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22-03-18 02:10方明明青岛市即墨区商务局
环球市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方明明 青岛市即墨区商务局

在市场经济繁荣、科技事业兴盛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格局转型升级趋势愈发明朗,以知识、信息为主导的生产、经营要素愈发活跃,对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现阶段人力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架构缺失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进一步诱发了岗位配置失衡、激励体系单一的状况,严重损伤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致使劳动力边际收益出现下降,有必要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其完善优化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一、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经济学是以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能够客观揭示经济运行规律,为相关决策提供指引,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最为常用的两类分支学科,主要讨论劳动力再生、劳动力调整、劳动保障[1]等内容,力求在劳动力投入最小的基础上,达成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该种视角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需求分析、选聘规划、培训开发、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能够通过对“人”的管理,减少培训失效、岗位流动等造成的资源浪费风险,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边际收益的提升。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内部岗位配置失衡

人力资源配置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向展开的系统性、前瞻性工作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岗位架构、业务流程之间的适配性,保障企业良好稳定运转,招聘选拔就是该种配置操作的重要前提,关系到企业总劳动力能否实现动态平衡,现有岗位人才能否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以更加稳定、高效的模式推进企业向前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岗位配置方面给予的关注度较少,招聘规划时对企业的需求把握不够得当,分析、预测方法应用较少,对主观经验的依赖偏多,很容易造成选聘超标或不足的情况,给后期的岗位配置失衡埋下隐患。还有部分企业招聘管理时,应用的方法、手段不够科学,进入标准罗列、梳理不够规范、具体,人员到岗后才发觉能力不适配,造成了选聘成本的白白浪费。

(二)激励体系单一陈旧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来,我国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极大变更,企业生存、经营形势均有所变化,提升薪资绩效分配合理性、改善企业用人、留人能力已经成为诸多管理者考虑的重点问题。但从当前形势看,很多企业的体系建设仍然是较为滞后的,薪酬结构单调、失衡,可变薪酬所占比例过大或过小[2],对技术、管理要素的倾斜也不够明显,甚至出现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严重损伤了员工积极性。同时,企业内部激励时效短期化、激励手段单一化现象也普遍存在,面对差异化的员工个体,这些企业统一采用涨薪、奖金激励方式,短期来看确实激发了员工参与生产、科研、销售的热情,但很难满足员工长期化的安全需求、发展需求,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激励高原”的产生,使得员工逐渐丧失进步、发展的动力,甚至出现频繁跳槽的情况。

(三)人力资源开发迟滞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化、动态化过程,从前期规划、选拔、聘用,至后期的培训、开发,均需要管理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遵循全局性、前瞻性原则,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力资源配置合理,防止沉没成本浪费,也减少后期的替换成本支出风险。但现有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还较为迟滞,相关的培训体系漏洞较多,内容陈旧且理论性强,口头传授的方式抽象性较强,与员工的生产工作实际存在较大出入,很难发挥指导性、帮扶性作用,且培训方式也相对单一,内部培训趋于形式化,完成后没有相应的考核、对接流程,损伤培训有效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外部培训覆盖面较为狭窄,仅有少量员工可以获得系统的培训契机,整体开发力度极为薄弱。

(四)信息交互流通缓慢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中是存在“劳动力边际收益”的,人力资源聘用、选拔、使用需要耗费一定资金,人员到岗、正式工作后又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创收,这种成本、创收差距即为边际收益,阶段性收益越大,代表人力资源管理越有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明显优化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举措也更加多元、有效,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注意到了“边际收益”问题,积极改革薪酬、绩效机制,完善开发培训流程,但对于“信息孤岛”造成的收益下降问题,却鲜少有企业关注,这种情况间接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上涨,管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收集、整理应聘、考勤、绩效等信息,造成了专业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制约了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提升,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效能。

(五)成本控制理念缺失

成本管控是现代化管理机制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能够较为直观、完整地呈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本支出项目、比例及数量,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评估、把握经营管理成效,找出有待改进的管理薄弱环节。现阶段有关成本管控的经济学成果、理论愈发完善,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注入了旺盛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管理者在成本把控环节片面聚焦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对人力资源成本了解甚少,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机制缺失,核算科目不明、核算口径不一[3]的状况时有发生,管理者无法从直观化的报告、图表中获知人力资源成本支出情况,也就难以准确衡量该阶段人力资源配置成效,难以客观分析、捕捉薄弱之处,间接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衡、资金流失严重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经济学视角探究人力资源管理路径与策略

