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型工作室在动画人才培养中的方法探索

2022-03-18 01:24龚柏茂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服务型动画协同

龚柏茂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强文化自信培养,这是发展动画创意产业的大好时机。借此机遇,浙江省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但至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动画产业都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动画创意产业相关基础并不牢靠,创新创意发展并不明显。归其原因还是动画创意产业核心人才的短缺和传统低技能人才过剩的矛盾问题。造成这一困境既有高校动画实践培养环节的欠缺,也有动画企业与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交流不足等原因。因此,动画创意产业要想实现真正突破,就必须发挥高校师资教学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学科竞赛项目和社会服务型工作室项目化实践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动手能力;必须充分挖掘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加强“校企协同”“师师协同”“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智力团队的效应发挥到最高水平,各尽其才。进而达到提升高校动画人才实践教学效果,并彻底解决动画产业发展面临的供求问题。

一、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

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是通过项目实践来引导学生学习,构建校园通达社会的桥梁。其最大特色就是以项目为纽带来推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动画实践中掌握其创作流程,体验其工作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满足实践要求的同时,锻炼出实践所需的能力,[1]具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供就业平台的机会等多项优点。以项目为纽带的实践教学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融合学科竞赛和工作室项目操作等。学科竞赛类型较多,涉及面较广,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还能获得各种荣誉,属于一举多得的实践项目,但缺点在于实践性不是很强;而工作室项目教学是依据任课教师及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其涵盖了项目设计、交流和管理等整个设计流程,是一项实战性非常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两个实践项目各具优势,非常值得在动画人才实践培养中开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以学科竞赛项目推动工作室教学

学科竞赛具有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成果易现的特点,是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不可忽视的一块内容。[2]它既是动画人才孵化的摇篮,又能提升学生整体创新实践能力,还是提高学生学科意识、强化学科思维、增强专业技能的最佳实践方式之一,其优势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3]

将学科竞赛项目融入动画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形成“在竞赛中教学、在竞赛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系统化动画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给动画工作室教学带来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举办动画类的竞赛,打造良好的竞赛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参赛机会。同时,为了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度,在自主举办的动画竞赛中可以结合企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定点定向的选择动画竞赛项目,形成一种定向培养动画人才的机制。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既得到了实践锻炼,企业又看到了动画人才,动画教学工作室也获得了相应的支持。这种方法不但为动画教学工作室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还为社会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动画人才,一举多得。

为了推广学科竞赛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学校应构建专业教师指导机制,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加强对师生的引导,为师生参赛竞赛提供方便条件和政策扶持,比如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和激励政策等。所在的学院或动画相关专业要综合各方资源,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社会资源和竞赛经历的动画专业老师来引导学科竞赛项目教学。动画教师则可以相互形成帮扶或交流机制,在业务范围内定期举办“创意集市”“项目论坛”等多种活动,进一步去巩固和推广学科竞赛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从而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工作室实践教学中来。

(二)以社会服务项目推动工作室教学

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准,越来越被受到各高校和教师们的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纳入其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之中。尤其在技术性比较强的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中,社会服务项目推动工作室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强化项目制作过程管理,以项目程序化的形式来推进动画实践教学。这种程序化项目教学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监督。比如教师通过引进校内外动画设计项目后,依据学生各自的优势进行任务分派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严格遵循“检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五个设计步骤来规范学生的创作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项目设计能力培养,还要尊重学生创作个体差异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层次、多元化”培养方法的应用。所谓“多层次”是指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动画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都不一样,[4]教师在实践中应考虑这些差异去分派相应的实践任务,在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实践指导,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最好的实践指导。所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依据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定位特征,对动画项目表现形式、创新方法和项目评价分别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比如在项目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互评,客户点评和师生互评等方式来展开。

3.邀请客户加入工作室指导团队,形成动画教师与企业协同教学模式。客户的加入,可以对整个动画项目全程引导和监督,再结合动画教师的技能和创作辅导,工作室教学就有双重保障。而学生在实践中既是“设计师”又是“学习者”,他们可以以设计师的角色参与项目的讨论和管理,也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对教师及客户提出问题及要求。这样引导学生与客户开展项目对接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4.强调成果与过程并重,推行成果物化和集体评价。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严格规定了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要求,提出了最终动画作品必须物化,必须接受市场和媒体的检验,要得到客户群体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评价环节要注重草案、方案、全案等全过程的评价,并邀请行业专家、客户、媒体大众与学生创作团队面对面地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和业务推广能力。

