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技术训练优化效果的分析

2022-03-18 01:13李凯捷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3期
关键词:羽毛球教练员功能性

李凯捷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近些年,社会各界愈发重视竞技体育训练方式的科学性,而功能性力量训练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基础的训练方法。该种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强化对自身机体的控制能力,提升运动平衡性与稳定性,还有助于运动员突破身体条件限制,强化专项技术能力;若教练员可将该种训练方式融入于羽毛球训练体系中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围绕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技术训练优化效果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

功能性训练最初被物理治疗师用于治疗受伤的运动员。在物理治疗进程中,物理治疗师发现运动员机体损伤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具有较强的集体稳定性,这也使其在运动时很难有效转移作用力,进而导致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较高的运动量,因而很难会出现功能性损伤。当前,功能欠佳的常见肌肉群涵盖脊柱、髋关节、胸关节、肩胛关节的稳定肌肉群。通过对治疗趋势与治疗频次进行分析,物理治疗师发现运动员日常消耗能量最多的位置常出现肌肉损伤问题,而损失是高频次、重复性的,进而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以羽毛球运动员为例,其薄弱的身体环节主要集中于菱形肌、下斜方肌等肩胛骨后缩肌群,髋关节、斜方肌、内收肌、臀中肌、髋关节等稳定肌群以及腹内斜肌、腹横肌等深层腹肌。近些年,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基于肌肉组织所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进而增强肌体的持久性与健康性。

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源自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该种训练模式主要是依靠练习与专项动作,进而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近些年,锻炼方式逐步被社会广泛认可,渐渐被推广到体育竞技领域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训练方法上进行分析,功能性力量训练并不是耐力训练;该训练模式更关注运动员机体,其主要从整体角度开展多维度、多关节的动作训练。功能性训练不但可以推动身体组织的多元化均衡发展,还可强化运动员对肌肉的协调与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其专项素质。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更强调过程性动作,其重点关注运动员的肌肉群,但目的并非推动技术发展;该种训练模式不认为肌肉群肥大是训练重点,也不追求肌肉组织的没关系,其根本目标在于充分发挥肌肉组织能量,重点推拉关键部位的运动平衡能力。简单而言,功能性训练通过让运动员的膝关节与髋关节充分发挥平衡作用,使得运动员可以依靠身体肌肉纤维完成既定的训练目标,潜移默化地增强运动员的爆发力与肌肉群弹力,切实增强肌肉组织的抗拉扯性与弹性,从多个维度增强机体协调性与平衡性。

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羽毛球运动的特殊性

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是合理、有效且科学的训练方法,该种训练模式对于羽毛球训练具有多种正面价值。在应用上述训练方法开展训练活动时,教练员也应适当结合运动员身体特点作出调整,充分发挥该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教练员应明确该种训练方法的具体注意事项,不同于跳高,短跑,长跑,举重等运动项目,羽毛球具有一定的对抗性。这意味着运动员的精神抗压能力、快速反应力以及身体灵活性需要满足对抗要求。羽毛球项目也与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对抗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羽毛球运动员的配合相对单一,最多只有双人同时在场,这也意味着队友间存在更强的依赖性。不同于“大球”运动项目,羽毛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耐力与体力具有不同要求,“小球”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的协调力、爆发力、耐力、体力更为均衡,而某些具体项目的要求比大球运动项目更高。在日常的运动训练中,为强化功能性训练效果,教练员首先要充分了解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强化运动安排训练时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练团队还应做好饮食的搭配与监视工作,详细调查运动员的关节利用率、运动轨迹、身体姿态等数据,逐步完善功能性训练系统。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是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这要求教练员应充分考察运动员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点,充分容纳羽毛球归集、身体姿态、体重身高、臂长等多个要素,强化训练计划的针对性,确保其能够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二)全面调查受训人的基本情况

