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妍娇 张 晖
1.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乱世黄金,盛世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得到了快速积累,人们对玉石的热衷度越来越高。作为四大名玉之首的新疆和田玉,更是深受玉石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市场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和田玉籽料珍贵美丽、品质耐久,但储量有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田玉籽料价格越涨越高,大量的仿和田玉籽料充斥着市场,难辨真假。
和田玉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产出,如中国、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意大利等。中国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分布更为广泛,产量也更大,主要产出于新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新疆天山玛纳斯河附近、青海省、辽宁省、贵州省、甘肃省等16省20余处。藏于昆仑山深处的和田玉矿床属于典型的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而形成的变质岩矿床,与世界上大多数和田玉矿床相比,新疆昆仑山地区软玉品种之齐全,赋存地质环境差异之大且复杂多变,为世界玉矿床中罕见,在地质学上具有独特、典型的意义。
唐延龄等人在《中国和田玉》一书中提出,和田玉按照产状分类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和籽料三大类,此后大部分人都按照此种方法对和田玉进行分类。张蓓莉编著的《系统宝石学》中提出,和田玉按照产出环境和成因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籽料、山流水料、山料、戈壁料四大类。
(1)山料指未经风化、剥蚀并搬运、沉积的,产于原生地质体中的和田玉原矿石。
(2)山流水料指坡积型和田玉经过短距离的河流搬运与剥蚀,经历了一定的次生作用的和田玉。山流水料与籽料因经历次生作用的时间、程度不同,因此在形态、形貌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3)籽料即为和田玉块体经过各种地质构造运动、风化、冰川侵蚀等作用后,被剥离出原生矿,经长时间、距离较远的流水搬运,以及“搬运—沉积—搬运—沉积”不断循环的地质过程,从而经历了长久的次生作用所形成的和田玉。
(4)戈壁料指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经过风化侵蚀搬运至戈壁滩上的和田玉,一般来说距离原生矿较远。
随着我国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田玉的消费者数量迅速增长,市场需求带动了开采、雕刻、科研等整条产业链,使和田玉市场价值不断提升。虽然新疆和田玉的整体质量要优于其他地区,但产量却很低,并且以山料为主,籽料的产出稀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基于各种因素,市场充斥着多种仿籽料的商品,尤以山料仿籽料最多也最为逼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和田玉热销的大背景下,对和田玉籽料与山料仿籽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鉴别,并将鉴别方法进行对比运用,以便更快速准确地区别出新疆和田玉籽料的真伪,为玉石爱好者和收藏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和田玉山料仿籽料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化学处理方法—染色,机械加工方法—磨光、修形和毛孔作假,它们是互为补充、相互联系的。
山料仿籽料的染色方法主要是利用有机和无机染料染色,在染色之前对山料进行打磨,在仿籽料表皮特征的染色过程中,也掩盖了玉质本身的瑕疵。仔细辨别可发现,经过染色后的仿籽料皮的颜色改善明显,这些玉石具备籽料的特征,又带有颜色,因此在人工二次染色后极具迷惑性。
1.染料类型
(1)动物的血液。
(2)有机染料,如酸性甲基橙试剂等。
(3)无机染料,主要有铁盐和锰盐染料,如氯化铁、硫酸亚铁、硝酸铁等。
(4)碘酒和植物染料等。
(5)混合性染料。
2.染色方法
(1)冷沁。一般山料结构较为疏松,将山料放入染剂中冷沁一段时间,取出后把颜色过假的地方除去再放入滚筒中,使颜色较为自然,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热处理。将喷枪对准要处理的山料,瞬间高温会使局部结构变得疏松,然后涂上染剂。
(3)慢加热染色。指先通过冷沁的方法染出色,然后将山料用棉布包起来,用染剂浸透棉布,再将其慢加热,随着玉料自身温度越来越高,染剂会不断地沁入玉料内部。
较为常见的“磨光料”和“修形料”是通过人工处理整体形态特征来模仿籽料的山料。“磨光料”是山料被切去棱角后,在磨圆机或滚筒中被打磨成卵石状的仿籽料,其形态特点是磨圆度很好,表面过于光洁,光泽强于籽料。“修形料”是山料为了模仿籽料的形态而进行人为打磨的仿制品,“修形料”的特点为外形过于扁平,整体磨圆度略差于籽料,其表面明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打磨面交界处的棱,这种棱呈粗线状或面状,并且在一束强光照射下会有明显的反光,做工粗糙的“修形料”甚至可见打磨痕迹和切磨方向,显得极不自然,有的“修形料”会出现因打磨而产生明显的额外平面,而籽料无额外平面。
