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静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黄旭华,“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来潜心技术攻关,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感佩黄老事迹的同时,他的讲话也触动着每个人:中国梦,就是国强民富;国不强,民再富,也没有保障;“我是搞军工科研的,我的梦就是强军”,朴素的语言揭示了科研的巨大力量。同理,教育科研就是强中国教育,教育科研的意义亦是无需赘言。如何做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一直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是我国教科研组织系统中贴近教育实践的一个层级,是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一线的教科研类别,其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和专门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研究。
对学校教育而言,工作效率几乎等同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有二:其一,深入领悟教育教学理论,使之融入教师思维和血液,外化于教学行为,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其二,以科研探究的方式,引导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爱上课程学习,且学有所获。例如在进行最枯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最基本的、核心概念“学前教育”入手, “学前教育就是旨在促进0~6岁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和措施的总和”。由此总结出,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活动(措施是实现活动目的的手段,因而包含于活动之中)。只不过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有所不同。将概念进行这样的拆解和分析,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分析,既然教育是活动,那么在活动当中的首要因素当然就是人,引导学生再继续追问,都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个活动?指导学生推导出教育关系主体有教师,有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育局,国家。他们分担不同的职能,因此要具备不同的资质,做出不同的行为。这样地学习也是一种探索的“旅程”,学生满载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在推导过程中把握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将书本变薄、掌握知识的目标。也便于这些学生将来在面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时候,把握工作思路和着眼点,完成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这种探索不仅可以运用于单个学科教学中,还可以应用于探讨整个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目前阶段,大多数都是义务教育分流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在鼓励他们不气馁,抓住年轻的最后时光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在科学分析国家职业教育目标,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现状之后,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总结出简明的职业教育目标:一为掌技能,一为做人。掌握技能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学习,如何去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也就铺平了掌技能之路。而做人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品德,另一方面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成了教书育人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校的其他工作亦如此,明确了工作目标后,采用科学分析方法解析工作环节,再依据内容、性质寻求正确方法,就可以提升效率,达成工作目标。
特级教师李海林(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上海市浦东区洋泾中学校长)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时期:任职初期、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任职初期教师成长主要动力,是对教师职业的好奇、向往以及学校管理的压力。第一次成长期的教师,渴望校长和同伴的认可,他们成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校长和同伴认同的追求。他们开始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成绩当做最大的成功指标,其出发点仍然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和赞扬。教师进入高原期的表征是:工作热情明显下降,发现很多事情都在重复;发现自己不能从同伴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再努力,教学效果也没有明显的提高。高原期是第一次发展过后的高原,因此,他们以为这就是发展的终点,从此裹足不前。大约有1/2,甚至更多的老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可以提升教师素质,有望实现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成为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专注教育实际工作且潜心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个困惑:教育理论是教育专家的实践成果,定然是科学的,具有可操作的。然而,事实是教师却难以复制。例如,《学前教育学》中要求教师在观察的前提下,进行幼儿游戏指导,促进幼儿发展。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幼儿游戏是教师主导的,幼儿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意愿,因此,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也就难以实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是经过研究,彻底将游戏的权利交还儿童,引发了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和自愿性,爆发了游戏天性,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退后一步,不仅实现了在观察基础上的指导职责,而且,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师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使他们不断走上事业的高峰,所以说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科研的实质是追求未知,不断创新,教师在求真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研素养,也纯净了“三观”,提升了师德;同时创新的道路往往不会是平平坦坦的,而是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教师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脑力,扩大了眼界,而且锻炼了心智,增强了意志。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问题很多。在这里,我们只讲两个突出的问题。问题的阐释源自相关研究(见参考文献)及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泛象。
科研的实质是发现问题,探求未知,开拓创新,实现强国富民的终极目标。讲求实用,是科研的当然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逾加重视国家的科技建设。我国的科技进步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科技发展取得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有一些不良现象也进入到了科学研究领域,如文凭造假、学术腐败等,其本质就是实用主义的绝对化,甚至达到了利己主义的程度。具体反映就是科研与职称挂钩,甚至可以说科研目的只为了职称。于是出现了在一些学校,只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们在“搞科研”,而大多数已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再从事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等教育科研活动。由于科研目的的偏颇,导致了科研流于形式:为了“速成”,论文主旨和课题的选择缺少研究价值。研究内容不过是概念的堆砌,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开题、中期和结题的阶段转换,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的课题套路……这导致了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浮躁和低效。