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昌 王珏
(1.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国际倡议。中国与东盟互为贸易合作伙伴,面向东盟的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重要部分。在面向东盟的合作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国家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中国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不是“单方单主体”的国际合作,而是“双方双主体”甚至是“多方多主体”的国际合作,即在秉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职业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体”,[1]是构建新时代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赋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有序性。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不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已然存在,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理念导向、目标指向、任务设计等还缺乏一定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还未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围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指向,在其内部的组织架构、理念指导、目标规划、任务实施、制度建设等方面有了统一明确的指向;二是,赋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关联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不仅是内部各主体及要素关系的总和,还体现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及要素关系的集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赋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价值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性不仅直接彰显在促进共同体内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教育间接促进共同体内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语境中,是指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为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解决各方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合作发展为任务,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发起成立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组织。这种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组织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类型指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类型指向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其成员组成、价值理念、目标定位、任务导向等都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范畴,以促进中国—东盟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要义;二是目标指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目标指向其内部成员国家的职业教育问题解决,包括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通过沟通、协商等途径,促进国际区域合作;三是结果指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结果指向各方在共商、共研、共建、共享、共创的基础上,形成适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理念、标准、平台、资源及机制。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是响应职业教育国际化深度合作号召的行动,是助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为积极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21—2025)》等文件,关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仅表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命运与共”,也表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命运与共”。因此,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不仅要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主体思想、坚持原则等作为指导,而且还要体现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共同特色和共同需求,在思想和行动上把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携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国际化热潮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议题”,[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既包含中国与东盟各国职业院校的合作,也包含中国与东盟各国区域间的合作。当前,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的留学生培养、标准的制订、技术的准入及输出,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与东盟加强职业教育深度合作交流,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不仅符合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人才培养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当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是相互尊重,坚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二是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守望相助,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四是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3]这就要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深度合作的号召,尤其是以秉承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为中国—东盟高质量发展赋能。
通过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整合和凝聚中国与东盟各国、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就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有效地制订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领域及合作方式,为实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合作搭建行动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共同目标及愿景,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可以从共商、共研、共建、共享、共创五个层面助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共商主要是指中国—东盟共同商榷职业教育合作的理念,如国际育人的理念、课程开发的理念等;共研主要是指中国—东盟共同研制职业教育合作的标准,如国际人才培养的标准、国际教学标准等;共建主要是指中国—东盟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合作的平台,如成立国际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国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共享主要是指中国—东盟共同分享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如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资源、基地资源、设备资源等;共创主要是指中国—东盟共同建立职业教育合作的机制,如国际治理机制、国际运行机制、国际保障机制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通过在理念、标准、平台、资源及机制方面,为共同体内各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参考、可复制的国际方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国际人才支撑,特别是为企业实施“走出去”培养“懂得国际语言、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也对丰富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制度体系不同,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的挑战。
制度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保障,是否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评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能否持续运行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制度体系方面的不同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上,由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各国政治制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职业教育的政治属性和功能来看,这种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达成制度共识;经济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在职业教育的定位、类型、模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也会影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障碍会影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各方的文化认同。
发展不平衡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如何关注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由于不同国家、不同职业院校、不同行业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为其提供的支持和要求各不相同,同时为其他成员分享的资源也各不相同,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各成员的实际需求;二是,如何关注不同主体对同一利益的诉求,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成员之间,存在多个主体同一利益诉求的现象,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关注及面对这种挑战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三是,如何关注同一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尽管不同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期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中如何在关注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同时,关注同一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也是挑战之一。
