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

2022-03-18 01:44孔志光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性学生党员

孔志光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公益性微组织育人功能,是基层党组织加强组织生活、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宗旨教育的新途径。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1]。同时,这个新时代是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原则包括:强化党的领导,完善责任体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立足学生党建工作实践,总结吸收各地各校有益的实践探索,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建设目标,提出系统性的工作标准体系,为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质量评价提供政策依据。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的共通性

从原则上分析,高校党建似乎更重视于党组织需要学生做什么,而公益性微组织更多强调的是社会民众需要我做什么。从建设对象上分析,高校党建强调的对象是系统内的党员,而公益性微组织更多强调的是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全体学生[2]。尽管从原则和对象上分析,两者有不同侧重点,但是从育人层面分析,两者具有交叉共通性。第一,党建与公益是互相推进、互相作用的关系,党建能主导公益活动的开展,公益活动的开展又反作用于党的建设。第二,高校党建与公益性微组织,两者形成共通模式,从资源集约上分析,具有共享资源,共育学生的目标。第三,从参与群体上分析,两者具有重合性。党组织有义务组织党员参与公益性活动,而公益性微组织成员也有为党组织建设补充活动、补充育人的职责。

(三)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和建设的实践意义

公益性微组织在高校以社团形式存在,其公益活动的开展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缺乏信任、活动载体缺乏等困境,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公益性微组织难以实现组织目标,发挥应有的社会影响力的原因。但学生党建的融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益性组织存在的困境,并为公益性微组织深入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引导公益性微组织积极、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党建角度分析,为构建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创造实践条件。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一)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融合度不高

高校公益性微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往往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和思维,缺乏将党建主题和内容融合活动中[3]。同时,高校学生党组织、公益性微组织由于学生成员变动较快,导致缺乏活动延续性。特别是高职院校,不少党组织往往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教育等基本工作,其活动的开展还没有很好地延伸到公益性去谋划,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叉,也导致学生党建和公益组织之间的结合点很难找准。

(二)高校学生党建内生驱动力不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越来越规范、要求也越来越严。受学生党组织书记业务水平、党员个人素养等影响,部分党组织存在“不敢做”“不会做”“不愿做”党建工作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党员活动的开展,更是存在应付、厌烦等情绪,又因为党建活动开展次数有限,从而使得学生参加党建活动的频率不高,效果不佳。通过公益性微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除了为社会治理做出贡献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益活动,进一步加强德育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教育,为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助力。

(三)公益性微组织活动政治功能不强

高校部分党组织在引领公益微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仅仅热衷于公益活动的热闹、形式的新颖、氛围的效应,很少关注到活动所蕴含的党建元素和主题,导致公益活动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学生党建活动如果结合公益组织,则可以在公益活动中渗透一定的严肃性和教育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活动的政治引领作用。

(四)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经验做法不多

“党建+公益”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很多做法还在不断探索中。为此,经典的做法不多,也缺乏一些较成熟的运行方法。同时,党建工作在各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党建规范公益性微组织活动,通过公益性活动补充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提炼。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的目标

(一)以公益精神培育强化党组织政治引导功能

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最为重要的是要在融合过程中,将公益精神的培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党的先进性培育公益精神。(1)强化政治引领。学校要依托党的教育培训平台、公益共享平台等,加强对公益性微组织的教育引导。通过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确保在公益活动中落实党的方针政策。(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将学生党建和公益性微组织建设充分融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公益活动中与党的建设得以融会贯通。

(二)以完善公益制度促党组织工作机制优势发挥

公益制度是公益的基础,是社会组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党组织要以完善公益制度来进一步促进党组织工作机制优势的发挥。第一,优化组织架构。依托高校党建现有组织机构,进一步指导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积极扩大公益性微组织有关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面。第二,建章立制。从制度上增强党员以及微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使用感,起到约束党员和微组织成员的作用。第三,建立考核机制。对微组织成员以及学生党员的考核要形成捆绑考核,对公益性项目完成情况、志愿服务时长等纳入党员考核中。

(三)以强化公益活动提升,发挥党组织带动作用

公益活动是公益的根本,是社会组织公益活动、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将党员先锋形象展示在公益活动中,借助各种形式发出党的声音。一是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先进性。二是把党组织的鲜明主题显示出来,在公益活动和服务过程中,传递红色声音。三是在公益活动中把红色形象体现出来,鼓励公益性微组织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标准,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建设,营造党建氛围。

(四)以强化公益环境为基础,发挥党组织示范效应

公益环境是公益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它是社会组织公益形象、品牌、氛围、影响的外在体现。一是党组织要积极建立红色基地,为公益性微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创建红色公益品牌,由学校党组织牵头,整合各学院公益性微组织服务资源,进一步深化公益品牌效应。

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公益性微组织社团上

将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公益性微组织中,可以使公益性微组织更能有党组织的体现,同时,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合法性资源。比如,要求所有学生党员,以学院为单位参加各学院成立的公益性微组织,成为公益组织中的一员。这些学生可以在公益性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安排既能让学生党员有一种被认同感,同时也能在公益性微组织成员中,成为突出的一份子,让微组织成员向往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4]。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党员可以在微组织中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发挥一名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而公益性微组织建设,因为有积极的学生党员的加入,变得更为有意义,活动效果、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更加积极向上。

(二)创设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互动融合的特色载体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程序规范,学生积极性、先进性突出,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群体。为此,学生党建融合公益性微组织建设过程中一是将公益活动项目化。公益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由党组织进行统筹,同时,根据项目内容,由学生党员进行竞争性负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党员的能力,也使得公益活动项目化运作更具有特色。二是党员公益活动积分制管理。依托志愿汇系统,引入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要求所有微组织成员全部加入志愿者队伍。注重党建活动融入公益行为,推出红色主题项目,引导党员在公益性微组织活动中发挥模范作用。三是注重公益项目监管制度。党组织对公益性微组织进行全程监管。筹集相关资金作为公益性微组织的活动专款,明确使用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在微组织中探索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监督模式,试行专人专管制度,确保专款全部用于公益性活动。

(三)以公益精神促进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高校要积极营造主题鲜明、直观立体的党建工作融合公益性微组织的氛围,凸显红色印记[5]。(1)建立党员身份亮化机制。在公益性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佩戴党徽,亮出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微组织架构中,党员照片要上墙公示,在全体成员中树立典型。(2)创建阵地融合机制。党建活动、公益性活动要相互融合,健全阵地共享机制,解决场地不足现象。高校创业学院要积极接纳公益性微组织的孵化培育,汇集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3)高校学生党员要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公益活动中倡导公益精神,将公益项目的实施,民生资源的改善以及大学生服务社会组织进行整合,进一步营造互帮互助、共建和谐的公益氛围。

(四)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全面融合学生党建与公益性微组织建设

高校学生党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提倡服务育人、党建育人。高校要将第二课堂建设在公益性微组织上,通过公益组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让二课堂活跃在学生党建过程中。公益性微组织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公益活动,倡导公益精神,从而用公益精神教育高校学生。为此,服务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与党建融合的育人新模式,高校应积极拓展,并深度融合。将思政课程搬到实践过程中,将思想教育放在公益活动中,将党员教育融合在公益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党建与公益性微组织建设的融合。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性学生党员
公益活动证书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