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流 毛云飞 谢爱香 吴灵芝 黄明文
(浙江省遂昌县妙高林业工作中心站,浙江 遂昌 323300)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1],其茶油已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2002年)[2]。在浙江省遂昌县,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使得绿色无公害的茶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8年的价格达到116元/kg[3]。但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种植的普通白花油茶,品种混杂,产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仅150kg/hm2左右,只有高产良种油茶林盛产期平均750kg/hm2[4]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采取合理的改造措施,油茶增产的潜力巨大。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遂昌县油茶经营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旨在为林农增加经济收入和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遂昌县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东经 118°41′—119°30′,北纬 28°13′—28°49′),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7月最高气温40.1℃,1月最低气温-9.7℃,年平均气温 17.1℃, 降水量为1 212.5 mm, 相对湿度79%,无霜期223d。土壤以微酸性的红壤、黄壤土为主,非常适宜油茶生长。用油茶籽榨油以供食用在当地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素有“浙西南油库”之美称[5]。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遂昌县现有油茶面积6 319hm2。其中,20世纪70年代前后种植的普通白花油茶4 755hm2,通过劈山、垦复、施肥综合改造了2 400hm2;机械方式分批伐除普通白花老油茶林更新种植“长林系列”良种的仅有26.67hm2,还有2 329hm2是没有改造或更新的。2010—2018年新造油茶良种1 564hm2。
2.1.1 品种混杂老化,增产潜力有限
全县现有油茶面积6 319hm2,20世纪70年代前后种植的普通白花油茶占75.25%,由于该品种经过了长时间(2 300多年)多代繁育,存在品种混杂、退化老化等问题。虽然对其中的2 400 hm2采取了劈山、垦复、施肥等人为干扰的改造措施,单位面积产油量由改前的70kg/hm2提高至150kg/hm2,但仍然只有高产良种油茶(750kg/hm2)的五分之一。
2.1.2 老树分批择伐,方式方法欠妥
2.1.2.1 机械方式择伐使产量损失增大
为了促使20世纪70年代前后种植的普通白花油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能达到高产良种的水平,生产上也开始采用分批次伐除低产老油茶树重新种植优良新品种的方法。但在伐除低产老油茶树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间伐强度要求,采用留几棵伐几棵的机械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有技术简单、操作容易的优点,但也存在对老油茶树伐除不分优劣的问题。部分优株老油茶树被伐除,而劣株却被保留了下来,这样在油茶产量上就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2.1.2.2 林农采伐习惯影响幼林生长
低产老油茶树更新时一般实施留一行伐一行的机械方式作业,大多数林农的习惯是从山脚第一行开始向山顶进行横向隔行间伐。为此,东西朝向的基地,老油茶树横向隔行采伐后,上午的太阳光会被东边保留的老油茶树遮挡,下午的太阳光又会被西面保留的老油茶树遮挡,这对强阳性树种[6]油茶来讲,由于幼苗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生长受到了影响。
2.2.1 林地重复连栽,养分供应不足
采用淘汰低产老油茶树、置换优良新品种的方法改造油茶低产林的过程中,有专家研究用优良油茶无性系作接穗,进行大树高接换冠的方法,效果显著,第3年产油量就可达450 kg/hm2,盛果期的产油量能达到普通油茶林10倍以上[7]。但因操作程序较繁琐、技术性强、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生产中并不多用。生产上常用的是伐除低产老油茶树,重新种植优良新品种的方法。该方法虽然技术简单易学,林农容易接受,但存在林地重复连栽问题。朱相雄[8]等在油茶和杉木及茶叶采伐迹地 3 种地类上种植长林系列油茶新品种,结果发现幼树新梢生长量最低的为油茶采伐迹地,分别比茶叶采伐迹地和杉木采伐迹地少了 22.74%、30.26%。这说明油茶采伐迹地连栽对幼树的养分供应不足,抑制了新梢的正常生长。
2.2.2 伐桩萌芽徒长,不利幼林生长
挖掘老油茶伐桩不仅存在用工量大、生产成本高的难题,而且还会造成部分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所以,林农往往在低产老油茶树伐除后,不挖掘伐桩就直接种植良种油茶。虽然在种植时,掘大穴(60 cm×60 cm×40 cm)、施底肥(每穴施肥磷0.5 kg、有机肥1—2 kg),但造林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只有12cm左右[9],而伐桩萌芽条生长量最高的可达到20cm以上,直接与新造的幼林争养分、争光照,不利于新造幼林的正常生长。