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讲: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所想的不是金钱,不是名利。我们所想的就是追求未知,不断创新。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不考虑失败怎么办。否则是没有科技创新的勇气的。黄老的讲话,向世人诠释了从事科研工作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和气度。即使是在基层学校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也不能将教育科研工作仅仅局限在职称上。低效科研不仅不利于教职工的科研能力成长,还会滋生功利、敷衍的消极劳动心态,阻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此种氛围的弥漫最终会对整个教育工作进程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浮躁的表现之一是不能够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一方面,实用主义的这种思潮影响不仅反映在科研工作上,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也有所体现:因为不能马上获得对价,所以难以对学生付出真爱、真心,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困难,更遑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教育对象的观察不能做到专注和钻研,导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给予真教育。因此难以发现教育教学当中的真正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在教育实践当中碰到了真正的问题,也不愿意付出辛苦去潜心研究。
解决基层科研工作适当的问题,关键是解决基层科研的定位问题。从研究层次上,教育科研问题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就是国家层面的,中观应该是教育行政机关,或者说社会层面的,微观层面研究的是学校的和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应定位在微观层面。
1.发现和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真问题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是最接近教育真相的人。在完成本职的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不仅用心,还要运用科学研究之眼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具体内容包括: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学习的本质,把握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如何教学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等内容。
2.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认真学习和践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入课堂和教育日常。将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并非易事。其一,那些知名的教育理论往往自成体系,穷尽了教育理论家的毕生教育经历,甚至是全部人生的浓缩。抛开理论水准和教育实践经历,仅仅从时间体量上,我们便不可能在短期内驾驭的了的。其二,即使是一种貌似简单的教育方法。也是融合了创制教师的个人经历,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因素。再加上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等因素的不同,也难以做到照单全收,一蹴而就。
因此,当我们确认了学习理论的使用价值之后,就要潜心研究,尽可能多的掌握研究者的理论。在了解理论内核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把握理论知识脉络。应用其合理内核,改造其外形,以贴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最终实现验证教学理论,质疑教学理论,改善教育理论的实践目的,形成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基础上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做一名教育理论的践行者和验证者。在研究基础上,提炼和总结自己的验证过程,形成真研究。
1.科研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教育的实质是教育活动和措施的总和。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就具体教育过程而言,其焦点因素就浓缩为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手段。学生是教育目的层面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素养、修为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教师要教书,就要研究教学大纲,掌握正确教学方法。熟知教材内容,了解知识模块儿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系统性的有机整体,便于指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育人,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学习行为的长板、短板,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道德发展状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教师还要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无论是提升自身修养,还是掌握知识;无论教书技巧,还是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需要教师要做到精细研究。认真实践并在实践中思索和反思,才可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做教育科研,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教师的义务。
2.工作即科研
一般地说科研的流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推翻假设,再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亦是如此,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教育问题。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霸凌、自残等比较严重的不当行为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走近学生,去发现原因。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加以干涉、矫正。而这个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学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关闭了心门、拒绝教师的干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打破这种心灵壁垒。亦或是教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难以去除,或者根本是无法去除,这样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开拓学生的心灵视野,提升认知层次,改善情感,增强意志力,对抗不利的诱因。此外,学生在问题行为矫正过程当中也会反反复复。
面对上述种种,教师要不断思索,寻求突破难题的方式方法,有时候还要请教专家、查阅相关理论典籍、家访、谈心等。而这种潜心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专注工作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工作记录、总结的工作习惯,便就成就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做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培训和引领,是基层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培训内容除了上述科研定位和科研理念的内容探究之外。还要介绍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学术论文的写作,课题的申报、开题、研究、结题的流程和内容等要求。除了培训宣讲之外,采取案例法和实验法进行培训。所谓案例法,就是解剖成功的经典的教育科研实例,分析研究其特点,架构,获取研究经验,实现培训的目的。而实验法则是选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组建“大规模”的科研团队,沟通探讨,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目的就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技术素养。
总之,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科研也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研究对象。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提升教职工的科学素养,改善基层科研工作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做最好的教育。最后,用黄旭华院士的话做结束语:“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科技是不断创新的。是永无止境的。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