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敏 刘小菲 李其蔓
西南民族大学
拉孟作为唯一仍在作画的噶玛嘎孜画派的国家级传承人,其口述史具有现实性及贴近生活的特点,结合拉孟口述史料的采集实践进行探究,有助于研究噶玛嘎孜画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以期探寻拉孟口述记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解决噶玛嘎孜画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唐卡画派以及其他类型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思路。
噶玛嘎孜画派于16 世纪诞生,17、18 世纪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西藏昌都及青海玉树为中心,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美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噶玛嘎孜画派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疏密参差,以虚济实,其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其内容广泛,某些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噶玛嘎孜画派传承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大批藏区人民不愿花费十余年时间学习唐卡绘画,而选择离开藏区到大城市上学工作,唐卡传承存在难题。
拉孟出生在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热萨马村。拉孟早在7 岁时就已经在放牧闲暇时刻用小石头在大石头上“作画”,父亲看他具有绘画天赋,便开始系统地教他画唐卡。拉孟16 岁能独立绘画唐卡,后来拉孟和兄弟被父亲送到青海和四川交界的寺院跟着画师学习,但画师并未认真传授拉孟唐卡绘画技艺。很快,拉孟选择回家乡自学,那时拉孟的唐卡技艺成熟,在家乡小有名气,许多人请求拉孟帮他们画唐卡,后来他又到青海跟随老和尚学习画唐卡,但仅学习不足一月便返回家乡了。
在漫长的求学历程中,拉孟逐渐掌握了噶玛嘎孜画派的精湛技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在2015 年便被评为噶玛嘎孜画派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拉孟创作的唐卡已达6000 余幅,作品《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评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珍品。绘画之外,二十多年间拉孟在甘孜、成都等地以免费教学方式传授一千多名学生技艺,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还提供吃穿住医,2015 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传统的噶玛嘎孜画派讲究境界开阔、题材重大,题材一般为宗教佛像或历史故事,有表现藏传佛教各类神灵、师祖大德、宗教故事、佛教建筑的宗教唐卡,有记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和活动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有表现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民间神话传说的唐卡,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唐卡。这些唐卡以史实为依据,以画言史、以画叙史、以画传史是它突出的特点。如著名的《岭·格萨尔王》《吉祥如意》等,都是以人物为主体,配之以宗教背景。
但对于拉孟而言,题材的选择从来不唯一。拉孟小时候在牧区生活,放牧闲暇时喜欢观察自然,用画唐卡的方式将风景画下来,这对于极少画纯风景的噶玛嘎孜画派来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
在享有盛名的《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的八年创作中,拉孟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总绘画大师,带领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唐卡绘画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项目完成后,受邀赴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文化项目展览,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和业界的充分肯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评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珍品。特别是由他亲自创作绘制的《格萨尔八十员大将战马集》,作品呈现出80 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格萨尔大将和威风凛凛的80 匹战马,他也被业内大师们赞誉为唐卡绘画界的徐悲鸿。这些战将穿戴的战袍和装饰也成为目前影视和雕塑作品创作设计的标准模板。拉孟先生的许多佳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以及许多唐卡爱好者珍藏。
怀抱着更好地传承唐卡绘画技艺的想法,拉孟从家乡来到成都定居,一边接一些订单以维持生计,一边继续唐卡的创作。但是拉孟到成都之后就没有办法继续家乡的义务教学。自1998 年起,拉孟便开始教学徒,教授他们唐卡绘制艺术。最初只有色达县的学生慕名而来,后来学生遍布整个藏区,甚至还有汉族学生前来求艺。但是拉孟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穷苦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除了放牧没有别的特长,拉孟又想起自己在青海跟寺院大师学习的时候,大师总是有所保留,不肯认真教他,拉孟便对这些孩子倾囊相授,一方面是希望噶玛嘎孜画派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出师之后能维持生计。但是拉孟离开家乡之后,他的学生没办法学习,于是有一些学生便千里迢迢跟着拉孟来到成都,并希望能跟着他继续学习绘制唐卡。拉孟不忍心学生失学,加上拉孟的妻子十分支持拉孟,拉孟便把他的学生都留下来,为他们提供食宿,教授他们绘制唐卡。对于这些学生,拉孟是这样说的:当时学生也想自己出钱学习啊,但是他们家庭大多都是没什么钱的,所以我来给他们承担,家里面有特别困难的地方,有的没有父亲,有的没有母亲,这还要往家里面要钱,肯定是不行的。他那时候带的学生多的时候有30 多个,最少的时候也有20 多个。
那个时候拉孟的经济十分困难,但是他和妻子仍然不愿意放弃学生,一路带着学生在成都租房子,拉孟一边绘制唐卡维持生计一边教学生画画,那个时候大家吃住和画画都是在一个地方,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能租到房子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相较于其他画派,噶玛嘎孜画派在绘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便是精细。如一片由深蓝过渡到浅蓝的天空背景,其他画派大都选择用大块颜料直接晕染的方式,而噶玛嘎孜画派则要求画师蘸取不同的蓝色,依次点涂上去,画面中广阔的过渡部分不是晕染,而是一点一点地点涂上去的。
