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渔业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致富、推进城镇化建设、确保水产品供应安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初,渔业就与农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渔业是实现“大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渔业在“双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为广大渔业战线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肩负起历史的重托,以空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地履行这份使命。作为渔业科研队伍中的人员,必须团结一致,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百倍努力、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积极投身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作为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渔业是振兴农村的主要推动力,要充分利用渔业的特殊产业优势,以及与其他产业的相辅相成、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乡村振兴中排好队、站好岗、守好阵。
目前,在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中,跑道鱼、深海冷水养殖、集装箱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稻鱼、稻蟹、沙漠养殖等,都是将绿色和循环种养有机结合起来,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出适合当地渔业生态发展的渔业新科技、新动态、新模式。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新动态、新模式真正融入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是每个渔民新的责任和使命。作者是一名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科研人员,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
“渔业转型”是把渔业从单纯依靠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加工转变为多样化产出的产业,让渔业从过度的依赖和消费中解脱出来,避免工业衰退,资源枯竭,实现整体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链、供应链、设备技术以及生态治理等多个层面的变革,也是现代渔业资源环境优化发展的巨大变革。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渔业生产国,海洋产品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禁止捕捞条令的不完善,沿岸居民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导致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巨大破坏,淡水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同时,由于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渔民逐步转为发展工业,渔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三渔”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时期,农村发展是“三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宏观上看,渔业、渔民、渔村等都属于“三农”范畴,党和国家既要重视三农发展,同时又要把“三渔”作为重点,要按照农村发展战略的要求,进行清楚定位。特别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制订出符合“三渔”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框架。从微观上讲,要集中从促进渔民增产增收、集约节约利用渔业资源、拓展渔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三渔”进行“三农”的赋能改造。
1.渔业转型有利于减缓中国渔业资源的衰退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环境污染、人为活动和管理不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渔业资源遭受了“公地悲剧”的惨重打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渔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发展方式转向了新型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新兴的渔业不仅可以节省人力、可以推动渔民的经济转型,还可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大大增强了渔业资源的可再生性。
2.渔业转型有利于中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渔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生态商渔业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粗放式发展。这样的传统渔业模式导致一、二、三产业在传统渔业中的分配不平衡,传统的渔业产业结构层次程度也不高。而渔业的转轨发展,则可以避免一些这样弊端,从某种意义上摆脱传统渔业发展的结构限制,从而推动中国的渔业经济迅速发展。
3.渔业转型有利于完善中国渔业保障体系
我国的渔业产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型生态商渔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为我国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对我国的渔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我国的渔业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渔业的转型是目前渔业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思考设计基础上,进行二轮再思考与再设计,将有助于我国渔业转型发展道路的探索,更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思路,为其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近年来渔业市场的调研,发现我国渔业总体发展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传统的渔业发展注重生产量的产出比,过分利用海洋资源,造成海洋生态链及生态环境的损害,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渔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缺乏专门的现代科技渔业技术人员,又制约了渔业的发展。传统渔业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当前,个体经营在渔业生产中占据很大比例,利用池塘养殖是个体工商户的主要经营方式,但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技术与产业脱轨,对水产的研究没有能力推动我国渔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建立新的渔业发展理念后,渔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49.6%,较2018年增加3.9%,比重持续提高,结构更加优化。
“分级培优、统一管理”是目前我国渔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体制。但这一制度在我国渔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各级利益的关注是其特殊之处,也是拉胯之处,而我国的渔业资源具有相似性和动态特性,采用层次管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不全面利用,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浪费。例如,在严格实施禁渔线、禁渔期、禁止作业渔具等渔业法规的情况下,在小渔船的监管上,在渔政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监管上,缺乏联合执法和检查联动机制。
我国有关部门在较早的时候就已明确规定了水产品使用的具体情况,但很大一部分从事经营水产养殖和浅海养捞的渔商企业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过量地使用催育药物以达到增产的目的,这对水产品的食用质量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在水产品进行食品加工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员工未按规定进行质检包装操作、过量添加防腐化学物剂以及非法用药,造成水产品品质下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另外,由于专业人员数量较少,相关技术水平不高,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对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和个体养殖户不了解渔业资源的养息规律,过分地开采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不稳定,破坏了海洋生物链的平衡,造成了资源的消耗与物种的消亡。同时,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近几年,随着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开发程度、范围越来越大,造成了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制约了“三渔”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养殖领域,由于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了传统的海水养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在捕鱼业发展中,出现了“东海无鱼”的典型沿海海域沙化现象,长江水草资源更是急剧减少。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渔业业分为一、二、三产业。其中,养殖业和捕鱼业是第一产业,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二产业以渔业、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是渔业、服务业。其中第二、三产业占全部渔业比重较低,发展较慢。当前,我国渔业的第一产业具有很高的产值,对我国渔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之相比,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值低。三个行业间的联系不紧密,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都是渔业产业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效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之一。这就要求,休闲渔业经营单位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和“科学治理”这三大要素,并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例如:澳大利亚建立了多个层级的休闲渔业管理架构,其中包括设立了农业及水利部门,这是主管休闲渔业的最高机关;建立了代表国家休闲渔业从业人员利益的休闲渔业组织;还与渔业产业团体联合出资组建了渔业研究与开发有限公司等商渔形式;我国也要加强对休闲渔业的立法和管理,要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的休闲渔业监管体系。
制定各级渔业区划、渔业产业发展区划、渔业资源数据库,是制定渔业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规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等法律规范的指引,加快渔业区划、渔业发展规划、渔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渔业产业发展方略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对休闲渔业进行深入的解读,结合当地渔业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制定一体化、特色化的发展规划,防止产品之间出现同质化、原产出的恶性竞争。
当前,我国发展休闲渔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国休闲渔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渔民转业经营,因此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对此,国家要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府对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降低其银行贷款利率,为传统渔民帮助转产,实施免费培训、扩大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休闲渔业、制定完善的金融融资的政策。
要坚持“美丽乡村”这一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绿色”的底线,就要合力打造水、农、林、草“四维一体”的立体生态渔业环境,使渔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环境污染进行“零容忍”的发展策略。凡是进入农村的企业和个人,都要认真地签署环境保护责任书,从思想的源头和企业的规划建设之初就对其进行规范,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再规范、再纠正的滞后现象。其次,要积极将渔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规模生产,提高运营能力,同时增加环境优美、设施靓丽、景观映衬的绿色生产要素。
积极利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功能,保护沿海、内陆重要江河、湖泊特色水产品种,实施特色、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建立海洋牧场,设置人工鱼礁区、增殖海藻场和海草床,为自然海洋生物繁殖和索饵提供栖息环境,进而恢复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开展近海与内陆渔业资源环境调查,摸清我国重点海域与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总而言之,本文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发展渔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树立可循环利用的观念,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加大科技设备的使用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渔业迅速发展是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渔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渔业发展面临诸多重大问题。在发展渔业时,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作用,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并落实有关的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