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林小琦 吉小岑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在1978—1991年全面恢复职业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1]1978年,邓小平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2]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中等教育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3]自此,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一切改革“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少年,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加速提高文化技术水平”,[5]职业教育进入迅速恢复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6]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从而改变本科和专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从此跻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截至1990年底,全国共有16,000多所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年招生225 万人,在校生超过600 万人,学校数、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是1980年的2倍、3倍和2.5倍。1980—1990年,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100 多万人,各种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约1亿人次。高中阶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接近1∶1。[7]
在1992—2002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阶段,形成了优先发展、优化发展和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8]1994年,江泽民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大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多办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人才。[9]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制定了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和进入条件等,标志着职业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1998年,党中央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三改一补”的管理思路,对职业技术学院(包括:职业大学、五年制高职和举办高职的民办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行资源整合。1999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0]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11]此次会议以及其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也迎来新发展。从1993年至2002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由83所增加至568所,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从3.5 万人和8 万人增加至72 万人和161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保持在6,000 多所,年招生人数由316 万人增加到近470 万人,2002年在校生规模达1,197万人。[12]
在2003—2011年科学发展职业教育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2004年,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事要抓紧抓好,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进一步明确,要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13]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4]同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提出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第一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15]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6]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终身学习需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17]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18]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1,280 所,在校生744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3,177 所,在校生2,197万人;依托职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达6,000多万人次。[19]
2012年至今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类型定位和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1]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全国第七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把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2]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四大”任务,[23]表明了党中央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做出了具体安排。[2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5]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6]同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明确了长远和近期目标,确定了主要任务和发力点。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次会议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7]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通过并予以实施,强调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夯实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法治基础,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化水平的上升。
2020年,通过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的人数超过300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的60%;教育部遴选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和447个X证书,100多万人参加了培训,71.55 万人参加了考证;先后启动了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7个部和城市试点5 个,探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新路;全国高职(专科)年招生人数分别达到483.6 万人、524.3 万人,连续超过普通本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关键推动力。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13 万所,在校生3,088 万人,独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27所。[28]
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也发生巨大转变:由局部发展转为体系建构、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由单一封闭转为多元开放。回顾党领导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党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证法2 不妨设a>0,b>0,c<0.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两个固定点以点A为圆心,线段AB为半径作⊙A,⊙A与x轴相交于点C和点D,与y轴相交于点E.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职业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其贯彻落实之所以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有益国计民生,皆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持续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也是结合不同时代背景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创新;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最宝贵的经验和最强大的发展动力,也是我国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核心是处理好党、政、学、企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职业教育方针。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实现利益主体间的有机协同,形成党委领导、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治理机制。
党领导职业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更是党领导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原则和高效方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去引领,才能为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设计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道路选择作为核心问题。2002年,朱镕基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与劳动就业的联系。[29]2005年,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30]高度凝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2014年,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通过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多元办学、坚持分类指导和坚持示范引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31]
总之,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3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与职业教育工作“两个实践”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在推进现代化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中,职业教育始终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领导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石。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职业院校才能够将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和创新中。[33]在职业院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和学习,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使职业教育学习者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改造世界,夯实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先后做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强调为人民服务,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践证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只有扎根人民、赢得人民信任,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高考的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维护了社会公平。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和“双高”建设,始终把质量作为党领导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力点。深化对外开放,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更高站位和平台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随着党对职业教育领导权的确立和改革,推动了职业院校领导体制的不断完善。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机制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逐步完善下不断发展。根据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公办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民办职业学校“强化学校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保证其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34]根据2022年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35]根据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公办专科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36]根据2021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公办专科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37]根据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办中、高等职业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38]根据201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中、高等职业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39]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业教育规模由小变大,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培养了一批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极大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也从普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转变为“挑大梁”的类型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和期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也迎来了重要的机遇,进入了“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职业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科学决策职业教育重大事项是中国共产党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领导原则。新时代,职业教育应继续践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基本方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把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一是将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熟悉、关心和研究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也要抓好党建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切实把党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
二是增强“四个意识”。各级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党组织在政治立场上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对党的忠诚,做到为党分忧、担责和尽责;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职业教育良好政治生态,促进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
三是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职业院校必须抓实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固本之举,组建“会做”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多种场合、载体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和贴近个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之路。
一是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现代化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要以开放的姿态、谦虚的心态、自信的状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等多重挑战,继续在规模、质量、结构和公平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实现飞跃发展,为其他国家提高受教育年限和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现代化也是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面对产业旺盛的人才需求与相对低质量的人才供给之间的差距,职业教育应扎根中国血脉,发挥大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技术和工艺等原创性资源, 充分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二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协调发展。将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经济社会外在发展要求与职业院校内在发展需求,未来应依法赋予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更大的法定自主权,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愿与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技术传承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责无旁贷。
一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根本特征。牢牢把握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加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教育,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教育学习者心中生根发芽。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良革命文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二是把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依靠。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确保党的领导权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引领时代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教育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技术的传播者、党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要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社会和职业地位,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是把校企协同育人作为根本途径。要抓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严格落实职业院校课程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保证规定课程开齐、开足和开好。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范各专业国家课程教材的使用和管理。激发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实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让企业在职业院校重大决策上有“话语权”,深度参与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决定权”。支持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根据岗位和职工总量设定学徒岗位和企业“师傅”。
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在以往改革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有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奠定依法治理基础。做好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依法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适时地制定和修订下位的专项法律法规,构建更完善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框架,为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治理提供原则、程序和保障,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从“权威型支配”转向“法理型支配”。
二是加强建设国家制度标准提升治理效能。要加强国家职业资历框架体系、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的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和生均拨款制度。要完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各项标准,一体化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优化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标准。要分层分类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形成完整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符合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三是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向“善治”的转变。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建立从上到下的职业教育培训统一归口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各部委的职业教育政策和资源,建立省(区、市)委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度。要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政校分开,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坚持党委(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依规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确保职业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