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8 01:26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杜昊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素养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杜昊

当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讲话精神,完成各部门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工作部署,就做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高度融合。然而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并非是天生融合的,在当下两者融合是一个教育创新和探索的过程。

1 现代信息技术要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要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虽然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信息化和智能化,但有些教学模式只是昙花一现,很多信息化建设并非出于师生教学的实际需要,实际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思政课的具体目标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认同”,既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生硬地结合,就是一种技术对课程的“侵占”——占用了时间和资源,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化信息技术要融入思政课,就必须有利于“三个认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代信息技术要有利于思政课教学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共性,两者之中的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共同性。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自身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师有限的经验、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与时俱进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因此,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弥补教师的经验不足,缩短教师的非必要工作时间,同时尽可能丰富教师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让技术成为补充和延伸,从而达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要有利于思政课重要内容的补充。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应具有积淀性和拓展性。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未来思政课可能的发展变化,提前开展数据收集、资料储备、试验技术等工作,即使这些工作的价值在现在看来是不明确、不明显的,但是作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淀作用。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材中未涉及、教学中可能涉及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具备技术适应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与学生的技术素养相适应。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以外的领域已经十分普及,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其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地域、家庭收入和个人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技术素养的差异,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时必须考虑且不能忽视的。较低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会限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之相适应,有选择地在思政课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思政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离开不硬件设备的支持,硬件设备也限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也直接影响技术应用的成功与否。当下,各高校思政课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很多,其中很多忽略了高校间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师技术素养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都未能达到如期的水平。因此,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应该以教师与硬件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地创新,同时逐步加强教师的技术素养、完善学校的硬件建设。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处理好“人—机”伦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为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提升、有收获,具体到思政课就是培养学生的“三个认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改革、创新的教学其主体也还是学生,应该从学生的提升度和收获感中去考量,而非是新技术的复杂度和新颖度。与思政课的传统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该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遭到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技术来巩固与加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坚持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人工智能在近些年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师实践工作的替代,从单项传递发展到了交流互动,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但对于思政课来说,教师对课程的主导性不能被替代。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政课是要深入思想、建立信仰的,这需要人与人之间感性认识和交流,这不同于数据的计算,是“冰冷”的信息无法达到的“温度”;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是由教学创新的需求决定的,计算机的自我学习,是在既定任务下,通过大量的样本学习,找出数据的最优解,现在的技术依然无法像人一样思考和创新。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控制性,既教师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坚持技术的工具性。在坚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情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僭越”体现在技术应用结果的“事与愿违”。过度的技术景观会使学生对技术产生沉迷,同时冲淡了所表达的内容,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看似拉近了学生和思政课的距离,提升了亲和力,其实却把学生拉去了他处,与教育目标更远了。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要坚持技术的工具属性,保持技术应用的合理限度。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关注数据安全

高校思政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有统一的信息标准。随着技术应用的多年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这都为之后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现代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已经逐步突破了技术层面的不足,逐步进入了应用拓展阶段和内容创作阶段。在思政课继续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新兴技术的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问题就成为高校思政课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这种信息资源标准化的推行,不仅有助于各高校间达成资源共享,也有助于教师原创资源更广泛地被使用,推行思政课信息资源标准化势在必行。

高校思政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保证数据的安全。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其中第十条指出“建设、运营网络或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这从国家立法的角度强调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必然会收集学生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如果不能妥善保护,就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思政课的技术应用,离不开对学生信息的收集,但为了防范、降低风险,应当在技术应用之初就构建好信息安全的保护计划,同时明确告知学生技术应用中可能的信息收集、使用情况,尽可能确保数据的安全。

5 结语

高校思政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应该有新应对、新作为、新成果,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实践、拓展新的技术应用,从技术层面助力于思政课问题的解决。思政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继续发展,离不开跨高校的联合协作,既需要各高校共同推行技术应用的标准,也需要各高校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向平台提供原创信息,丰富平台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形式,但是其依然无法改变技术是对人实践的延伸这一本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信息能力素养,从而才能驾驭技术,让技术为己所用,为思政课所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