新疆和田玉籽料的表面会有许多大小不一、密集分布的凹坑,其形态特征和分布状态与其他产状的和田玉不同,大多以此作为鉴定和田玉籽料的诊断性依据。对于凹坑的形成原因,目前民间多认为是由于和田玉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受到撞击而产生了凹坑。
毛孔作假常采用喷砂或强酸腐蚀法将磨光、修形的卵石形状的山料表面进行冲刷打磨或者腐蚀形成类似“毛孔”的一个个小坑,此类方法制作的毛孔分布较自然,形状相近,大小一致。
和田玉籽料的形态多种多样,块度一般都不大,经科学研究表明,籽料的形态可分为近圆形、椭圆形、C 形、D形、四面体形、三角形、锥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心形、刀把形、它形共 14种形态。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和田玉,其磨圆度都非常好,表面没有尖锐的棱角,各个面之间的过渡都很光滑。
山料仿籽料模拟了籽料在自然界中的形成环境与过程,所以其形状与籽料十分相似,肉眼观察整体磨圆度较好,但外表过于完美,不自然,表面可见擦痕和定向排列的、粗细和深浅基本一致的沟槽,反射光观察个别山料仿籽料因球磨不足而出现细棱线或者明显的额外的平面。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是在河床中经过千百万年的冲刷和磨砺,自然受沁,受风化、水解作用以及大气循环等因素影响在质地松软的表面缓慢沁上颜色,在有裂隙的地方深入肌理。常见籽料的皮色有褐色、黄色、黑色等,或者是几种颜色的组合色。肉眼观察籽料的皮色非常自然且分层次,皮上的颜色由深变浅,裂隙上的颜色由浅至深,具有层次感,呈过渡渐变,并且呈现褐色的松花状、水草状的颜色沁入,皮和肉的感觉一致。
假皮色是人工染色而成,肉眼观察假皮色均匀且较厚,十分艳丽,不自然,特别是质地较粗部位。染料多富集于裂隙和凹坑中,且在颗粒间隙中呈丝瓜瓤状分布。假皮色无过渡的层次感,显得十分干涩,这是判断天然皮色与染色皮色最重要的依据。
和田玉籽料原料由于是经河流搬运、碰撞形成的,所以绝大多数的籽料都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裂隙,裂隙处大部分会被河水中的铁锰沉积物充填或经氧化形成氧化物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颜色沿裂隙呈浸染状分布,即所谓的蜈蚣纹。另有一些较浅的裂隙呈现指甲状,也被称为“指甲纹”。
1.“指甲纹”
“指甲纹”是指和田玉籽料表面呈月牙状的微裂隙,经常可以在体积较大的籽料表面看到。“指甲纹”的分布无规律性,常常相互叠加出现在籽料的表面,大小不一,深度较浅,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内常被一些次生矿物充填,故“指甲纹”的颜色可出现红色、褐色、黑色等。由于在各类和田玉山料仿籽料中均未见到“指甲纹”,所以“指甲纹”可作为判断和田玉籽料与山料仿籽料的诊断性依据。
2.其他裂隙
除“指甲纹”外,还可在部分籽料中见到其他形状的裂隙,如平行裂隙与似平行裂隙、波状裂隙、不规则裂隙等。籽料裂隙中心处的颜色略高于两边颜色,颜色差别不是很大,颜色渗透度以裂隙中心处向两边渐渐变薄,有一个渐变过渡过程,而且裂隙处及裂隙深处一般都被胶结物充填,且胶结物硬度较高,高于针或小刀。
山料仿籽料的裂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处理产生的,由于未经河水的长期浸泡,裂隙内干净无充填物,偶尔可见新鲜裂痕。通过放大观察,有些经过染色的山料仿籽料可以看到裂隙内有染料的堆积,染料主要集中在裂缝口处,向内逐渐变浅,且看不到颜色的过渡。
和田玉籽料表面常常分布有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密集分布的凹坑,大的凹坑俗称“砂眼”,小的凹坑则被称作“毛孔”。对于表面凹坑的成因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和田玉籽料“在搬运—沉积—再搬运”的地质作用中受到滚石、砂粒的撞击而形成;第二种说法是籽料中的透闪石晶体由于受到外力而被折断产生凹坑;第三种说法是籽料在经历次生作用过程中接触溶解有气体和化合物的水溶液产生表面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溶解而产生凹坑;还有一种说法是籽料表面的一些副矿物、次生矿物发生溶蚀形成凹坑;最后一种说法是生物的分泌物侵蚀籽料的表面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凹坑。
1.“毛孔”
通过对“毛孔”的观察发现,和田玉籽料的“毛孔”大小不一,分布在籽料表面的各个部位,没有留白区域,体积大的“毛孔”与体积小的“毛孔”相间分布,且“毛孔”内壁一侧深于另一侧,底部可能有更小的凹坑。由于受到流水和砂粒的磨蚀,坑底光泽与外部基本一致,入手感觉较为滑腻,整体呈现较柔和的润滑光泽。一般来说,籽料的质地越细腻,“毛孔”越小,反之越大。而山料仿籽料的人工“毛孔”,大小几乎均等,在玉石的整个表面没有完全覆盖分布,“毛孔”内部的光泽度与外部光泽度相差较大,坑底较粗糙,入手比较涩。
2.“砂眼”
“砂眼”的体积偏大,较为明显,常常在籽料表面无规律分布,同一片区域内“砂眼”的形态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籽料“砂眼”的边缘较为光滑,内部常有其他物质充填,通过比较同一块籽料上“砂眼”较深内壁方位的不同,可大致推测其不同的受撞击力方向,这是与人工作假“砂眼”的重要区分点。人工制作的山料仿籽料“砂眼”的大小、形状、受力方向几乎一致,“砂眼”内部光泽与外部光泽相近,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和田玉山料仿籽料的鉴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模仿了籽料在自然界中的形成环境与过程,所以对山料仿籽料的鉴别要从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入手,通过观察外形、皮色、裂隙、表面凹坑等指示性特征进行综合全面的鉴定判别。