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福 陈东旭
(1.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 新疆·伊宁 835000;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新时代;素质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文简称“教育部第43号令”)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下文简称 “教思政〔2020〕1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新时代,各地各高校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辅导员的待遇、职业感、晋升渠道等也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当然,随着辅导员评价体系进入科学、系统、规范和制度化阶段,辅导员的素质能力也应进一步提升。 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探索当前工作的新变化、新规律,找到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新路径。
素质能力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心理特征。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是指根据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内容等要求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具体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全面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等[1]。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国家人才储备,因此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对国家、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自身都意义重大。 在探索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前,有必要结合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教育主客体特点等多个维度,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第四十三章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到2035 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国目标[2]。 要建成教育强国,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
建设教育强国,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3],同时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思政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队伍中的主要力量,肩负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核心任务[4],他们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直接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建设,直接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因此,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后一公里”的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党性素养等十分必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高地,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各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文件。如: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意见》, 该文件对高校辅导员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 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创新辅导员制度建设;2006 年,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重要政策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该文件系统全面地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2017 年, 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进一步修订,首次把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等,作为聘选辅导员的基本条件[4]。
通过对上述政策文件的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高校辅导员,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当前辅导员们面临的学生是个性鲜明的“00后”群体。众所周知,“00 后”出生在互联网发展相对成熟以及移动互联网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中个性化的自我意识、 不善交际和抗压能力差是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关于“00 后一代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研究”调查报告显示,“00 后”一代富有理性爱国情感,非常认同传统文化,但受新媒体技术影响,也凸显出他们与“80 后”“90 后”的不同,其中有的沉浸在网络社交中,导致他们现实中的交际沟通能力不断“退化”。此外,大多数“00 后”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个性化的自我意识,有较强的独立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某些事物,比较排斥传统的教育方式。
那么,如何根据“00 后”大学生身上的新特点,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当前辅导员必须面临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成为“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合格引路人。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但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辅导员自身发展却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当前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比例较低,导致多数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例如:对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学科知识掌握不够丰富。 同时,对新理论认识水平有限,尤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从中汲取指导实际工作的思想方法。 第二,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难于将事务工作及时总结并转化成科研理论成果。 辅导员一直存在“忙事务、轻科研”现象,科研创新一直是辅导员的短板, 但教育部第43 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能力[4]。 第三,辅导员业务边界模糊。 目前辅导员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导致他们产生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怀疑和职业倦怠。
由此可见,在辅导员自身成长和职业化道路上依然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辅导员发展,这就迫切要求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20 年伊始,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肆意传播,面对人类共同的公共卫生危机,没有任何国家、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这也让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不得不将教育课堂迁移到“云端”,开展线上教学。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同样需要将“面对面”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变为“键对键”或“屏对屏”的线上模式。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线下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工作之必需。
此外,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25 年要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制定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由此可见,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要想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技术能力已成为必然选择。
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工程,一些学者从学校培训制度、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角度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从辅导员自身成长规律的视角研究较少。 而辅导员作为素质能力提升的主体,必须精准锚定辅导员面临的具体问题和自身成长规律,才能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其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可以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方式学习,补齐理论知识短板。 其次,全面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我国新时代实际出发,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为目的, 汲取各种文明养分的思想理论宝库,被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 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理论依据。 高校辅导员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4],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最后,坚持知行合一。 通过夯实理论知识,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成为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扎实的高校辅导员。 同时,不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用新思想新理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6]调查研究是辅导员准确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有效方法,也是辅导员在制定学生思想教育策略时的科学依据。 因此,辅导员必须通过不断转变调研作风,并按照如下方法逐步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首先,调查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莫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研究而研究。 调查研究要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生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辅导员要做好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常规性调研”,同时辅导员要结合自己实际工作需要开展“重点性调研”。 因为辅导员在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心有所不同,切莫在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只有在一个问题上开展深度调研,才能深刻理解问题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其次,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始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辅导员的初心就是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学生的问题不是每日坐在办公室就能知晓的, 是需要主动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事务处理方面要善于借鉴和运用项目管理方法。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与学校不同部门打交道,例如学生管理科、学籍科、学生资助科、学校保卫处等。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辅导员可以将事务性工作项目化处理, 并充分利用项目管理工具。 第一,将事务性工作按照项目管理流程拆分成发起、规划、执行、监管与控制、结束五个阶段,划定每阶段的任务边界、考评目标,确保工作高质量如期完成。 如:发起阶段要将预期量化,并准确与学工办人员或者学生达成一致;规划阶段要设计多种可执行方案, 并与团队成员协商后选出最优方案;执行阶段要积极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全力完成任务; 监管与控制阶段要实时了解执行的进度及困难,及时化解风险点;结束阶段要有成功的结果输出,并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第二,在事务工作中积极运用有效的项目管理工具, 提升事务管理能力。如:甘特图、状态表、思维导图、项目评价和评估技巧(PERT)、质量屋(HOQ)、工作分解结构(WBS)等,这些工具可以对事务工作范围进行可视化,从而提升辅导员事务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借鉴项目管理“四准则”。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第二,改变说教模式,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三,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第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时刻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学生,从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7]。因此,学习是辅导员快速成长的最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首先,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对我们的学习思维、阅读习惯影响较为明显。 如:阅读载体的“屏幕”化,打破时空地域限制,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模式,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内容,建立适合自己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其次,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如:学习强国平台、高校辅导员网络学习平台和辅导员之家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平台不仅包含了各类优质电子资源和优秀辅导员案例,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 反复学、反复悟,从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干好一切工作的保障。 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但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锻炼, 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充满困难和挑战。辅导员可以通过增强自控力和行动力,加强身心锻炼,从而达到提升辅导员身心素质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学习自控力和执行力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多读类似《自控力》《习惯的力量》《微习惯》等书籍,从书中汲取关于自控力和执行力方面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涵底蕴。 以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为例,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列举了大量通俗易懂且行之有效的提升自控力的方法。 其次,辅导员要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 设置可行的锻炼计划,并把锻炼计划尽可能地量化,这样才能让自己没有拖延的借口,从根本上改变拖延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执行力。 最后,投入全部精力和注意力进入锻炼阶段,在锻炼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纠偏能力,从而让身心得到持续且合理的锻炼,最终达到提升身心素质目的。
在新时代,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同北京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8]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高校辅导员只有勇于担起时代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引导青年大学生修炼小我,成就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