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研究综述

2022-03-18 00:45:19董毅芳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天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献

董毅芳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方李莉在《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一文中说到: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中发展变化①方李莉:《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第1期,第54-62页。,这表明“非遗”是动态的、发展的,集活态性、保护性、开发性、创新性等一体化发展。构建“非遗”评价体系、提高“非遗”自主生存能力是“非遗”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对“非遗”的综合评价,不仅能提高“非遗”保护的宽度和广度,而且可以优化“非遗”开发的产业结构,加快“非遗”的转型步伐。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非遗”概念的再认识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公约开始广泛使用“非遗”的概念及理论知识,该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观念表述方式、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从中可以看出该公约对“非遗”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说明了其包含的内容。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基本内容做了比较权威的界定。②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第37页。在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作者对“非遗”从提出到规范做了一系列的整理。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设立了“非物质遗产”管理部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申报细则。③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第14页。2004年我国成为缔约国。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界定,“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方李莉研究员在《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一文中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了“非遗”的概念,她从人类学的角度把“非遗”放在一个更加深远和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去理解和认识。

2.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也叫“综合评价方法”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它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系统,是指对多指标进行综合的一系列有效方法的总称。④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首先,评价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且综合性的过程,不是单一指标的顺利完成,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过程,这期间需要借助统计学知识进行模型建构、矩阵分析等。因此,综合评价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指标罗列或指标数据的采集,而是通过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对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其次,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析,使评价的结果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最后,得出结论。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评价”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数据的来源与数据的可靠度以及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评价过程,评价的各种方法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从已有文献分析来看,综合评价构建的角度是多元性的,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笔者浏览CNKI 数据库收录的2010—2020年间的有关文献,以综合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文献资料多达14500篇,这说明综合评价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集中在“非遗”的综合评价,在此类文献中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在文献《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中作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该文章是将大众对事物感性的、主观的判断运用理性的、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和表达;其表达的基本原理是将评价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和各种评价因素分解成多个层次,并以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为准则,依据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并求出各内容和要素的权重。通过对综合评价类文献的分析得出,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人们主观判断进行客观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而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将评价指标进行模型构建,把一些含糊不清、不是定量化的要素通过科学的计算进行定量化,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灰色评价是指基于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既定的目标和评价对象在某一阶段所处的状态作出评价。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由于不同地区“非遗”类别及保护、发展、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实施的评价角度和选择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发展“非遗”,我们有必要通过综合评价来筛选更有潜力、更有发展空间的“非遗”类别,为此国内专家学者在综合评价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基于“非遗”这一概念,笔者以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以“非遗”、综合评价、资源与价值、评价方法、评价构建、研究评估作为关键词进行立体式检索,经过筛选共搜集到 2010—2019年关于“非遗”综合评价的文章数量大约102篇。笔者对 102篇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后,发现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非遗”的资源及价值评价、定量评价、开发模式评价、活态化评价、濒危性评价等。特别是随着“非遗”旅游业的发展和不断升温,文献研究除了继续关注具体“非遗”的保护水平评价、地域资源评价外,其重心也开始转移到“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的风险性和开发适宜性评价。已有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非遗”资源与价值评价;(2)“非遗”濒危性评价;(3)“非遗”活态化评价;(4)“非遗”资源与价值的定量评价;(5)“非遗”开发适宜性评价;(6)“非遗”开发潜力评价;(7)“非遗”开发的风险性评价;(8)“非遗”保护水平评价。

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综合评价法对“非遗”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非遗”濒危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实现了对影响表演艺术类“非遗”濒危要素的掌握,为“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①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多层次灰色评价》采用灰色评价法对“非遗”旅游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对“非遗”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多指标的建构。

以上文献综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多目标方法,它对人的主观感觉进行客观的描述,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②蒋丽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第1期。其主要思路是先确定研究对象与目标,再筛选目标层也就是一级指标,一级指标确定后进行权重的确定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判断矩阵如果指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在各个评价对象中的数值离差小则赋予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就不应太大,反之,指标数值离差越大则其权重系数的绝对值就越大。

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于“非遗”的多因素评价,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对其评价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寻求保护、创新、转化,没有考虑到有些因素的风险性,资源是否具有创新或转化的潜力、材料是否发生变化等都需要去认真地做出评价,避免很多资源的浪费。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当今的环境和语境里,如何用“非遗”嫁接我们的生活,创造全新的产品,延续我们的文化脉络,除了设计师以及“非遗”大师的贡献外,理论的评价会使这种创造更加理性。因此,我们探讨“非遗”的评价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手艺、材料和稀缺性上。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师和项目总负责人李凤朗所说:期待着“非遗”创新向更大、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去承载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于“非遗”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正如方李莉所说:“非遗”需要从整体性、历史性、动态性、未来性等角度进行深度研究。未来我们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非遗”首先是保护,保护的方式首推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并不是随意的保护,而是将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类项目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筛选出更有意义、更贴近大众生活的项目进行保护,在生产过程中对其技艺、文化属性、形态要素、功能等进行系列保护。生产性保护对于延续“非遗”的生命活力、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未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评价显得尤其重要,也有待深刻地认识和研究。

2.对于“非遗”民间美术部分我们在未来也要重点进行地域性资源评价研究、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民间美术价值评价研究、影响力评价研究、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等。对山西“非遗”民间美术部分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其具体种类、具体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由此可以充分培育山西各个地域民间美术的创新能力,这既是提升地域民间美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的基础。

3.在地域“非遗”创新能力评价、生产性保护评价、开发潜能评价、濒临性评价等方面,不仅仅取决于创新资源,也取决于地域与地域、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这些是“非遗”创新性转化和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非遗”作为人文社科近些年也多与理工科如数学、统计学、机械与材料等进行交叉、交融,其中综合评价方法以其自身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客观、整体、全面地广泛应用于评价分析研究中。综合评价作为一种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多点支撑的研究方法,成为我们研究“非遗”的重要路径,也使得“非遗”的创新性转化更加科学与精准。

总之,“非遗”多角度评价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非遗”综合评价研究基本上与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相关,因此有关“非遗”开发潜力的综合评价研究有待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献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