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民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近年来,兰州市在产业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兰州市以龙头农业企业为链主形成产业链中心,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链较长和更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内的效率提升和循环加快。一种是产业链顺向延伸开展产业融合。兰州市虽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但是借助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区域内科研院所的雄厚技术优势,挖掘马铃薯种薯生产的优势开展资源整合,扶持优势企业成为马铃薯产业的“链主”,向下延伸产业链。兰州市大力发展脱毒种薯5万亩,年生产种薯10万吨,向南方地区提供种薯3000多吨①。另外一种是产业链逆向延伸开展产业融合。利用自身在种植业上的优势,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逆向延伸。兰州金益昇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抢抓夏季草莓市场空缺的商机,选择种植夏季上市的草莓品种,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郑州等中心城市开设1500多家门店开展夏季销售,打造兰州草莓品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应。以此为基础,积极向上游延伸,融合上游的草莓种植、包装、运输等服务,为西固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农业综合体通过挖掘农业文化,充实农业内涵,将农业的多种功能与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研学等结合,拓展出“旅游+休闲+体验”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培育特色化的休闲和旅游品牌[1]。将农业与城镇化结合,拓展农业空间,发展新的农业业态,激发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农业价值。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县区交通便利,近些年在城郊发展出一批融合范例。包括明德庄园、越国农庄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在发展农业亲子教育、庄园游览、种植体验、休闲采摘的基础上,又探索耕作科普和绿色餐饮展示等开展产业融合,有效带动周围农户融入,成为农业农村致富转型的标杆。临近市区的大量特色“农家乐”成为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代表,带动就业明显,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积极转型,有效提升农民收入。
以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科技赋能农业产业体系,一般以先进技术为引领,形成“科技+”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帮助其重构产业组织、扩展经营范围、升级产品质量、优化经营机制等,实现技术提升和溢出效应,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比如积极发展电商平台和“科技+”特色农产品基地等,能有效推动农村农业升级。在榆中县李家庄村建设的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作为兰州市典型的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发展和改造农业物联网,全村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引进“互联网+设施农业”模式,将过程监控、标准化、质量追溯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开发网上销售,增加销售半径,扩大销售范围,使全村686户2974人向新型职业化农民发展②。
以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支撑,通过区域内的加工、流通和服务集聚以及空间叠加,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的集约程度,增加辐射作用,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兰州市以“精致化”农业为目标,以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口,打造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白兰瓜、中药材、马铃薯种薯等为代表的“优中优”“独一份”“特中特”和“好中优”等产业集群,以及种养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集群和以自然景区、田园农庄为主的“农业+旅游”现代产业集群[2]。通过集群建设实现一产链条延伸、二产成为中间连接、三产走高端发展的融合,加快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多层次创建5个省级、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③。以“兰州味道”、“甘味”、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以及道地药材品牌为依托,不断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产业融合就是将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融合过程中,以龙头农业企业为“链主”,为上下游农户和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和品牌授权,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通过融合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高生产率,进一步形成统一形象品牌,统一销售渠道和统一定价,克服零散交易时议价权低、交易成本高等缺点,加大品牌的溢出效应,提升市场价格和利润空间。将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以服务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在区域电商平台与合作社、农民开展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区域电商负责平台建设、宣传和营销,合作社负责生产指导、包装、流通等配套服务,农民专注于种植加工的分工格局,保证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的组织再造,促使生产环节更紧密,产业分工更明确,产业系统更完整。农业生产和产品深加工、物流运输、供应链、文旅等开展融合,以期产业链有效延长,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聚集优势凸显,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例如明德庄园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联合农户、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的成功之路。兰州市七里河区以1200多亩百合种植基地为基础,生产的生鲜百合和绿色百合干,通过线上线下对接国内头部零售终端,与电子商务融合形成以百合基地为“链主”,向上游下游延伸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有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和餐饮等多个节点,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出一条以百合为中心的产业融合新业态。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发创意农产品以及新媒体销售等,有效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经营范围,延长了产业链。在这些融合模式中,核心都是通过技术赋能、业态重组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地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农村产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和融合。
随着农业产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关系从传统的“引领带动型融合”向“融合共赢型融合”转变,让契约合同成为主要纽带,让利益联结也开始从“松散化”向“合规化”转变。相互的监督约束机制基本确立,风险和收益的义务责任更加明确,形成了一套区别于传统的利益联结关系,成为关系更加紧密的经营共同体[3]。在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和农业产业集群型融合模式中,个体农户通过与“链主”企业以土地入股、劳动力合作等方式开展合作,积极融入产业融合共同体中。“链主”企业又向产业链上的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订单生产,帮助对接渠道,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有效增加农户收益。榆中县李家庄村将自有的5000亩土地通过整合和作价流转给田园综合体,农民以每亩耕地100元资金进行配股,年终从利润中按入股比例分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土地流转费)+土地配股分红+众筹分红+单个项目控股分红”的模式④,使全体村民能够分享到产业融合带来的创新成果。
