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文 马娜娜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秦淮灯彩是秦淮灯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与许多其他非遗项目一样,秦淮灯彩同样面临着如何继续提升保护与传承水平、提高宣传质量及普及度的问题。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数字化”这个方向。
通过在国内CNKI数据库检索,截至2022年2月,以“秦淮灯彩”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共有102篇,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纸。内容涵盖秦淮灯彩起源与发展、技艺传承、传承人、创新与再设计、产业化发展等。自2015年有学者初次提出“数字化保护”起,逐步出现对秦淮灯彩与交互、动画以及“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以主题“秦淮灯彩”、全文“数字化”为检索条件,CNKI数据库文献资料检索结果为15条,其中6条为硕士论文。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实现对灯彩信息资料的收集与保存;通过 App交互方式使用户在了解灯彩具体含义和寓意的基础上体验制作花灯的过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秦淮灯彩文创产品定制化服务平台等。多数研究在理论层面有了较深入的探讨,但实践应用方面,除了近年来在“秦淮灯会”中投影技术的应用、网络直播“云赏灯”之外,“秦淮灯彩”新产品开发、拉动市场、品牌打造等方面尚未出现更大的突破。
由此可见,秦淮灯彩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实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可行性越来越高,运用数字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方式必将有更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
长久以来,各类非遗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薪火相传,文字资料相对较少。秦淮灯彩的文字性资料,除上文所述文献资料外,主要有周安庆编著的《秦淮灯会》和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秦淮区人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秦淮灯会》,此外,在其他中国灯彩文化相关书籍中的部分章节有所提及。
秦淮灯彩作品(含灯会)以及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存方面则主要以媒体报道、视频资料为主,以新闻报道、传承人访谈、活动记录等形式呈现,也有少量传承人、民间艺人或花灯研究爱好者的制作过程的动态影像资料,大多零散分布于各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其中,哔哩哔哩上传者“乔乔-Singularl”发布的秦淮灯彩荷花灯制作教程截至2022年2月,播放量为1万多次,但是视频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使用材料包完成的从扎框架到裱糊、装饰的制作步骤,并没有包含最具特色的染色和花瓣制作等内容。另一名上传者“李小逗不逗”上传的秦淮灯彩制作过程视频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记录制作步骤最为完整的一个,该视频上传时间是2021年2月25日,当前显示播放量为2000多次。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工作坊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采用裸眼3D方式呈现了他们制作的秦淮灯彩作品,从模型骨架到裱糊装饰,均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传统灯彩制作过程,在展会现场清晰、全面地展现了秦淮灯彩的魅力。
秦淮灯彩、秦淮灯会的相关活动宣传与报道,除了在元宵节前后,秦淮灯会的规模效应为其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较广的传播范围,在其他时间段中,民众的关注度普遍并不是很高。秦淮灯会作为长三角地区每年最为隆重的灯会之一,往年客流量达数十万人次,但自2019年起,不再大力宣传、鼓励市民游客前往夫子庙、老门东地区线下观灯,灯会展品中的精华部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鼓励广大民众线上赏灯、共度佳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秦淮灯彩数字化传播的探索步伐,但目前仍主要停留于线上“云赏灯”的形式,屏幕终端的呈现以及观众的“赏”,均是一种单向行为,即便使用了数字移动设备,但其内容与形式本身仍然为较为简单的单向传递模式。虽说用户可以在线360°欣赏秦淮灯彩,且可通过线上商城购买灯彩产品,但灯会的热闹气氛、观众的观感等相对于灯会现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与现场感而言是大打折扣的。
除了元宵节前后的线上“云赏灯”,秦淮灯彩非遗传承活动多以线下讲座、现场活态演示与技艺体验活动为主,线上活动极少。除了一些社区、单位会组织灯彩制作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外,组织频率较高、更容易触发用户主动参与传播的当属面向小朋友们组织的手工制作体验活动了。这些活动信息往往会依托一些相关机构,借助其自媒体或社群发布,活动结束后也会在社群或自媒体发布活动照片,家长们也常会通过自己的个人社交账号分享活动照片。
近年来,秦淮灯会中展出的灯彩作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审美的变迁而作出了相应的变化与创新,具有“科技感”的作品正在逐步增多,但采用灯光互动艺术装置或互动媒体设计的作品却很少见。
夫子庙景区“秦淮·戏院里”常年陈设秦淮灯彩大型灯组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安装了大面积裸眼3D屏呈现中国风动态视频内容,营造出极强的灯会氛围且科技感十足。街区内的数字科技新手段更多的是与传统灯组表现形式的配合。而秦淮灯彩与腾讯游戏《和平精英》在2021年新春合作的“大吉大利中国年”活动则是将灯彩、秦淮河、夫子庙等元素融入了线上H5游戏互动环节。
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团队正积极探索秦淮灯彩数字化传承创新的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师生团队合作研究的秦淮灯彩文创产品定制化服务设计创新研究;南京林业大学许成葳尝试将纸质立体绘本与AR技术结合、刘彦团队将灯彩文化融入数字体验设计的交互装置设计尝试等,探索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应用思路;江苏大学李南南的硕士论文聚焦于构建秦淮灯彩文献资源库,并基于参与式设计方法进行了面向儿童的秦淮灯彩游戏设计尝试与研究反思;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创建了微信公众号“灯丰造极”,以秦淮灯彩的传统灯彩为原型,设计制作了具有赛博朋克风格特色的造型,探索将传统灯彩与数字化设计创新高度融合的路径。