遂昌县现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种植的普通白花油茶4 755hm2,通过精心的培育管理,单位面积产油量也只有高产良种油茶(750kg/hm2)的五分之一。这说明现有的低产老油茶林由于品种内在因素的影响,增产潜力有限。因此,淘汰老油茶品种,更新高产良种油茶对油茶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是提升油茶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老油茶品种更新改造利用高接换冠技术,因受有关因素的制约,在生产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根据郭小华等[10]的研究发现: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采取分批更新品种的措施,采伐低产老油茶品种,更新种植长林系列优良油茶,其置换强度为50%时,整片基地的置换时间只需5a,与不置换比较,产量损失13.59%,9a就能收回前5a损失的油茶产量。为此,笔者认为对现有的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采用分2次、每次更换50%的分批更新换种技术。这样不仅损失不大,而且回报快,林农容易接受,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2.1 做好择伐设计,实现伐劣留优
采用分2次、每次50%的分批更新换种技术,第一次伐除的那些植株,对减少林农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生产应用中,林农喜欢采用隔株或隔行采伐的机械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做择伐作业设计(省工)、采伐作业方便(简单)。殊不知这种机械的采伐方式,有可能将弱小、病残的留下,将生长势强、高大健壮的伐除,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试验研究表明:伐除强度为50%时,留优株、伐劣株的留优采伐模式,油茶鲜果平均产量比采用隔株或隔行采伐的随机模式可以减少34.25%损失[10]。所以,对现有的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采用分2次、每次50%的分批更新换种措施时,应多用留优株、伐劣株的留优采伐模式,少用隔株或隔行采伐的随机模式。
3.2.2 根据林地坡向,制订择伐方案
根据唐昌贻等[9]研究发现:油茶幼苗新梢生长量,横向隔行砍伐与纵向隔行砍伐之间,基地朝南方向的增加33.42%,基地朝北方向的增加 27.36%,基地朝东方向的却减少48.82%,基地朝西方向的减少9.81%。这说明对不同朝向基地中的低产老油茶林在择伐作业设计时应根据基地朝向来作规划设计,基地南北朝向的,采用横向隔行的择伐方式;基地东西朝向的,采用纵向隔行的择伐方式。
有研究表明:在低产老油茶林下套种耐阴植物,能改善土壤养分,提高油茶鲜果平均产量。其中套种华重楼油茶鲜果产量提高35.08%,套种多花黄精油茶鲜果产量提高15.84%,套种三叶青油茶鲜果产量提高11.49%[11]。因此,建议在低产老油茶品种更新改造的基地中,采用套种其他作物的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养分,提高油茶产量,还能实现以耕代抚、节省时间和提高林地综合效益的目的,彻底破解油茶采伐迹地连栽影响幼树新梢正常生长的难题。
低产老油茶树采伐后,为了防止伐桩萌芽与新造幼林争养分、争光照的问题,最简单、最彻底的办法是将其伐根挖除。但人工挖除伐根,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还会造成水土流失。目前,由严志伟等发明的“一种低产油茶林改造用伐根起挖装置”(授权公告号:CN 213280933 U),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户,在有防水土流失的保护措施中,可以考虑采用这种伐根起挖装置进行伐根挖掘。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还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可以考虑采用黑色塑料袋套伐根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只需将黑色塑料袋套在伐根上,四周用泥土压实即可。这样既能控制伐根吸收太阳光,又能减少伐根中的氧气,实现控制伐桩萌芽条的快速生长。如不采用黑色塑料袋套伐根,也可以考虑在幼林抚育时一并将伐桩的萌芽条清除干净。经2—3a的实施,伐根就会自然死亡,乃至腐烂。这两种措施,花工不多,成本不高,可以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中推广应用。
低产低效林分的老油茶基地依靠挖掘老油茶的生产潜力,是无法达到高产良种油茶单位面积产量的。只有下决心,分批次淘汰老品种、更换高产良种才能实现。为了将低产低效林分的老油茶品种置换的损失降至最低,必须应采取以下5种措施:第一,采用分2次、每次50%的更新强度;第二,采用留优株、伐劣株的留优采伐模式;第三,基地南北朝向的,采用横向隔行采伐的方式,基地东西朝向的,采用纵向隔行采伐的方式;第四,林下套种耐阴植物,改善土壤养分;第五,采用机械挖掘伐根或伐根套黑色塑料袋及结合抚育清除伐桩上萌芽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