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就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榆中县通过政策引导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叠加与重构加速了产业融合,全力打造了20亿元级现代高原夏菜产业核心区、北山中药材和百合产业园区、青城及北山生猪养殖产业园区、中部都市观光农业聚集区等5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⑤。政府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政策细则,解决产业融合痛点和打通产业融合的堵点,促进了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激发出空间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有效提升了榆中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虽然兰州市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农业生产链条不够长,产业融合的互补性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建立的产业集群主要以“种植+加工”“种植+销售”为主,农产品附加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目前融合发展态势较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形式单一、发展层次较低、模仿程度高、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多元化和高品质的市场需求,导致产业融合的生产效率不高。
参与产业融合的“链主”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内在生动力不足,发展基础较弱,这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地域和产业之间高效流动,产业融合的资源得不到保障,引起参与融合主体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经营主体角色定位混乱,功能重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嵌入产业融合的现象。
兰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以订单生产和土地流转承包为主,运用现代公司组织结构开展联结所占比例不高。一些试点建立股份制合作的融合联结,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违约现象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产业融合项目推进过程中,对于各个主体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合作模式的路径不够清晰。另外,由于农民在产业融合中处于被动地位,收益谈判权和规划话语权缺失,平等地获得产业融合产生的红利得不到保障。[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软环境是制约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综合性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滞后,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有效性低。政策层面上,缺乏有针对性的配套优惠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导致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最大效应。政府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联动不够顺畅,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合力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
具体实践中,农业产业融合需要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与高新技术匹配度不够。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缺少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引领产业融合的“链主”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数量不够,导致农产品加工缺乏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空间有限,创新融合模式依旧处于模仿阶段。
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依托省会城市优质资源赋能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软性环境,为产业融合主体找到针对性强的服务,包括技术生产服务和市场资源;要结合各县区的要素禀赋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培育方案和评定标准。在加强扶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细化具体的扶持标准和方式,激发“链主”企业的内生动力;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入经营合作,成立类型多样、规模差异的经营主体,实现参与产业融合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不但要利用好现有财税政策,还要引入金融“活水”,使产业融合主体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参与,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开展包括股权、租赁、技术转让在内的现代产业模式的经营合作,吸引资金和技术,有效做大做强“链主”企业。
对于兰州市而言,加大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是延长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的关键。把农村现有的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等有效集聚和整合,发展结构多元,内容丰富的农业产业链。做深做精特色农产品加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分工,引导建立专注服务和配套的“节点”企业,实现产业链延伸;深化农业多功能性和区域内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共同点融合,丰富产业融合内容,实现农业生产与新型商业模式的结合,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边际提升[5];加强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一小时冷链物流”和“三小时冷链物流”的低温配送圈层,升级保鲜、分级包装、低温配送等环节,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
探索不同模式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经营主体和农民权益。一方面,着力找准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关切点,提升产业融合主体间紧密连接程度。结合实际,选择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路径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建立农民同经营主体间产业发展和利益统一的连接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主体之间利润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5]。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明确主体责任,防止农民权益的“边缘化”。通过保险保障、纠纷化解等机制,确保增值收益公平地分配给产业融合链条上的各个主体,从而激发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综合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衔接和互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城郊的延伸和覆盖以外。重点营造良好外部政策环境,促进政策部门的协同与一致,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配套完整的政策细则,避免重复建设和政策低效率运行。同时,新型融合主体也应主动对接各级政策,建设以当地资源禀赋为基础、适应目标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提高产业融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深挖科研单位、大学与农业企业的合作潜力,建立能够服务产业融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针对兰州农产品的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落地,提高融合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优化研发资金投入结构,侧重于支持和培育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和服务,通过实施奖补、分红、鼓励创业等政策,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研发和经营活动。
[注释]
①今年我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0亿元.兰州日报,2020-12-16(1).
②抓实党建聚合力 先锋引领促发展.兰州日报,2021-03-10(5).
③努力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兰州路径”.兰州日报,2021-06-21(1).
④兰州农村改革探索扶贫新路.兰州日报,2018-07-03(1).
⑤榆中县“四聚焦”推动乡村振兴.兰州日报,2021-0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