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以峨山县为例

2022-03-18 01:38王璐瑶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峨山供给服务

王璐瑶,毕 东

(云南农业大学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三农”是长期受到国家决策层重视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成长起到支撑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有所变化,城乡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开始重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调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条件[2],促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对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3]。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要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参照,把村级文化室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村级“文化综合体”,加强数字乡村建设[4],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基本服务项目、服务保障、服务的法律责任、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绩效评估等是文化建设的重点[5]。本文对峨山县各村镇这些方面的情况走访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一、峨山县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一)峨山县简介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全县辖3镇3乡2街道,76个村(社区),国土面积1972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近年来,峨山县按照打造“绿色钢城、生态彝乡、最美峨山”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兴县、开放活县、共享和县”五大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云南省文明城市称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二)公共文化建设举措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峨山围绕着建设文化强县战略目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乡村建设为重点[6],实行了全面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举措有:

1.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

峨山建成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1个县级公共文化馆,覆盖率达100%;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覆盖率达137%;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形成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全县总藏书超过25册、电子书超过6000册。峨山县文化部门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截止2020年8月,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8项,彝族文化艺术传承基地16个。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每年组织公益文化艺术活动和培训活动,五年来向农村留守儿童送书籍超过10000册,免费培训人数4000余人次。

2.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根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了《峨山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考虑到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和组织文艺活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在基层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二是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达标定级工作;三是将农村文化活动室与党、政、法、科技、体育等宣传教育相结合,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

3.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培育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以县级、乡(镇)级文化单位为主导,五年内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其中县文化馆文艺团队组织文艺演出50余场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乡(镇)、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自发组织舞蹈、戏曲、体育等文艺活动。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一是不断培育和壮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二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7]。

4.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县群众文化工作队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工作,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并演出数百场次,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阅读进入机关、社区、校园、企业、家庭等,积极开展健身、科普、文艺、普法等活动,以彝族火把节、乡村旅游等为特殊活动,吸引本地人和游客广泛参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本地文化产品、活动与互联网、手机网络平台相结合,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资源网络化共建共享。

5.加大村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

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起到组织领导作用,各个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扩大群众参与度,并且县财政的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给予县图书馆和文化馆16万元的运转经费,给乡镇文化站4万元的运转经费,为了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县里支持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供思想教育、培训等服务,引入高校毕业生在基层乡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下派专业文化工作人才到基层乡村指导工作。

二、峨山县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一)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的量化指标不同,其供给率只能通过粗略统计,并且由于偏远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导致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人与官方宣传的不相符。本次研究对峨山县8个乡镇(街道)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针对公共文化供给的问卷设置包括: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法律责任、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情况、人员配备情况等方面,收取有效问卷120份,通过统计结果来看,各种回答差异性很大,甚至有的被调查者还不了解本地有没有公共文化建设。分析其原因:由于有的乡(镇)、村(社区)干部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缩减投入资金,造成文化活动场所面积小、设施设备不足或陈旧,文化产品缺少实用性等,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另外,大部分基层单位迫于上级压力进行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但流于形式的成分很高,许多普通群众无法享受到文化服务,制度挂在墙上、挂在嘴上,缺乏有效落实,这是在软硬件方面基础建设都薄弱的体现。

(二)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相对欠缺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政府主导,村民自发参与为辅,但本质上来说农民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尤其是农村的青少年人群更需要文化产品服务,只有他们广泛参与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本次针对公共文化供给效率的问卷调查研究,在峨山县8个乡镇(街道)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设置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保障措施、舆论宣传等。收取有效问卷80份,统计结果显示,群众总体满意度超过80%,但对具体的服务内容不甚了解。分析其原因:目前大批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乡村留守人员多以老弱妇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为主,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与不到位,导致落到实处的乡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此外,文化站、文化室缺少专职的文化工作者、辅导员,多由分管干部兼任,这也是影响供给效率的原因。

(三)公共文化建设缺乏绩效评估

目前,各地方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以及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体系还未形成共识,如通过《峨山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来看,政策性的条款多于具体行动方法,造成难以评估绩效。本次针对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指标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基础设施和场所、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服务质量、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绩效评估的一级指标,发现该县的评估机制停留在硬件建设阶段,而对文化服务效果缺少统计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分析其原因:在公共文化建设上,该县存在一些偏差,过分强调图书、文艺活动、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民族节日等,而对贴近民生民俗的农民乡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不够重视,正因为缺少这些能给农民带来商机和利益的文化建设,造成农民的参与热情不高,最终消减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措施

(一)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率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形式单一且利用率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力度,培育文化专业人才,改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机制[8],最终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率。为此,建议从两个方面设计建设路径:一是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数量。落实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的经费,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乡村文化振兴保障标准和水平,对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设施设备建设,市县政府要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放眼未来,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扩大公共文化建设的范围。除了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级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之外,引导农民自我重视文化、学习文化也是一条可行途径;扶持喜爱文化并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挖掘、继承、开发、研究民族文化,加大文旅融合的力度,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融入景区开发、农家乐、民宿等实体,政府在旅游文化设施、标识、信息发布等方面给予支持,将乡村文化与社会、经济和教育联系起来,以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效益转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

根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主体地位弱化普遍存在,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较低等问题[9]是当前各地乡村文化振兴中普遍存在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峨山县按照狭义的公共文化来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即认为公共文化设施是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硬件方面的相关设施设备成为了建设重点,而对软件方面、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重视度不够,这就造成了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因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转变:一是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一环节依然以各级政府为主导,要求市县级的文化干部开展“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切实落实乡村文化振兴政策;乡镇、村(社区)加快培养专业化文化管理人才、演艺人才,发挥人才在文化组织、传播、弘扬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二是鼓励乡村组建文化队伍、民间文艺社团等。由于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的现状,因此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应该先进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调查研究,改变“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开展“自下而上”的“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根据受众人数去举办适当规模的文化节、艺术节、民族节等,将有限资金运用到关键领域,如扶持基层文化组织、民间文艺社团自发举办文艺活动等。另外,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吸引社会各界和民俗旅游爱好者参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本地区的社会知名度。

(三)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包含可得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五个维度[10],根据“可及性”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是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值得借鉴的。农民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客观反映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11],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但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按照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来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是必须要培养良好的乡风文明,因此,要着重对文化服务供给率和供给效率进行绩效评价[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行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设置三大评价目标,短期目标是提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率和供给效率;中期目标是改进乡风文明,实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水平整体提升;长期目标是配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文化发展为纽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如有些打造“美丽乡村”的民族地区提出“文化+”策略,把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和金融等相融合,产生了可观的综合效益,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民获得经济实惠,开始自觉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此外,当前各省市推行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这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还能引导全民环保意识提升,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语

“三农”问题长期是我国发展中的难题,其矛盾程度被淹没在城镇化的浪潮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经济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常见于政府文件、报端和网络,但要具体落实并取得成效,还要看基层政府和当地农民的发展模式转变以及不断的努力奋斗。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认识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片面思维和短期效益,其不仅是文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以“文化”为突破点,带动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等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提升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收入水平,实质上是推动农村及农民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峨山供给服务
有眼无珠
峨山县总工会:召开八大群体入会推进会
峨山县总工会:开展妇女维权宣传月活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