(一)更新人力管理理念,严控招聘选拔流程

针对当前岗位配置失衡、选聘资源浪费的问题,务必要革新管理层理念,在管理机制中融入更多成本控制、经济协调思维,从全过程角度出发加强规划分析,防止盲目聘人、超标聘人等情况的出现。从选聘规划上看,要着重把握企业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采用SWTO(态势分析)方法罗列潜在机遇、风险,比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变更是否会带来某项产品、服务需求的增减,国际局势是否会影响企业进出口业务规模等,在准确评估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包含发展方向、经营规模等,结合阶段性人力资源预算、人才供给情况等调整技术岗位、生产岗位、销售岗位人员配置数量。岗位架构、数量确定后,还应当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将各职位的工作职责清晰、明确罗列出来,从中挖掘可用的需求指标,分析内容较为多样,比如任务分析、关系分析、强度分析等,既要明确工作核心职能、责任,也要明确各项任务的协调关系、劳动定额、工作循环周期等。

选聘渠道、方式也要进行创新优化,可以通过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平台、校招平台、人才中介机构等寻找能力适配者,也可以采用内部招聘制度,比如内部提升、内部调用等,可以显著节约选聘成本支出,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不断进取。选拔聘用所借助的技术方法较为多样,面试、心理测试、评价中心等均是富有代表性的类型,面试过程中要处理好细节问题,比如面试场地、邀约方式等,综合运用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提升评估效率,行为评估环节可以引入STAR询问方法,把握好Situation(情况)、Task(任务)、Action(行为表现)以及Results(结果)四个要素,避免信息含糊空洞的问题。心理测验的种类同样十分多元,比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多重能力倾向测验、埃森克个性测验[4]等,近年来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完善,评价中心方式也逐步推广应用,无领导小组、角色游戏等均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注意不同方式的效度、信度、公平度以及实施成本各有不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选择。

(二)丰富岗位薪资结构,多元手段强化激励

薪酬、激励体系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规避短期化、同质化误区,采用更加公平、高效的眼光看待薪酬分配问题,用丰富的层次结构、手段方法增强体系适宜性,给员工带来更加充实的归属感、成就感,保障其忠诚度的提升。薪酬设计过程中,要对岗位价值、难度进行全局性、宏观性把控,客观分析其在企业发展中的贡献度,适当考虑风险因素,确保薪酬等级划分合理,同时对同行业、同地区的薪酬市场展开摸底调查,弄清楚周期内人力资源支付行情,制定符合企业长远战略的薪酬制度。从细节角度上看,还要重点关注可变薪酬的比例设计问题,根据可变情况,通常可以将之分为高弹性、调和性和稳定性薪酬,适当的高弹性薪酬可以激发员工热情,使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业务开发、技术研究进程中来,但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素,外部经济、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高弹性薪酬结构产生显著影响,造成员工收入跳水式下降,或者企业用人成本大幅上涨,稳定性薪酬虽然不会招致这些风险,但容易抑制员工创造性,实践中要结合情况合理搭配和设置比例。

激励机制设计环节,则要摒弃传统、单一的物质激励方式,避免激励方法适用性下降、激励力度手段的情况,也减少了激励成本上升带来的经济、财务风险问题。可以推行短、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年薪制”“股权激励制”等,通常用于管理层团队之中,薪酬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被考核者还可以股东身份参与到决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中来,能够明显激发管理人员热情,防止高原效应的产生,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实力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引进更加个性化的激励方式,比如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等,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营造良好氛围,通过职系结构的梳理畅通员工晋升渠道,满足员工在个人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需求,增强岗位吸引力。对于协作要求较高的部门岗位来说,还应当强化团队绩效管理,制定明确的团队考核计划,对取得显著成就、业绩的部门、小组进行适当嘉奖,筑牢员工团队协作、攻克难关的理念意识。

(三)完善人力培训体系,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员工是履行职能义务、落实发展策略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道德素养会直接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增速放缓,总体形势稳中向好,各领域业务项目、流程均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相较之下学校教育更新存在周期性特征,教材、课程的完善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市场行情变化,这也就导致了人才能力结构与实际岗位需求的不匹配,因此人才选聘完成后,还必须经过系统的开发、优化,提升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发展的适配性,保障人才潜力的充分发挥。注意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政策背景、经营规模下,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要做好相关的预测、分析工作,以前瞻性眼光看待开发操作,集中资源提前做好紧缺领域的人才储备工作,切不可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完美,反而造成资源浪费情况。对于职业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员工,应当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逐步完善、健全,形成连贯、完整且持续的动态化培训制度。

