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军 济南市人才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工作中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以及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若在日常的工作中缺少健全的内控体系支撑,那么单位将面临较多的运营风险,并且难以有效制约内部工作人员。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依据科学地管理流程,执行对财务及其他业务行为的监管,从而建构较为稳定的内部沟通体系。因此,事业单位对于当前的内控相关问题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逐渐健全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和谐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稳定的运营环境、严谨的风险评估和健全信息与沟通机制等。制定健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主要为了事业单位在处理各项事务时有制度标准以及运营环境的支持。内部控制体系在被应用到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为单位业务工作提供了相关的内控标准以及规范,并依据相关业务流程的关键点对于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以及管控,有助于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以及服务效率与质量,推动事业单位更加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1.影响范围广泛
我国事业单位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相关的业务活动也较多,而业务活动不仅涵盖了资本的管理、收支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方面,也包括了社会服务、公务管理等活动,相比企业,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涉及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2.关键点存在差异
事业单位与企业是不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生产发展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获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服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作用,为国家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更多倾向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所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关键在于突出公益性、服务性,强化提升社会效益。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对于经济业务活动风险的预测、防范、管控,需要结合实际业务流程,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才可以明确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业务与财务相关责任以及工作程序,并且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组织架构,从而可以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与质量。重视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和质量。
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缺少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知,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流于形式,缺少科学完善的前期规划和操作流程等,进而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内部控制体系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严重影响岗位工作质效,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周期长,产生效果却不明显。此外,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内控认识不够,往往关注事业单位具体业务展开的情况,忽视了风险因素的防范,没有形成统一观念,对于内控知识的掌握以及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制定的重要作用以及价值。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在展开内控工作时各部门间不够协调,没有展开交流协作,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工作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与所在部门以及岗位工作关联不大,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所有部门产生的影响。
一些事业单位仅仅制定了财务层面的规章制度,却没有细化到业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健全、项目的建设、物资采购、资本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层面或者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较为成熟完善的内控体系。事业单位收入支出以及业务流程相较企业较为简单,如果欠缺健全完善的制度,势必导致工作产生一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较为散漫,内控制度不够成熟;还有一些单位制定内控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度与具体工作不相吻合;没有积极完善相关的制度,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不能依据具体的要求实施财务管理,造成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的功能作用[1]。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监管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工作得到正常有效地落实,而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必要基础,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并给予支持。因此,需要在制定内部监管机制基础上合理配备监管人员,以此确保内部控制切实发挥作用。当前阶段,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机制不够健全,或者虽有监管机构,但监管力度不够,难以及时准确发现问题[2]。此外,受企业单位财务以及物资采购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传统监管观念影响,方式方法较为机械,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影响了内控工作发挥应有的效果。
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需要具体工作人员积极执行才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加需要专业人员积极实施。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服务事项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机构承接的工作日渐繁重,但是由于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方式方法不得当、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此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系到了财务管理、统筹规划以及风险管理,需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且敢于创新创造,形成统一观念[3]。
在党和国家大力号召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地发展,而社会也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技术认识不够,没有积极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内控工作中,导致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造成不能实施全面监管控制。对于事业单位事务以及财务管理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中产生的问题,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能应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工作,对于较为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不能掌握以及正确有效地应用,难以发挥内控信息化系统对于内控工作所产生的作用,不能将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经济活动的审批纳入信息化系统中,造成业务部门没有掌握业务方式,财务部门不能掌握审批方法,只能依赖于自身的工作经验,难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统一化。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不重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内部控制认识的信息化认识较为薄弱导致内部控制信息化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和显著[4]。
首先,应提升事业单位领导者综合素质,加强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知。领导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认识、管理能力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极其关键和重要,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同时也关系到了事业单位制度落实的效果,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进度,从而会降低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逐渐提升事业单位职工尤其是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思想站位,积极展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制定较为成熟完善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内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5]。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仅需要事业单位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积极提升个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事业单位管理机构,首先,设立管控机构,事业单位需要设立业务委员会,对相关业务流程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展开监督工作。例如,成立由单位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组建的采购监督委员会,注重采购项目的申报、项目的询价、讨论分析,并且加强控制监管、采购、整体工作环节,增强采购的透明性,以此避免资金的浪费,确保所采购的物资得到有效利用。
其次,制定并强化不兼容岗位分离制度。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能够交流协作,应确保管控执行监管由一人负责、一人执行、一人审核、一人决策,确保职务不兼容,保障监督管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6]。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发挥长效作用的重要环节。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出现,能够掌握相关工作职责,并分配到相关部门以及个人。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应寻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需要对于监管工作进行科学客观考评,对于违反事业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应给予一定的批评。
此外,还需要制定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以及符合具体情况的奖罚制度,对于表现良好并且有效完成监管工作的部门以及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表现消极被动以及敷衍了事的事业单位职工应给予一定的处罚,确保内部控制监管工作有效实施[7]。
内部控制机制正常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则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对于事业单位的认可,以及对于本职岗位工作的热爱、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能力水平等。此外,还包括自我规范意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层应注重对于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为相关人员提供学习和提升的平台和机会,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切实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事业单位规章制度。同时,内控工作人员也应提高思想站位,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相关领域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正确有效地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内控工作中,从而有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和高效落实。
首先,应积极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对于相关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包括软件以及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重视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信息化知识以及技术的培训,确保内部控制人员掌握方法并有效应用软件。
其次,需要扩大内部控制信息化应用的范围,确保内部控制相关的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专业地分析,制定相应的目标,及时发现风险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8]。
最后,需要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转变传统工作观念,积极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获取最新的信息,并有效应用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时效性,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工作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展开内部控制工作、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有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和效果,为事业单位有效实施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9]。
综上所述,当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基本工作内容。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积极提升自身内部控制工作认识,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特点,发现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包括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工作认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提升内部控制人才的专业性、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渐健全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为事业单位管理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