带领大学生参观案例性的、故事性的展厅,或是组织学生参观诸如武器陈列馆、烈士遗物陈列馆等实践性较强的展厅,引发大学生兴趣之后,再参观理论性比较强、文字比较多的展厅。如此一来,大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下便会认真阅读场馆中的文字材料,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三是打磨语言,提升研学效果。打磨好红色场馆讲解语言是有效开展研学活动的关键。在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的时候,组织者头脑中要有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活动并不是一次短途的旅游,而是一堂从教室中抽离出来的思政课程或是主题班会,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生,只不过是将教室这一固定的地点转换成为了红色场馆。所以在带领大学生参观之前,教师自己就要备好课,了解红色场馆的革命背景、革命事件,把握住升华主题的切入点。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述形式应该比课堂上的授课更加富有感染力,大学生一边听着教师的讲解,一边感知着身处的红色文化情境,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研学效果。

3.2 搭建思辨平台,促进深度思考

一是前置问题,启迪学生思考。要想增强大学生在参观红色场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在参观红色场馆之前,教师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这位英雄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他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呢?”或“这位英雄参加了哪些战斗,这些战斗对革命进程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等,引导大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前主动思考,将参观的过程变化为“带着问题找答案”的过程,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让整个参观过程充满了“寻宝”般的趣味性,从而提升红色场馆参观的效果。

二是任务驱动,引导主动探寻。任务驱动,是指以布置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场馆的时候,除了在进场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同时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任务,驱动学生持续学习行为。如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大学生在参观结束后,每位同学谈一谈参观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者说一说经过一天的参观,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可举办主题征文比赛,让大学生用文字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通过诸如此类的任务,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在参观时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认同、内化红色文化。

三是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场馆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时候同样适用。创设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2]。采用参观红色场馆来传递红色文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鲜活的情境,这就要求组织者要充分利用好情境,并对情境进行创设以此增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时,学生从图片、影像资料上了解到志愿军战士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时候,依靠吃炒黄豆面充饥。“0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资料空前丰富的新时代,当然没有吃炒黄豆面的经历,思政工作者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将提前准备好炒黄豆面作为参观结束后的午餐,让大学生们真真实实地吃下难以下咽的炒黄豆面,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豹,切身感知抗美援朝胜利的不易,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这种创设情境给大学生带来的震撼感,是依靠语言讲授的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3.3 扩大学习成果,内化深层理念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红色文化升华。扩大学习效果,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要弄通弄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链接关系。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继往开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在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的同时,无数的共产党员不怕牺牲,逆行出征,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这便是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参观学习结束后,高校应该把握住学生此时充满激情的契机,深入挖掘收集当代的衔接素材,用大学生经历过的真实情境,促进红色文化升华,使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链接。

二是加强励志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应该聚焦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塑造,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培育大学生不怕吃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时,即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在此过程之中或多或少需要经历磨难,会较普遍存在就业焦虑和职场焦虑。对此,可以用革命年代,与大学生年纪相仿的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向他们学习,认真提升自我,增强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让励志教育更加地鲜明和立体,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是培育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袭。带领大学生进行红色场馆研学活动,最直接的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但根本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西方鼓吹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理论术语,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3]。红色文化是中华儿女经过革命奋斗最终取得的历史文化结晶,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场馆,令大学生对本国文化产生自豪感,能进一步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能使之拥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袭的能力。

猜你喜欢
研学场馆红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红色是什么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红色在哪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