羽毛球训练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运动员。在开展功能性训练前,教练员应详细了解受训人的基本情况,从作息时间、饮食习惯、运动姿态、肌肉状况、身高、体重和年龄等多个因素着手,强化训练计划的全面性、有效性、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教练员也应严格区分不同训练方案的侧重点。例如,对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应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期,其骨骼与软组织极易遭受损伤,若对其骨骼与软组织进行过度使用,则很可能会对血液与骨骼供给情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其出现骨裂、骨折等问题。简单而言,不恰当的训练计划会对受训人造成不可逆的生长障碍。基于此,教练员应结合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条件,有限度地开展抗阻训练,确保训练计划能够与受训人身体承受能力相匹配。相应地,对于成年人,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适当地增加训练强度,注意保持训练恢复与训练损耗的平衡点,系统性记录训练强度、训练量以及集体恢复时长,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另外,在羽毛球训练的过程中开展功能性力量训练需要重视训练理念和训练内容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性格、习惯和运动能力,构建不同的训练内容,以满足学院成长的特殊需求。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在不稳定环境中组合基本动作单元的方法,不能完美地复制和固定练习,需要针对不同专项的本质甚至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训练内容。因此,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运动状态、专项素质、技术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出具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以保持训练的有效性。

(三)功能性力量训练的需求分析

羽毛球短距离、快变速的运动特点,使得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羽毛球技术水平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重技术轻体能”的羽毛球训练形式的不科学性,导致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低于国际运动员,而重视大肌肉训练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也使得训练动力链的内容缺失,不利于运动员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优良的动作模式和身体平衡训练能够为身体带来的损伤进行预防保障,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获得快速移动能力、躯干的稳定性和快速旋转能力,减少运动代偿。因此,作为补足传统训练方法所不足的部分,功能性力量训练必须重点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力量传导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来强化大肌肉群带动小肌肉群发力的能力,从而突出速度和旋转爆发力,促进躯干稳定性和躯干支柱力量的提升。从运动员训练需求的角度来看,羽毛球功能性力量训练应该是多维度、多关节、无轨迹、无秩序的所需动作设计动作模式,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降低伤病概率和提升赛场竞争能力。

三、功能性训练对于羽毛球训练的优化效果

(一)强化身体机能与稳定性

杠杆原理不但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中,更与生活中诸多小常识存在紧密关系。例如,人体骨骼与杠杆原理存在紧密联系。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会产生一定动力与一定阻力,而阻力与动力需要依靠平衡点进行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会主动寻求平衡点以稳定肌肉群,而人体骨骼即是依靠杠杆原理找寻集体的平衡点。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在进行起跳、落地与挥拍动作时,也需依靠骨骼找寻平衡点,而身体各关节也均贡献了不同程度的力量以保持运动的稳定性。为切实增强肌体平衡性,教练可在日常的功能性训练中,引导运动员转换坐姿姿态,通过引导运动员进行对角线、弯曲、扭转等运动,强化运动员的躯干力量。同时,教练员还可引导运动员参与跳跃、单腿站立等强化训练,进一步增强其机体平衡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训练模式主要依靠上肢与下肢相分隔的锻炼模式强化运动员平衡性,但这种训练模式很难统一协调运动员的机体平衡性,无法兼顾其上下肢体力量,更难以强化其躯干部位的核心力量与肌肉群耐受力。为强化运动员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教练可引入功能性力量训练,统一训练运动员的机体力量,强化其平衡性。以羽毛球运动为例,教练应充分考量运动员躯干的核心力量因素;为强化其动作的协调性,教师应着重规范扭转、回拉、起跳、挥拍及发球等基础动作,增强动员对小肌肉群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由于运动员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常常出现扣杀、骤跳、急停等极端情况,若其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稳定的机体能力,则难以取得胜利,甚至会损伤自身身体。基于此,教练员可依靠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引导运动员围绕具体的运动体态、运动姿势进行反复训练,强化其肌肉记忆能力,使其在击打羽毛球时可以逐步产生固定的轨迹,进而保障其在高速、高压、高强度下依然能够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完成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基于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有机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训练方法,依托肌肉协调训练与组合动作训练,强化运动员机体平衡性,可使其充分发挥自身肌肉群的优势,保持机体在高速运动状态下的平衡性,这样既可节约体能,又可高质高效地达到运动目标。