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做出了许多尝试与实践,但当前秦淮灯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数字化创新设计仍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而秦淮灯彩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宣传也尚未真正融入数字时代的话语表达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数字化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但尚未形成体系,不全面,部分数字资源仅限于内部留存,数字化内容未能实现广泛传播。无论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还是视频影像资料的数字化采集与保存都较为零散、分散,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整理。
最常见的新闻报道类主要集中于当地或省内新媒体平台,且形式上偏于传统、相对单一,内容上更侧重于灯会文化、传统节庆文化的介绍。如在新浪微博搜索“秦淮灯彩”,截至2022年2月,相关用户仅6人,直接相关且聚焦于秦淮灯彩的用户中,粉丝数最多的“秦淮灯彩文化”仅有粉丝145人,且于几年前停更。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以“秦淮灯彩”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22年2月,结果显示为4例,仅1例保持平均两周一次的更新频率,其余3例的原创内容均较少或尚无任何内容发布,整体浏览阅读量都较低,大多数推文阅读量尚未过百。优酷、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搜索结果状况类似,哔哩哔哩浏览量过万的仅2例,优酷视频中浏览量最高的一例仅有563次的播放次数。短视频平台情况也相似,以抖音为例,专题内容极少,截至2022年2月,以“秦淮灯彩”“秦淮花灯”命名注册的抖音号仅有2例,发布视频数量不多、形式内容单一。而平日里的小型线下活动则主要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微信朋友圈和视频号发布图文、视频,浏览量、传播范围非常有限。
前文提及的设计尝试多停留在设计实验阶段,其他项目实践则主要呈现于展示展览现场,并没有实现广泛传播,非遗传承人大多沿用传统灯彩造型或活态演示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 “传统题材+数字媒介”的简单组合是游离于当代青年群体的数字化语境之外的,与当代主流文化与审美存在脱节现象。虽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之中,但未能有效转码数字化信息符号,因此难以在数字化信道中产生有效传递,无法构成与当代青年群体间的有效“对话”。
不仅应继续推进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并建立有效共享平台,更亟须丰富资料数字化保存的形式,包括图形图像、影音视频、虚拟现实等。线上搭建体系完整、层次清晰、分类科学的数字化资源库、虚拟博物馆等,线下实体博物馆与展陈馆增设或完善数字化展示形式,可基于沉浸式交互体验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清晰呈现于观者眼前。换一个视角,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角度来思考,也应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方面,青年受众群体早已习惯了数字化的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这一年轻群体对秦淮灯彩缺少原生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因此,未经过深度加工、简单通过数字化手段直接呈现传统灯彩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吸引、打动他们,必须从根本上深挖传统灯彩的精神内涵,用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解码传统民间艺术符号,将其与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设计符号进行创造性融合,用新技术手段专注于创作匹配于这一群体的解码方式的数字原创内容。无论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娱乐趣味的角度,都需要进行重构,以适应全新的文化生态场景。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既要提升非遗传承人对数字化表达、数字化传播的认知、接受、理解及运用能力,又要培养具有灯彩数字化产品原创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具有数字化新媒体艺术设计创作能力的、具备数字化营销知识的、具备新媒体运作能力的专业学生或新人。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面向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形式,都亟待开发更加科学严谨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数字化思维引导、数字化设计工具辅助等应贯穿并融入创意设计阶段、制作生产阶段、产品呈现优化和推广宣传阶段、消费购买阶段全过程,这样有利于打造真正具有数字化表述语义特征的秦淮灯彩数字化创新作品。而数字化营销知识,对于活态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思维,可以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流量,促进其变现。此外,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文旅融合服务、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也是助推非遗数字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秦淮灯彩作为承载着丰富社会记忆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的表达形式。在政府、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数字化保存非遗灯彩资源并实现研究共享,通过数字化艺术再现传统技艺,通过数字化内容创作与智媒传播助力传统灯彩建立网络空间话语权,通过数字化教育多层级全面提升灯彩数字化原创能力,如此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民众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