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婷婷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近年来,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肩负着重大责任,全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方面,还是在课程建设、实践保障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对于物流创业教育中仍存在不足,比如师资不足、缺乏创新实战经验、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训内容不充实等问题,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文章对于物流专业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物流专业日常教学活动相融合,力求探索出一套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下符合高职实际情况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职创新创业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果。如学校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如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厅等,也有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实现创业课程培训、创新创业课程辅导、创业企业孵化服务等功能,但是组织机构与教学部门配合程度不够密切,思路不太清晰,制约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没有形成全校全员之合力。同时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学贴合不紧密;与实训教学环节结合不到位的问题。高职教学教师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能力、认识上不深入、所教授内容对企业实际工作针对性不够和实践平台指导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
基于创新创业的要求,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对已有课程进行重新构造和开发,提升学生适应岗位,提高就业水平能力,但是就设立创新创业这一门相关课程,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整、比较单一。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的课程教学在理论知识方面达到了系统和完整性,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教学和实践能力衔接不足,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流创新创业主要依赖于实训环节,取决于实训环节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水平。目前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对具体物流业务流程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实训的细节和方法不熟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权威性,这样创新教育就不易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院每年会派教师下厂实践,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教师主要依靠寒暑假期间进行下厂实践,许多企业认为实践时间太短,刚刚培训上手,教师就得离开继续教学了,和企业无法进行持续性的合作。同时,企业担心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被泄露问题,所以在合作时不会安排教师从事核心工作,也不会传授核心关键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技巧,基于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下厂实践,这样教师在后续职业生涯中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
产教融合过程中,物流企业、高职学院、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都推出了一系列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相互提供的资源不能很好的整合,一些项目缺乏落地平台和有效的工作方向指导,缺少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工作推进的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它的出发点是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不一定要创造出新事物,也可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突破传统常规思维,用唯物辩证法去解决问题,所以要挖掘学生潜在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创新创业能力。
1. 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业精神
需要在校园文化方面塑造,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立足于学院所在区域,服务区域、辐射区域,与区域创新创业相融合,结合学院自身学科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学生特点,加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开展各种创新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同时聚集地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与服务,培训创新创业文化的精品工程,促使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开展和推进。
2.构建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
从学院顶层设计入手,面向学生开展通识的创新创业教育,唤起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这方面的精神,构建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进而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征,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到学科专业中,对课程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物流专业相匹配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对有意愿和能力的学生,专设创新创业小组,开展专门性的培训,培养其物流的实战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驾驭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有目标有机会有准备地创业,增大创业的成功率。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型各层次的物流竞赛、课外创新创业比赛。选派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物流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创新创业竞赛中,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出灵感和火花,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构建学习比赛一体的实训课程,积极开发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种比赛项目,建立学习比赛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学习与创新相互融通,以比赛来促进教学改革,以比赛来促进教学建设,以比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如:在大一对新生开设“物流企业经营模拟”课程,让学生对企业运营有初步的体验,同时对有潜力的学生带领参加全国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在大二开设“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操”课程,与全国物流技能大赛、企业供应链虚拟仿真经营比赛等相结合;对大三学生开设“创业模拟实践”课程,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同时结合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与比赛融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物流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得到锻炼。
2.建立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外生活
构建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方式,通过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技术创新培训等社团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组织校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依托于校园创新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给以评定奖品奖励,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物流专业的第二课堂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快递驿站,物流社团与多家快递公司合作收发快递,既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仓储配送业务的理论知识,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实务训练,学生从中还可以勤工俭学,获得经济上的奖励。学生掌握快递运营技能后,毕业后就尽快地运营小型社区快递站,以物流快递服务为中心,鼓励物流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和考核目标,设置多样化、人性化的考核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前提,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实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民主评定。评价的内容上,以学习的效果为前提,根据每门课的课程要求,在注重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以学习结果、业绩等评价。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网络平台评价与现场评价相对应、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匹配,效率评价与贡献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元考核体系实现了考核流程化管理、加强了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点,强化了学习效果评估。
校企合作的实训室能够为校内教师提供与真实企业真实项目参与运作的机会,给学院开展针对校外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基地。企业导师将企业真实的物流项目引入学院,校内教师、学生一起参与物流项目的运作,全程参与跟进,直接面对项目中的问题,把握项目运作的流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仅锻炼了物流的专业技能,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物流业务项目运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教师通过参加实际工作项目,能够了解到物流行业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行业对岗位人才的技能与知识需求情况,从而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够更贴合实际地进行学习和技能训练,有利于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
校企合作型实训室,是校企合作的产物,较好地实现了产教融合。实训室是以物流专业校内实训室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合作改造,既保留了物流传统实训室的功能,又融合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元素。企业导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带入实训室,由校企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随着训练的加深,学生逐渐适应工作流程后,实训室可以承接社会其他企业的项目。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拓展业务,帮助实训室承揽各种社会物流活动,吸引客户,指导学生实训活动,提供项目孵化等事务。校内导师则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具体带领学生去完成各个校企合作项目。双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积极有效地将产业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转换为实践成果,促进实训室的良性循环发展。实训室按照学院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从政策、资金和人员上给以一定的支持。物流实训室同时能够为物流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支持,不仅能够提供物流流程实训项目,搭建了学院和企业之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为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兼职工作岗位,促进学院创新创业大赛和物流技能大赛的开展。
培养物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渗透。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希望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物流创新创业人才,为校企产业融合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