(二)增强训练体系的科学性

在我国的羽毛球技术训练中,绝大多数的教练员都忽视了力量能力对于运动员发展的重要性,且不能针对身体肌肉做到平衡训练,导致羽毛球力量训练与实战需要脱节,从而显示了增强羽毛球训练体系科学性的必要性。从专业训练的性质来说,功能性力量训练是连接基础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的桥梁,保持专业训练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让运动员了解到肌群在动作技术中的作用,完成生物理论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内容传递。另外,功能性训练能够强化运动员的身体负荷,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加强自我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而提升训练的有效性。增强训练体系的科学性,首先是规范功能性训练的内容。在功能性训练的内容上可以构建训练的三层模型,进行神经控制能力、关节稳定性、身体平衡性、肌肉柔韧性和本体感觉训练。三层模型即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层是要求运动员具备身体基本功能训练的动作模式,是高质量动作模式的基础;第二层是要求运动员具备羽毛球运动的爆发力、协调能力、柔韧素质和反应速度;第三个层面是按照羽毛球的技术特点,进行专项化的功能指导。

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的核心目标在于强化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其训练要点集中于力量方面。过去一段时间,传统的羽毛球训练模式不注重开展力量训练,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置于灵巧性训练方面。从根本上讲,运动项目与力量密切相关,只有得到充分的力量支持,才能确保动作的有力、连贯、舒展。相反,部分极具观赏性的姿态与动作很难在实战中取得效果,其原因很可能是运动员不注重力量训练,进而影响其实战水准。在力量训练进程中,教练员应从整体进行考量,注重开展均衡性的力量训练活动,不可将精力全部集中于某一肌肉群,这很可能只是强化具体肌肉群的力度,而无法增强整体核心的适配性。比如,即便将顶级跑车的轮胎安装在配置低端的汽车上,也只是增强汽车的抓地力并不能改变汽车的整体性能,汽车仍然是性能低端的汽车。基于此,针对力量所开展的功能性训练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既能满足专项运动训练需求,也可结合运动客观发展规律强化机体训练的整体效果。这有助于运动员在不同心态、不同环境下充分发挥机体力量,以应对实战并强化自身的竞技水平。

(三)干预羽毛球训练的损伤

羽毛球运动的身体损伤主要为关节性损伤和肌肉拉伤。由于羽毛球运动中球的飞行速度较快,使得对运动员爆发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手腕、膝盖、脚踝、腰椎等关节的力量负荷较大。首先,运动员的手腕力量和挥拍力量决定了羽毛球在击打后的飞行速度,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腕关节是人体最为薄弱的关节,在承受巨大力量的同时,容易导致手舟骨和月骨骨折,形成严重的运动损伤。其次,羽毛球运动的跳跃、快跑、平移等步法动作的完成,运动员需要下肢的高爆发力量和上肢的摆臂动作的配合,并通过关节、肌肉的力量传导,形成身体整体向某一方向的力。但是,膝关节的稳定性较差,膝关节和踝关节在这一过程中的负担过重,容易形成关节的脱臼和小幅度关节摩擦,引起肌肉拉上、神经疼痛等问题,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最后,腰椎关节是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的传导中枢,属于身体的核心部位,在高爆发力的上肢力量与下肢力量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力的不协调传递或大负荷传递,对腰椎关节产生冲击,同时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放松,产生严重的运动疲劳感,加重腰椎关节的磨损,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运动损伤。

功能性力量训练主要强调核心部位的训练,强化脊柱关节的周围肌肉,加强对脊柱等人体薄弱环节的保护。通过核心部位的协调作用,建立起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传递的稳定支点,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起到关节保护的作用。同时,针对小肌肉群的系统性训练能够提升各个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关节损伤。例如,在羽毛球的快速跑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大力量爆发起跑和支撑常常对膝关节和踝关节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功能性力量训练,来增强运动员关节周边的肌肉力量、肌肉本体感觉和神经控制能力、韧带强度和关节稳定性,继而形成多方位的关节的防护,降低因大力量爆发对关节的损伤。另外,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潜力,提升其核心素质,重点是身体的核心组织的肌肉强度和韧性,来强化身体的负荷能力,再辅以放松训练和恢复训练,能够有效地保护运动员的身体藏器官和肌肉组织,达到防止训练疲劳的目的。此外,加强功能性的力量训练,也是学习动力技术的基础,能够提升运动员肌肉的整体发力能力,使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形成合力,提升身体的爆发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源自术后康复训练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已逐渐融入羽毛球运动的训练体系中且取得一定成效。该种训练方式适合竞技体育对于力量、技巧、体能的科学性要求,可以根据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升身体运动状态,切实增强运动员的实战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羽毛球教练员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羽毛球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羽毛球PK赛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