实现供需匹配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技术服务等方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供需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部的供需侧,体现在内部成员在课程、师资、实训等资源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外部的供需侧,体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当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供需侧如何实现“精准匹配”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供大于求,当共同体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远远大于各成员的实际需求,在外部国际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时,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其二,供小于求,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当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达不到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增长速度时,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问题;其三,供不同求,主要体现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部成员的资源配置很丰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也很大,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很好地精准对接职业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就出现了供不同求的情况。此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供需不匹配,不仅体现在资源、规模、数量等外在层面,还体现在质量、标准、体系等内在层面。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要秉承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倡议,还要结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国际体系研制、国际机制建立等方面实现共研、共创。
理念是“充足的概念,即客观的真或真本身”,[5]理念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客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构建,需要内部各成员在充分考虑发展现状、目标、任务等基础上,经过共同商定、讨论及达成一致认可。按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共商国际理念包括了“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大理念。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走出去”和“引进来”理念主要包括学生、标准、课程、师资、基地等维度。其中,学生维度包括招收的国外留学生和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标准维度包括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技术标准等,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中国—东盟商科专业人才,专门研制国际“SPADE”认证体系;课程维度包括国际化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师资维度包括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企业的产业导师、国际技术能手等;基地维度包括国际的实训平台、实训基地等,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门在老挝建立“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应在这些方面达成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理念,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奠定前提。
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是指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一个国家单独设立或多个国家共同设立的,开展面向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组织或机构。
其一,通过拓展现有国际化平台的功能,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如国际化特色学校、国际化民间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机构等国际化发展平台,支持现有的国际化特色学校等国际化项目建设,共建国际平台。
其二,探索自主建立的社会组织,以“抱团”方式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汇聚各种资源、有效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国际化民间组织的作用,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平台的搭建。
其三,借助地缘和区域优势,打造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平台。引进优势资源,开发国际化办学资源,拓展国际化办学领域。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区域对话交流的国际平台与机制,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等。还可探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提供技术指导或派遣教师境外指导,搭建校企协同平台,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开放式职业教育国际化平台,拓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渠道,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有效性,从而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纵深发展。[6]
共享职业教育国际资源是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关键和重要目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各成员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国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各成员的共同发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实现共享国际资源的方式很多,按照共享渠道的性质,可以分为线上共享和线下共享。线上共享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共享平台,实现国际资源共享;线下共享主要是各成员通过建立线下合作与交流平台,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每两年主办的“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每两年主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实现了国际资源共享的目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内各成员要基于共同发展这一核心理念,面向各成员共享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做法,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只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国际体系,才能保障一系列职业教育国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实施,才能确保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话语权。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育人体系应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其一,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现状,及各类企业对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动态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链积极对接,探索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校企共同培育,构建由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历组成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其二,教师队伍体系中通过共建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理念,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能力和格局,组建顶尖的专业及专业群,在积极发挥中国职业教育优势的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优质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比如,2017年东盟颁布了《区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Regional TVET Teacher Standard),[7]以此推进东盟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其三,课程体系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结合国际教学环境,确立不同阶段的课程知识、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实现核心技术教学与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职业资格考试的良好适应与对接。
其四,教学体系中加强国际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国际化教学模式,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准。如“鲁班工坊”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 模式),通过完整的、真实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活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来培养国际化人才。[8]
其五,评价体系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由团队自我评价、学校考核、专家评估,以及第三方评测机构或政府考核等组成多方评价机制,综合评价结果,保障国际评价体系的效力,维护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9]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各种类型的体系还需得到各成员的共同认可,才能顺利实施及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在研制国际体系时,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
共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主要是指为实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设、管理、运行等各要素相互作用,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包括合作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共享机制和保障机制。例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会,设置名誉理事长、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理事会成员包括中国和东盟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涉及8 个东盟国家、53 所职业院校、15家行业企业及研究院(所);为明确理事会成员之间的职责,专门制定了《中国—东盟职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会章程》。在管理机制方面,为了保障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开展系列活动和业务,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构建沿线各国教育政策信息交流通报机制。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及共建丝路合作机制。[10]通过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高校境外办学;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深化教育国际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长效发展。
总之,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把握当前中国与东盟进入历史发展新时代的重大机遇。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2022年是中国—东盟走向更为紧密合作的起始之年。继续秉承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和成就,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东盟在职业教育理念、体系、平台、资源、机制方面的共商、共建、共享、共研和共创,这是新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实现共同发展的路标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