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思政 实践育人
——以小学高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8 讲教学为例

2022-03-18 02:56:47黄淑芬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读本价值观育人

黄淑芬

(云霄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300)

树无根不长,人无品不立。思政课是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航,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指南。一堂有实效性的思政课应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立德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思政课的内涵决定其教学很容易沦为枯燥的说教与背诵,或单调的讲授。目前,一些小学的思政课堂存在教师仅仅圈画文中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识记背诵的现象,抑或就课说课,没有与学生认知实际对接,没有与生活实践对接,单调无趣导致思政教而无获、教而少获,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明理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针对以上现象,有的思政专家研究如何做好大中小思政衔接,践行生本理念“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实“八个相统一”[1];还有学者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隐性课程资源,通过环境的优化和影响、课程的巧妙设置、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故事讲解法、典型分析法、情景设计法、现实演绎法、社会调查法等将隐性课程巧妙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从而落实思政育人目标[2]。

对于“个性”培养初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小学生成长的精神导航、指路明灯。教师要充分挖掘读本内涵,关注学生的个体活动,与时俱进、家校合育,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化的滋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个性。

本文以小学高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8 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教活思政理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一、不拘泥进度,打破常规,与时政对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成果,由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战略创新构成。[3]这一思想植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引领。[4]如女排健儿们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连同深厚的爱国情怀植根于心,才有了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才有世界为中国实力呐喊的最强音。思政育人的目的也正是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昂扬的斗志、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热爱祖国的人。教师不拘泥进度,灵活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程内容,实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师不仅要对新思想了然于心,对教材编排娴熟于心,还要有时空观、时事观与因材施教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读本中第8 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课,一开始就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昔日中国女排在世界赛场上祖国至上、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精神。巧的是2021 年7 月23 日至8 月8 日在东京举行第32 届夏季奥运会,暑假期间很多学生也跟随家长观看奥运会赛况,通过各种新闻播报乃至日常奥运会热议,对奥运盛况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不必等到半学期过后再教该主题,而是一开学就趁热打铁开展教学,从不同的比赛项目、不同运动员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地理解奥运精神,感受中国女排精神。

不巧,该读本出版于2021 年6 月,而同年8 月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没能进入半决赛。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记载或碎片化的播报理解过去的女排事迹,而他们全程关注如今的赛场,可谓记忆深刻。当读本呈现的女排形象与新近女排状况对碰时,他们会如何理解读本、回应现实呢?

这是作为一个思政教师应该着重思量的。教师把这一主题放在开学初讲,更有利于疏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明白女排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为国争光”,更是为了目标而竭尽全力、顽强拼搏的精神;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坦然面对、勇往直前。同时,教师要注意补充读本里没有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学会包容,懂得女排虽败犹荣,奥运精神依然熠熠闪光。

二、不照本宣科,化虚为实,与生活对接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以实际生活为情境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习惯和个性。

高年级读本中第8 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毋精神则不强》,理论性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5]。

若只要求单纯地记住这些知识,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怎么体现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之中的?”学生们不得而知,更谈不上去践行核心价值观。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用鲜活的事例、情境去拓展、勾连。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网上预约接种疫苗、健康码绿色出行、小区的全自动垃圾分类处理机等日常情境,引领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富强”,知道怎么去“爱国”,如何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好公民;也可以结合生活“小确幸”去感受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带给大家的温暖与感动。以显性生活为背景,以身边的案例为切入点,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把思想说清楚、讲透彻,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让价值观“活”起来,这才是思政教师的使命。

又如,在学校社团活动中,人人自由、平等: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心仪的社团课;为了共同的爱好,即便不是同班同学,也都文明有礼、合作共赢、友好切磋、各展所长。如此,抽象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和谐”就变得具体可感。当然,思政课绝不是纯粹地让学生明理,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价值观“活”起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享受快乐社团课的同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维护社团教室(场地)环境卫生,主动帮助教师整理教具等;在社团汇报演出排练等活动中,心中要有集体,服从整体编排,尽显社团风采。如此,“价值观”才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随处可以感受的、润物细无声的阳光。

三、不空谈德行,内修外炼,活学乐践行

思政教育始终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课时内把德育的全部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踏踏实实地践行德育价值观,让“知”与“行”真正统一,才能起到育人的实效。

读本第8 讲还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让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心里、铭刻在脑子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结合学习、生活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要心中有榜样,以榜样为标杆,向他们看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克服缺点,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6]读本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很大难度,实践就更加困难。

首先,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善于挖掘榜样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榜样人物的崇拜和敬仰。如2021 年东京奥运会跳水冠军14 岁小将全红婵的感人事迹:8 岁开始练跳水,入国家队3 年,进奥运队伍7 个月,14 岁就创造了世界纪录。这当中的每一天,她从未懈怠过:练习跳水之前从未练过体操的她,所有高难度动作都是在跳台上一遍遍苦练出来的。有时一个动作一练就是十几小时,小小年纪的她不喊疼、不喊累,以超乎寻常的顽强毅力,在挥汗如雨的训练中,一次次挑战自我、挑战难度,默默地努力,直至最终赢得世界的掌声,为国争光。这样实实在在的榜样浸润引领,能激起学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决心。

其次,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把这种情感激发、思想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和催化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布置形式多样、五育并举的实践作业,如“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期初书架大整理”“护绿保洁我先行”“敬老爱亲我最棒”等,让学生的品行落于实处、见于行动。

例如,2021 年9 月开学初期,为配合疫情防控,学校根据防控指挥部署停课近一个月。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悟“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笔者布置的实践作业中就有一项是“变废为宝手工制作”,让他们各自寻找家中废弃的物品,根据各自喜好自由创作,这期间可以拍下制作视频、写下制作过程或制作心得。这一实践作业很快成了巧手创作的好平台。学生在制作中付出了不懈坚持和努力,不仅支持了祖国的环保事业,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毅力,从感受手工创意制作的不易到萌发探索更多变废为宝、科学探索的强国之梦。

四、不局限课堂,广开渠道,家校巧共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和学生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7]新思想的落实,绝不仅只是思政课程的职责,还应该生动地融合在各学科教材元素里,融入学校的每一个活动,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育人理想,多角度、多路径切入,全员育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激发孩子内心的道德情感,多方、多维联动,切实帮助和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抗疫宅家期间,笔者布置了“奇思妙手完成‘变废为宝手工制作’”这一实践作业,家长拍手称赞、欣然配合,不仅鼓励孩子用心构思、精心改造,协作孩子完成难度较大的制作,而且还拍下制作过程,和孩子一起享受实践的点点滴滴。教师也能更客观全面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及时地在学生的“积分成长树”上添枝增彩。和谐的家校配合,使学生感受被爱,懂得发现美、创造美和传递美。

总之,思政课不是孤立的课程,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既需要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中,又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方位育人,实现生命拔节的快乐成长,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读本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雏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的价值观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散文诗(2021年18期)2021-10-08 09:56:58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中华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09:3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