二、以协同为组织完善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

“协同”是指多元素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目的在于共同促进事物整体、快速地发展。在一个系统中,各元素如能相互配合,那这个系统就能够集中一切力量朝着一个目标方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5]所谓协同教学就是指一项技能或知识由多个教师一起完成,包括其中的协调与分配过程。尤其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越发沉重,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更需要设法提高教师之间的协同。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每位高校教师的专业所长,利用其文化结构和技艺的不同、促进他们彼此协同教学,取长补短,将各自的特长精准地运用到人才培养之中,这样的协同化教学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6]

高校教师开展协同教学最基本的组织方式就是项目编组。这类编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人员由主讲教师担任负责人,助理教师担任项目指导师,班级同学为组员;另一类就是把一个班级按照小组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具体分组中综合不同能力层次与目标期许来进行分组,同时考量小组负责人的最优人选,根据日常表现与个人意愿两个重要因素确定组长与组员。

(一)以“师师协同”完善工作室教学

“师师协同”是前几年国内高校教学改革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尤其在课程群建设方面,许多高校都在围绕着“师师协同”的方式展开。[7]但在推动学科及专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群似乎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而“模块化学科平台”逐渐取代了“课程群”的概念进入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模块化学科平台”也可以理解为“课程群”的升级版,它是构建在“师师协同”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的概念。它是以一个学科为平台,按该学科教师知识的差异分别构建不同的专业平台,比如学科基础平台、学科理论平台和学科实践平台等,每个平台相互协同,共同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带来的优势不仅可以打破原有师资在专业领域的限制,也能在课程开设方面有所建树。

而在动画相关专业的模块化学科平台构建中,一般会设立跨专业的模块化学科平台,涉及的专业课程一般包含了管理与文化、创意策划、新媒体视觉、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动画制作、影视语言、戏剧表现等。这些专业教师相互协同搭建了专业基础课—学科必修课—学院选修课“两通一专”的学科课程框架体系。在具体实施中结合“师生协同”“生生协同”共同来推进工作室实践教学。这种协同教学模式完善了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建立了长效的交流平台,实现了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团队协作,可谓优势较多。

(二)以“师生协同”完善工作室教学

社会服务型工作室实践教学方法不仅需要依靠师师协同机制,也要大力完善师生协同模式。需构建一个以专业教师为主导、特定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协同机制来辅助师师协同教学模式。该机制主要依托模块化学科平台,在发挥专业特色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融合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动画工作平台。同时通过教学社会服务工作平台的建立,达到大力推动师生协同发展的目的。将模块化学科平台与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融互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方法服务。

具体的实施办法可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从业希望可建设新媒体动画创意工作室、微影视动画制作工作室、文化创意与动画工作室、数字化科普动画工作室等。设置的工作室内容可以多样,既符合自身专业需求,又迎合市场潮流,且每个工作室相互交流,促进生生协同的实践模式。同时,学院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期许加入不同的工作室,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成果,完善师生协同、生生协同。

三、以管理为保障提升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

为保证有效开展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大力增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这两个环节发生联系的枢纽和桥梁,更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工作。因此,在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方法中,教学管理可以通过财、物、空间奖励,也可以以绩效为奖励,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7]学校工作无疑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教学成果的取得与否和学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人才输出的质量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品牌,也更加直接决定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所以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万本归源,这一切的重担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肩上。而社会服务型工作室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成绩,就要充分依靠广大教育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的保障机制使教师的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完善教师教学奖励体系,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关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能为这一切提供解决方案。[8]

在动画人才培养活动的实际中,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奖励有所贡献的师生,表彰他们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要有所体现。这既是对积极劳动、无私付出师生成果的尊重与肯定,也是调动师生积极参与的保障。同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动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教学教改工作的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相互协同。因此,建立一套长效的保障机制,不但能使师生的创新创意与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还能为动画人才培养与动画产业的发展积蓄力量,这也是大力推进社会服务型工作室实践教学方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是以“双师教学”和“协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双师教学”即体现在师师协同教学。[9]“协同教学”则重在强化校企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等教学方式上。这两种教学方法落实在动画人才培养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的纽带为动画实践项目,将动画教学内容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进行,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带动动画实践教学的发展。第二,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的协同方式应体现为动画专业教师与相关服务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通过动画教师与企业专家甚至政府领导之间的相互协同来开展项目实践教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第三,为了保障动画专业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或学院层面需要提供大力支持,不仅是在岗位聘用上为教学配足配强人才,而且在绩效分配、业务考核等方面给与倾斜照顾,使社会服务型工作室教学的教师得到充分的保障,增加他们的获得感,为工作开展进一步扫清障碍。[10]

猜你喜欢
服务型动画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做个动画给你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