在培训内容、方法上,同样要作出变革和创新,改变传统模式下同质化的思维路径,准确梳理不同岗位的履职内容、要点、流程,必要时引入行业法规条例辅助说明,除理论知识外,还要关注技能、道德层面内容,适当调整培训方法,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效能。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也可以与专业的员工培训机构、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选派、输送员工前往参加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加开放、宽松的培训平台。破除旧有单一化、刻板化的口头培训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辅助培训教学,综合案例法、小组合作法、实战演练法等保障培训效能。对于培训体系较为成熟、完善的企业来说,还可以开发、编制岗位专用教材、手册等,用优质、充实的内容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减少额外管理协调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为防止培训成效不佳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考核检测机制,结果与年度、季度考评相结合,激发员工自我提升热情。

(四)畅通交互协调机制,增强信息采集能力

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会产生大量的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管控同样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过程裨益良多,有助于扩大劳动力边际收益,将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也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提供便利。实践环节可以直接引入适宜的虚拟信息管理产品,比如国内的eHR、i人事、金蝶,以及国外的SAP、Orcle等[5],这些系统基本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运营逻辑和大量的实践例证,企业可以结合系统灵活性、开发成本等分析选择。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专业软件公司建立合作,开发个性化的管理运行平台,最大限度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同时加快人力资源虚拟数据库的建设,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仪、照相机等推动纸质人事档案、招聘简历的数字化转换,充实数据库内容。

平台界面设计要遵循人性化原则,配备的管理模块要全面、简洁,一目了然,通常需要包含员工个人信息、岗位晋升、休假考勤、薪资分配、绩效考核等多种类别,数据口后台开放接口,直接与各业务、技术部分连接,实时同步和备份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中,减轻人为操作负担的同时,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执行提供充足依据。同时从制度上完善信息化管理保障机制,编制系统化的数据核校规范,将数据录入格式、标准等明确罗列出来,防止收录不当造成的原始数据遗失、错漏情况,保障绩效考核、晋升提拔等流程的科学性。信息化平台的引入对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中也要积极革新内部培训体系,增添更多上机实操类内容,防止资源闲置造成的浪费问题。此外,数据库的建成使得信息更加集中、整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实践中还要配套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定期升级防火墙、优化防漏洞功能,规避信息泄露隐患。

(五)筑牢精细管理思维,做好人力成本核算

“人力资源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计量人才聘用、开发、替代成本,辅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践中务必要树立起精细化管理思维,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体系,用统一化的科目、口径规范核算操作,最大限度发挥核算效能。从全流程视角看,人力资源成本结构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存在于人才招募、选拔、录用的全流程之中,为达到预期的招聘目标,企业通常会广泛发布公告信息,甚至寻求与猎头公司的合作,期间产生的所有中间佣金、广告费,以及与人才洽谈过程中产生的招待费用、场地费用,后期的初选、复选、背调费用等均属于取得成本范畴,部分企业为吸引高等教育人才,还会再用定向培养方式,从培养开始至入职结束产生的费用资金,同样可以计入取得成本之中。此外,企业与人才双向匹配完成后,还会进一步产生安置费用,包含安置人才所需的临时生活费、报道交通费等[6],对于高素质特殊人才来说,可能还要涉及一次性补贴费用。

(2)开发成本。为缩短人才适应周期,加快上岗操作速度,企业在选聘完成后通常还会提供相应的开发、培训管理服务,帮助员工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等,主要包含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等。部分岗位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企业还会提供专门的脱产培训平台,委托专门教育组织、机构等,对人才展开周期性和阶段性培训,这种开发方式资金耗费量较高,切不可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而是要综合实况进行科学的资产化处理。人才培训完毕后,还会涉及使用成本问题,需要综合岗位风险、技术要求等合理设计薪资,在激活劳动力积极性的同时降低成本支出。

(3)替代成本。伴随经营规模、发展阶段变更,企业对于人才架构、能力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特定岗位可能会被替代或消失,由此产生的人员交替费用、取得开发费用,以及人员遣散费用等,均可以计为替代成本。要正确认知人力资源成本核算重要性,在传统会计账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相关科目,规范待摊、摊销、损益统计流程,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专业性特征,能够从经济学视角统筹优化薪资分配、岗位设置,为经济收益最大化奠定基础。实践中务必要正视其潜在价值,积极更新人力管理理念,严控招聘选拔流程,立足企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科学设计人才架构,同时不断丰富岗位薪资结构,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发展激励等多元化手段激发员工热情,在此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专业管理团队,最大限度满足人力、成本均衡需求,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