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仙 上海济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无疑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开始重视风险防范,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内部控制失去监管,发生重大内控失效事件,如最近影响比较大的渤海银行28亿存款失踪案,引发证监会的关注,社会反响也比较大,各学者和专家对此也开展讨论,究其实质还是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由此可见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本文重点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
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COSO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过程,其目标是实现企业财务报表的精准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1]。为了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在COSO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有了新的界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二是内部控制是一种决策依据,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但无法避免零风险;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集中在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管理经营的科学性、法律法规的合法性上面。
内部控制的实施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实施全面的监控和管理;二是重要性原则,企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三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制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情况,结合业务内容和流程,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分析外部环境风险,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四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制定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参与,而各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五是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一定的经营效益,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关注点更多放在对员工的监督和管理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有偏差,执行不到位,企业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时,往往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计划进行,财务审计的内容也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标准来执行,导致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谈;二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企业更多关注组织机构纵向发展建设,而忽略了横向同级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得企业各部门交流和沟通不顺畅,缺乏协同性和协调性,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三是内部审计无法发挥效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不具有独立性,往往由财务部门兼任,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审计都归于同一个部门,不利于审计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四是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另一种是企业不可控制的经营风险,如市场变化情况、自然因素、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不能只停留在风险发生时的止损控制,还要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而渤海28亿存款案所反映的问题是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低估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五是内部控制信息缺乏透明性。根据我国证监会的规定,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要向证券公司上交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评审报告,但对内部控制评审报告以什么形式上交,上交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工作提出有效性规定,但不具有强制性而只是建议性,因此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六是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全面的内部控制应该体现在对企业全部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上,并能够实现对企业关键环节的重点控制,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以财务控制为主,企业以财务部门提供的目标和风险为依据,对关键环节进行评估和管理[2]。
首先,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发挥效用,内部控制相关评审工作不透明。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措施得到落实,国际上发达国家一般采用内部审计形式作为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机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以提交审计报告为主,缺少必要的信息披露,导致审计工作的效用发挥不理想,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其次,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是在COSO报告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相比较COSO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我国的内部控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缺乏必要的指导依据是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上面临的问题,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用的发挥不充分,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但也不能确保零风险,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财务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评估和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没有引起企业的重视;最后,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不足。风险控制意识不足导致企业存在风险控制问题,企业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手段,内部的风险控制主要由各业务部门自行开展,各部门针对自身部门的风险情况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的全局观,没有从公司角度考虑存在的各种风险,因此不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建设工作。企业的任何行为都与管理层的素质密切相关,管理层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企业内部控制效用得到良好发挥的保障是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观念,管理层要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并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对管理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诚信文化加入企业文化中,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另外,企业要加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并把内容进行具象化,结合内部控制的需求,建立可操作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最后,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员工的培养[3],通过严格的招聘机制,选拔优秀的人才,并定期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首先,坚持领导责任制,组建内部控制小组。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内部控制工作,为了使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需要由企业管理者全面负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小组,由企业管理者统筹规划,财务部门带头,公司其他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内部控制小组,负责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效保证内部控制执行到位。另外,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监管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加强对风险评估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技能;其次,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风险文化和氛围,把风险理念和企业日常管理理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灌输和培训,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利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最后,制定企业风险评估预案。内部控制风险是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企业需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规避,制定风险预案,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
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要确保落实到位,确保工作有效开展,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使内部控制的效用能更好发挥,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要具有独立性,并直接归企业董事会负责[4],和企业管理层不产生利益纠葛,更加利于开展监督工作,同时内部监督机制要具有权威性,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才会更加顺畅,企业要赋予监督管理部门一定的权利,使其在开展工作中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企业在开展监督管理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做到公平公开,使其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分为日常性的监督,即动态的全程监督,专项性的监督,即针对某一关键节点进行监督。企业的监督管理除了对过程的监督,还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监督的目的是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内部控制能够在企业顺利开展,高效运行。
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进行控制,需要完成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工作,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监管,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获取,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沟通工作,为了确保沟通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和健全信息与沟通的渠道,通过统一的沟通渠道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保障数据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从而确保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实施。
企业应该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指导调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新整理内部控制活动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对内部控制流程中参与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再次明确,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强化内控控制活动。如企业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部门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生产经营计划,对预算进行合理预估,并参考企业下发的预算编制,调整部门的预算编制,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确保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实现企业内部权责分离,并建立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使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执行到位,并通过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活动中的缺陷,及时更正并提出解决措施,使内部控制活动不断强化,利用企业经营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预防风险的必然要求,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监督企业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能够有效避免风险,提高企业的风控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高速运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规避法律风险,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逐步健全针对企业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行为会受到更多的约束,而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企业不产生法律风险,提升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内部控制的制定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并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各部门和岗位进行权责的明细划分,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关系[5],从而使各项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极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有利于企业达成目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利用内部控制的监管机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内部控制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内部控制中对资金的使用有严格控制和监管,使得资金的利用更加规范和合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信息的传递规范化和精准化,从而使企业获取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内部控制审计报表的透明化,能够使社会公众了解真实的企业信息,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构建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信息和沟通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符合企业要求的内控机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