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清 万山镇财政所
在社会不断地发展形势背景下,我国财政工作在正常有序地进行,国家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在当下阶段,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绩效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需要辅助基层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模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对于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种管理模式是以资金的支出作为基准,进而合理把控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以此确保拨款的资金落实到位,并且应用到实处,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所以事业单位如果要合理利用资金,那么需要以资金利用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依据具体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特点,针对一定时间段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应引导并组织财务人员制定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和方案,确保方案具备可行性;其次还需要制定较为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此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提供保障,有助于掌握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2]。
国家为了逐渐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了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以此优化配置政府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体现政府价值,树立政府形象[3]。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把握资金的应用情况,从而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在基层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确保资金的安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改善了传统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局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辅助财政监管部门监督事业单位资金的应用情况,从而为资金拨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面向事业单位所有部门,这是以财务部门作为基础和核心,逐渐关联到其他部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实,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发挥事业单位内控功能作用,从而有助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协作发展,增强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
积极展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政府拨款资金落实到位,避免资金浪费的问题产生,促进事业单位树立正面形象,增强事业单位公信力,推动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而言,增强预算执行力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工作内容,事业单位一些工作人员没有依据具体的制度展开岗位工作,虽然预算方案较为完善,但是对于资金的管理仍然不够科学合理,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执行力较差造成违法违规的情况产生[5]。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实施预算管理基础上,对于事业单位相关资金的支出进行专业的绩效管理,以此展开绩效核算工作。但是针对实际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调查得知,一些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缺乏对全面预算效管理的认识,会认为资金支出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与自身没有关联,往往只注重自身费用报销方面。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给予关注和重视,同样也只注重资金的支出,忽略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对于单位预算资金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监管,依据具体的应用范畴及方向进行合理把控,所以需要单位明确预算资金应用前后的具体情况。但是由于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并没有积极落实这一方面工作,在预算资金应用时没有进行合理掌控,造成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发挥自身作用。由于基层事业单位具备自身的社会职能,会受到社会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资金预算透支,甚至会出现应用预算资金应对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基层事业单位如果要有效落实预算绩效管理,那么会存在一定的困难[6]。
当下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指标时没有注重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和完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只有健全并完善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才可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正常有效落实。针对相关工作分析调查发现,很多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背离了具体的工作,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完全成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地顺利落实。另外,由于一些事业单位领导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绩效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预算绩效管理趋于形式,难以发挥自身作用,而且没有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造成结果不够精准。
一些基层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或者单位中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很多人员没有参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影响了自身的岗位工作效率和质量,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精确性[7]。
由于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比如在编制预算中,专业人员没有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导致决策内容不够科学,认可度不高。具体的目标也不够精细化,在执行预算中,工作人员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掌控,在绩效的评价中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科学评估,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内外评估结果存在差异。
基层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产生正确的认识,造成基层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时不能覆盖所有的工作内容,使得基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不高,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而这也导致了工作人员认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实际作用,影响了基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当下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没有积极建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造成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失。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全面监督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工作,并且能够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
政府部门在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方向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政策并积极落实,而对于基层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提升单位人员预算绩效管理认知,并依据具体的情况调整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效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基层事业单位应积极引导单位人员参与调查活动、专业培训以及讲座等,以提高单位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认识。基层事业单位还需要依据单位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差异科学分配职责,辅助单位部门团结协作互通互联,并制定跟踪调查制度,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8]。
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自身数据库制定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如果相关的预算指标不能满足单位发展实际需要,那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逐渐优化,进而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的部门进行相应的分工,因此能够被应用到单位的管理中[9]。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主要是由于基层事业单位工作较为复杂,而且琐碎,指标体系不够精细化,而指标的细化也更加趋向于理论层面。所以基层事业单位应优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对于以前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在明确时间段具体项目的风险点基础上细化以及量化绩效指标。
另外,基层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于预算绩效指标的落实进行全面的监督,针对具体的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此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时效性,这也推进了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基层事业单位还需要依据单位具体工作现状,引导单位人员学习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单位展开讲座,以此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基层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中,应注重财务部门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和体现财务部门的价值,具体表现在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全面监督,对于数据进行科学专业分析以及有效把控以后通报到单位各部门,而单位领导以此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制定单位未来的发展策略。如果财务部门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中发现了预算执行所产生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基层事业单位需要要求财务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并应用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这对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所以采取相关措施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性和专业性极其关键和重要[10]。
基层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范围的全面性。预算绩效管理不但包括了基层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支出,还包括了基层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以此可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所有工作环节中,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范围的全面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范围的全面性是基层事业单位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基层事业单位提高全面预算绩效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为辅助基层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提升基层事业单位管理成效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事业单位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能够与国家财政支付系统进行互通互联,传输和共享数据信息,提升预算绩效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发挥信息化预算绩效管理平台的作用和优势。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基层事业单位正常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健全并完善基单位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自身的价值[11]。
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制定预算以后,应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落实,而各个部门在明确了一定时间段资金的支出情况以后,需要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从而避免资金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以此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总之,应剖析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缺少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预算绩效管理欠缺全面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失,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需要全面提升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制定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此建立并完善基层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为基层事业单位正常稳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