要想熟练掌握噶玛嘎孜派的绘画技法,画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拉孟自小便日复一日地练习,不仅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噶玛嘎孜画派严谨的神佛造像及人物度量比例,写实的人物造型和精湛的线描特技、独特的敷色等技法,还通过点彩、揉色、羽化、薄涂、平染、湿染等多种着色技巧,使作品更具神韵和魅力,逐渐形成了拉孟自己独具个性和张力的绘画艺术风格。
在实践中,拉孟发现传统的唐卡画派虽然线条流畅、手法细腻,但缺乏立体感、形象感,画面层次模糊,人物形象单薄,这让不懂噶玛嘎孜画派的人很难看懂画的内容。在反复研究图册后,拉孟结合自己的绘画经验,在自己的创作中改良创新,形成新的噶玛嘎孜画派技法。大到调整画面中心的人马比例,使画面更加和谐;小到添加马鞍的毛绒边缘,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立体感等。
拉孟不仅在技法上创新完善,还大胆借鉴其他画派风格。噶玛嘎孜画派与其他藏族唐卡画派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一点便是相对于其他画派通常以佛教人物为主体,背景较单调,噶玛嘎孜画派唐卡常将自然景色作为衬景,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丰富明媚,这是受明代早期青绿山水绘画的影响所形成的。拉孟在这个基础上不仅进一步融入了汉族传统绘画中青绿山水和工笔花鸟绘画技巧,还学习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方式以及西方现代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等。
在线条上,吸收了汉地工笔画的技法,精致流畅;在空间上,突破了传统噶玛嘎孜画派程式化的样式,在二维平面空间融入三维的透视法;在人物上,噶玛嘎孜画派有严格的造像量度统一规定,拉孟在保证量度正确的情况下,极力描绘细节,从人物服饰上的褶皱到人物神情,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拉孟所创作的唐卡在吸收继承噶玛嘎孜画派精华的基础上,对题材和绘画技法都做出了自己的创新,个人艺术风格鲜明。他的创新使噶玛嘎孜画派在新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使更多人认识了唐卡,了解了噶玛嘎孜画派。
四十多年来,拉孟在唐卡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其艺术创作量唐卡已达6000 余幅,雕塑作品30 余尊。其中代表作有《格萨尔显神通图》《十世班禅大师肖像》《妙音天女》《吞米桑布扎》《地藏菩萨》《宗格巴大师千幅唐卡》《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莲花生大师生平传》等,出版了《米拉日巴画传》《神圣的雨露——热穹巴·多杰扎巴画传》等绘画专著。
噶玛嘎孜画派传承人拉孟在绘画创新之余,也在画派传承方面积极努力探索。
1.传统的师承关系阻碍了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行会规约。其中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都带有明显的排他性,都是通过宗法制将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牢牢绑定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家庭传承一般都是通过父子相承的方式传承技艺,但是在营生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家族的经济利益,一般会有传男不传女、不外传等规定,由于家族对技艺的保密,导致许多传统工匠技艺极容易失传。而师徒传承则是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规则将师徒二人变成利益共同体,师父的权威被牢牢树立,徒弟难以做出突破。同时,因为师徒之间不具有血缘的纽带,师父则更倾向于保留自己最精湛的技艺,不传授,这更加容易造成技艺的失传。行会传承,即用设立行业规范的方式约束同一行业人员的生产、培训等行为,但是行会往往有一定的入会标准,对传承有一定限制作用。
2.传统的唐卡绘画题材阻碍了画派走向现代
唐卡的起源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唐卡绘画题材主要为宗教仪式服务和描绘出美好的佛国极乐世界,体现了唐卡艺术的宗教性。除此之外,唐卡的题材还包括藏族历史中的大事件,也是一种历史文献,但是由于藏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地域相对隔绝的高原上,传统唐卡记载的历史大多局限于藏族的历史,不具有广泛性。
1.改革传承方式,建立新型师承关系
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目前有藏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民族种类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八个,他们学成之后大多会返回家乡开设工作室,继续传承创新噶玛嘎孜画派,也有一部分人会留在拉孟的工作室和拉孟一起绘制唐卡。这体现了拉孟在传承中的包容性,不局限于血缘、地域、民族和无所保留的教学为噶玛嘎孜画派的技艺传承提供了保障。多民族的生源又促进拉孟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噶玛嘎孜画派更多地吸收各民族的优秀绘画技法,完成新一轮的自我革新。
2.引入现代题材,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从为宗教仪式服务的宗教题材到美丽的风景画,描绘祖国的壮美山河,体现了拉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从局限于藏族的历史题材到三国人物,体现了拉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从局限于绘画藏族的历史题材到体现中华民族面对困境永不放弃的红船精神,体现了拉孟在创新中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特点,真正实现好的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
拉孟说:“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油画,我们中国的工笔画和过去的技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些作品是比较创新的。这样才能画得更好,以后才能在国际平台上把这个文化推广。”
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资料,而传承人的记忆是活的历史,为该艺术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识。对噶玛嘎孜画派国家级传承人拉孟的口述史进行研究,通过探索其成长历程、绘画经历、创新技法与传承手段,既为中国非遗保护积存大量珍贵的影音视频及文献资料,为拉孟的创新作出了系统的总结,也挖掘出噶玛嘎孜画派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及拉孟新变对画派发展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